一、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世紀中國神話研究史》《20世紀中國史詩研究史》《20世紀中國歌謠研究史》《20世紀中國民間傳說研究史》《20世紀中國民間說唱研究史》各子課題正在按計劃展開研究,進展順利,可以在項目截止時間之前完成。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2017年2月,組織各子課題專家和骨干力量就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目標等展開研討,形成共識。2.各子課題按分工收集文獻資料,都已基本完成了資料搜集工作。3.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承擔了中宣部重大項目“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實施。首席專家萬建中是這一重大項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並擔任“故事組”編輯專家委員會組長,子課題骨干成員大多參與了這一工程。一些中期成果以運用到“民間故事卷編撰手冊”當中。4. 2017年5月27日-28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內容為課題中期成果。2017年10月20—10月23日,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客家搖籃”美譽的千年宋城——贛州,舉辦首屆客家文化多學科研究高級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新時期客家研究的多維視野”,論壇宗旨是“學科交叉、多元共享、老樹新花、合作發展”。會上,首席專家就客家民間文學研究史作了主題報告。5. 應北師大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辦公室之邀,為北師大承辦的“教育部機關和直屬單位干部專題研修”培訓班的學員授課。11月21日(周二)下午13:00-16:00,授課的班次主題是“傳統文化與崇德修身”,題目為“民間文學的生活意義與生存境遇”。其中吸納了大量的課題中期的研究心得。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2017年年底,報送了一份《工作簡報》和民間文學學科本土話語的研究路向。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個別子課題負責人因沒有專門的時間從事此課題的研究,為了不影響課題進展,隻好及時更換。
二、研究成果情況
1.《話語轉換:地方口頭傳統的“在地化”》。口頭傳統的“在地化”是民間文學研究回歸生活本原的有力支撐,為民間文學理論的中國化給予了根本性的依據。2018年6月22-24日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民俗學的本土話語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這篇論文的主要觀點引起了強烈反響。
2.《忠實記錄、立體描寫與生活相:三個本土出產的學術概念》。建設中國國民間文藝學研究的話語體系,需要吸納西方和相鄰學科理論,更應該立足於本土出產的概念和范疇。中國民間文藝資源豐碩,民間文藝活動多彩多姿,如何記錄和表現民間文藝,一直是民間文藝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命題。從“忠實記錄”到“立體描寫”再到“生活相”,形成了相互關聯的富有本土特色的話語脈絡。但在西方理論的籠罩之下,這些出自本土的學術概念顯得蒼白無力,備受冷落。面對這一現象,學界熟視無睹,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2017年11月24—25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上,重點宣讀了這篇論文。
3.《時代、人物及問題:現代歌謠學的三個維度》。該論文是子課題《20世紀歌謠學研究史》階段性成果。現代歌謠學是一個既定的學術過程和事實,對其理解和闡釋顯然不只是重復和陳述,而是重構。角度的選擇即切入點是強化闡釋力度和實現重構的關鍵所在。時代、人物和問題是現代歌謠學最富闡釋力的三個維度。
4.《現代民間文學體裁學術史建構的可能高度與方略》。這篇論文是這一重大課題的總體布局和目標指向。《20世紀民間文學研究專門史》實際為體裁學術史。現代民間文學體裁學術史的書寫提供了全面的反思、清理和重構的契機,已有的研究和學術史書寫充斥著西方話語霸權,精英主義和本質主義成為名正言順的學術立場,“民間”被學者所代言,尋求共性和同一性主宰了學術局面,完全遮蔽了民間文學體裁的民族性、地域性、個別性和差異性。“還原”與“闡釋”是重構體裁學學術史的基本范式。
5.《民間文藝認定的三個維度——基於民間文藝認識誤區發反思》。什麼是民間文藝,似乎是早已解決了的問題。但在實踐的層面,對民間文藝的把握和處理存在嚴重誤區,將民間化的文藝等同於民間文藝,導致民間文藝的保護和利用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民間文藝嵌入當地生活語境當中,在空間維度上,營造了群體參與的表演場域,在時間維度上,形成延續性的表演模式。這是認定民間文藝的三個基本維度。
6.《民間文學的文本關照與理論視野》書稿已交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專著是重大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副產品。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整理出各分卷文獻目錄,並裝訂成冊。2.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清思路、完善工作方案。3.完成各卷初稿。4.召開同行專家咨詢會,討論初稿,征詢修改意見。5.修改初稿。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