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6年11月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和課題組主要成員即全力投入到了研究當中,全方位展開對於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含梵蒂岡)、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美國等12國大型公共博物館和圖書館中所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搜索和研究工作。根據項目申報書中的論証方案,並結合專家在項目評審意見中和項目開題報告會上提出的建議,我們採取地毯式搜索的辦法,選派專人逐一檢索12國的主要收藏機構,收集相關信息,並針對其中的一些重點收藏進行研究,與收藏方責任人建立聯系,探索多種形式的數據採集方法。
出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們對原來的總體部署也進行了一些調整,主要是把“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提前。在對課題研究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數據樣本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數據庫的基本框架和本項目的數據採集標准,並建成和開通了“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系統工作平台(https://cfro.sysu.edu.cn)。這對於課題今后在海外開展數據採集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課題組目前已在國外內重要刊物發表論文9篇,完成待刊論文11篇。同時,課題組成員已在項目研究范圍內完成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1篇,本科畢業論文5篇,另有博士論文3篇、碩士2篇、專著1部正在寫作中。此外,課題組成員已完成了1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和翻譯工作,計劃於2019年通過民族出版社出版一部階段性成果:《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瑤族文書目錄》(第一卷),並希望能在取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同意的前提下,在未來三年與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叢書(18種)。該叢書已申報“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增補項目”,目前正處於評審階段。
以下就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分別進行總結和匯報:
(1)子課題一“德國、瑞士、奧地利、葡萄牙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
該子課題由德國專家白瑞斯(Berthold Riese)教授負責。2017-2018年,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兩次訪問德國,和白瑞斯教授一起走訪了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五洲博物館、柏林民族學博物館、柏林國家圖書館等機構,並與其負責人進行了合作協商。同時,白瑞斯教授利用網絡資源和文字資料,搜索了多家博物館及其他收藏機構(檔案館、出版社、圖書館等)的信息,並詳細了解了其中的藏品內容,對藏品價值與合作可能性做出了基本的評估。
在資料搜集的同時,白瑞斯教授也對資料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其中德國部分的資料匯編工作已初步完成,除相關收藏機構的藏品信息之外,還包括約500位收藏者、藝術商人和博物館管理者、研究者的生平資料。現階段正在修改和完善,后期將組織課題組成員對這些資料進行翻譯並錄入數據庫。同時,白瑞斯教授正致力於編纂一部德語中有關中國民族和民俗文物術語的辭典,詞典包含約50個主要條目和1000個次要條目,出版后將大大方便研究歐洲文物藏品的中國學者。
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現已在SSCI雜志Anthropos (2018) 發表論文一篇:“Ethnograhische Forschung der Societas Verbi Divini (SVD) in Qinghai and Gansu (China)“(《聖言會傳教士在中國青海和甘肅的民族志調查》),作者:Berthold Riese, Xiaobing Wang (白瑞斯、王霄冰)。另有四篇文章已完稿待發:“Otto Burchard und die chinesische Kunst”(《奧托•伯查德和中國藝術》)(白瑞斯)、“Eduard Freiherr von der Heydt (1882-1964) als Sammler exotischer Kunst”(《作為異域藝術收藏家的愛德華•馮•海德男爵(1882-1964)》)(白瑞斯)、“Habent su fata libeli II: Friedrich Perzynskis‘Von Chinas Göttern’”(《弗裡德裡希•帕金斯基:“中國的神明”)(白瑞斯)、《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過山榜”的形制特征》(何紅一)。
此外,課題組成員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組織的 《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瑤族文書目錄》(約50萬字)的翻譯工作,目前已由課題組成員吳雅迪、韓迪菲合作完成。課題組通過民族出版社和德方原出版社達成了版權轉讓協議,計劃由民族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該目錄。
2018年7月22日至8月31日,王霄冰教授將前往德國和瑞士,對各收藏機構所藏中國民俗資料進行進一步調研,並於2019年與白瑞斯教授合作完成有關專著一部。
(2)子課題二“法國、意大利(含梵蒂岡)、西班牙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
該子課題的負責人為中山大學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教授。根據已掌握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的相關資料,課題組成員山東大學法語系盧夢雅博士已將其中集中記錄中國民間故事的資料編譯為《戴遂良中國民間故事集》(上下冊)。其中上冊為戴遂良的《歷代中國民間故事集》(Folk-lore Chinois Moderne, 1909),已完成翻譯﹔下冊包括《民間敘事》、《民間道德與風俗》兩本書,將於今年年底完成整理和翻譯。1886-1890年,荷蘭漢學家高延在中國進行民俗調查時為法國裡昂吉美博物館收集了250件木雕神像,課題組成員王玉冰已搜集相關資料,並著手編輯《高延所收集的福建民間神像》(圖錄)。
應法國拉羅謝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法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之邀,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將於2018年8月前往法國巴黎和拉羅謝爾,對當地收藏機構所藏的中國民俗資料進行調研,洽談數據採集事宜。
(3)子課題三“英國、荷蘭、比利時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
在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黃仕忠教授的指導下,課題組成員陳雅新、朱家鈺已搜集大量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外銷畫的電子數據,它們來源於大英博物館、鹿特丹世界博物館、費城藝術博物館、韋爾科姆收藏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和大英圖書館等機構。陳雅新在調研歐洲藏中國清代外銷畫期間,取得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熱帶博物館、鹿特丹世界博物館的同意,將其所藏外銷畫的數字化資源納入項目組的數據庫。以此為資料,陳雅新完成了20多萬字的博士論文《清外銷畫中的戲曲史料研究》並順利通過答辯。目前,課題組成員朱家鈺正在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指導下整理、編輯《民間信仰題材廣州外銷畫》一書。此外,課題組成員崔若男、王玉冰已將一些的重要漢學報紙如《中國評論》、《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會刊》、《中國叢報》等涉及中國民俗、民間文學研究的篇目進行了整理,並且收集了來華西方人中涉及中國民俗、民間文學的學術著作。在個案研究方面,王玉冰已完成碩士論文《荷蘭漢學家高延的中國宗教研究》,現正把藏於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高延中國民族志藏品進行目錄編輯,將來擬編入《高延所收集的福建民間神像》(圖錄)。
本子課題已在CSSCI雜志發表論文兩篇:《清戲畫研究之回顧、展望與新材料》(陳雅新,《戲曲研究》第104輯,2018年第1期)﹔《中國清代外銷畫研究回顧與展望》 (陳雅新,《學術研究》,2018年第7期)。
(4)子課題四“日本、美國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
根據任務分工相關調整安排,美國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查、編目與研究部分改由李揚教授負責,該子課題負責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學博物館鬆尾恆一教授現階段主要負責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
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曾於2017年春前往東京、千葉、名古屋等地尋訪資料。其后鬆尾恆一教授幫助課題組與日本多家收藏機構取得了聯系。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孔征計劃於2018年秋天再次訪問日本,重點採集日本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中國民俗資料的數據,並調研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所藏中國民俗檔案資料。
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已在CSSCI雜志《文化遺產》(2017年第3期)組織發表了“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專題,包括四篇論文:《基於中國在日資料進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聚焦明清訪日海商相關記錄》(鬆尾恆一著,梁青譯)﹔《日本民俗學的中國研究:1939年的轉折》(王京)﹔《日本滿鐵調查文獻中的中國民俗資料——以<中國農村慣行調查>(1-6卷)為中心》(趙彥民)﹔《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及其所收藏的中國資料》(斯琴)。現有完稿待刊論文兩篇:《民俗學與歷史學的對話——日本神奈川大學“綜合資料學”的學術探索》(王京)﹔《東亞同文書院大旅行調查手稿中的中國民俗資料》(孔征)。
(5)子課題五“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數據庫建設”
該子課題由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和中國海洋大學李揚教授共同負責。根據任務分工相關調整安排,“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料數據庫”改由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負責,由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2017年10月12日,網站系統的第一期建設基本完成,並於2018年7月13日正式開通“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系統工作平台(https://cfro.sysu.edu.cn)。今后,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課題組成員可通過此系統登錄數據庫,遠程上傳和修改其中的資料信息。同時,課題組還將投入到網站系統的第二期建設中。工作內容包括:(a)進一步完善數據庫框架的設計,在課題組統一制訂的元數據標准框架的基礎之上,根據每類資料數據的特點,確定更為具體的分類屬性。(b)收集、翻譯和編輯各大收藏機構的信息,繪制“中國民俗資料海外收藏機構分布圖”,將各收藏機構定位於一張世界地圖上,並附以機構的中英文簡介和網址鏈接,納入數據庫檢索系統,以方便瀏覽。(c)將課題組採集到的數據逐步輸入到“數據庫”之中。
李揚團隊現階段主要負責數據庫英文版的建設以及美國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調研工作,目前已初步梳理了英美國家中國民俗研究概況,統計了19世紀后半葉、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50年代后、21世紀以來幾個歷史階段中,英美學者在中國民俗文化、民間文學、社會調查和見聞、民間宗教信仰、少數民族民俗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進行評述,通過網絡搜索初步掌握了部分英美博物館、大學圖書館有關年畫、苗圖、寶卷、東巴經等珍貴少數民族文獻的館藏情況。
本子課題已發表論文兩篇:《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研究的構想與思路》(王霄冰,《學術研究》,2018年第7期)﹔《從民間薩滿到海上女神:媽祖之旅》([孟加拉]萊莎、李揚,《神州民俗》,2018年第3期),現有完稿待刊論文六篇:《施賴奧克中國研究評述》(張瑞嬌、李揚)、《美國學者對中國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翻譯及其方法論》(張多)、《明恩溥與中國諺語俗語研究》(崔若男)、《近代來華西方人與五四歌謠運動研究述評》(崔若男)、《1949年前英美學者西南中國研究簡評》(張瑞嬌)、《2010-2018年英語國家廣西民俗研究綜述》(陸慧玲),及翻譯論文一篇《灰姑娘的亞洲起源——廣西壯族的故事講述者》([美]費伊•比徹姆Fay Beauchamp著,陸慧玲、李揚譯)。
(二)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2017年4月13日-5月7日,項目組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應子課題四負責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鬆尾恆一教授的邀請,以該館外來研究員的身份前往日本進行了大約為期4周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此次訪問研究的重點,一是調查“歷博”內所收藏的明清時期中日貿易相關資料中的中國民俗文獻,包括記錄了早期中國商船樣貌及航海習俗的各種《唐船圖》,反映旅居長崎的清代中國海商日常生活的《唐人屋敷圖》、反映中日生絲交易習俗的“絲印”(貿易用印章)等等。除這些已知的文物之外,王霄冰教授發現該館還收藏有近代以來日本人收集的來自中國的明信片大約800枚,大多是年代已久的老照片,對於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和各地民俗生活是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目前課題組正與該館接洽,希望能與日方共同開發這批資料並將其納入數據庫。
在“歷博”駐所研究期間,王霄冰教授也訪問了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和神奈川大學的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和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以及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南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和Asian Ethnology雜志編輯部,了解了其中所收藏的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基本情況,向其負責人表達了開展合作研究的意向,並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2017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應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賀東勱教授(Thomas O. Höllmann)和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簡濤博士之邀,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前往德國慕尼黑和柏林尋訪課題研究資料。在德期間,王霄冰教授主要針對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和五洲博物館所藏中國民俗文獻開展了相關資料的搜集工作,並拜訪了其中的東亞部/亞洲部負責人,提議開展合作研究、交換資料。對方表示願同我方進一步磋商及推進具體合作事宜。王霄冰教授也和課題組成員、慕尼黑大學助理教授孟想(Philipp Meindl)一起,對五洲博物館所藏的部分外銷畫作品進行了測試性的數據採集工作,確定了外銷畫數據採集的元數據標准。
針對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的中國民俗文書的具體收藏情況,王霄冰教授與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東亞部副主任Thomas Tabery進行了交流,了解到該館曾經購置了一批中國契約文書,尚待整理與研究。回國后課題組又進一步通過郵件向對方了解了這批文獻的相關情況。10月,課題組成員林海聰、王藝璇通過登錄訪問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的網站,獲得了部分文書的掃描文件,並對這批文書進行了初步的整理、歸類。
2017年7-8月,正在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學的項目組成員陳雅新前往法國、荷蘭,對當地各博物館所藏中國清代外銷畫進行了調查,並代表項目組與多家收藏機構商討合作建設外銷畫數據庫事宜。目前荷蘭鹿特丹世界博物館已提交該館所藏172幅外銷畫的電子數據並上傳至數據庫。法國拉羅謝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也已同意與課題組共同採集該館所藏70多幅外銷蓪草畫的數據,並同意課題組將這些資料在國內出版。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利用國外收藏機構已公開的網絡資訊搜集到了200多件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的數據信息。根據第一階段收集到的資料,課題組建立了數據庫的基本框架,將收入資料分為圖像、文本、實物、音像及研究資料等五大類,大類之下又分出寶卷、說唱文本、善書、家譜、賬本、契約文書、納西族文書、瑤族文書、外銷畫、西南民族圖冊、耕織圖、老照片/明信片、年畫/版畫、剪紙、服飾、儀式用具、面具、生活用具、玩具、皮影、印章、人物雕像、聲音資料、影像資料、研究論著、筆記/紀聞、民俗志/民族志等二十七小類。課題組通過反復商討和切磋,確立了數據採集基本的元數據標准,包括題名、主題、關鍵詞、摘要、內容、典藏號、館藏機構、館藏信息、館藏鏈接、語種、年代、原生區域、作者/編者/譯者、原出版者、發行者、採集者、捐贈者、收藏日期、發布日期、尺寸等,並制作了課題統一的“數據採集表”,作為今后收集、錄入數據的依據和標准。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課題組一方面通過出版物和網絡資料搜集整理了海外75家收藏機構和500多位收藏家、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則有重點地挑選了一部分藏品和有代表性的海外研究者,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
2017年12月4日至11日,課題組成員崔若男、王玉冰前往上海查找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的相關資料,走訪了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天主教堂、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同濟大學等。在徐家匯藏書樓內,查閱了1903年至1939年的《中國見聞》(relations de chine),由上海圖書館匯編的《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會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以及《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Joum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等,除與戴遂良相關的報道及照片之外,還找到了一些其它與課題有關的資料,並復制了馬禮遜(Robert Morrison)6卷本的《華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23)﹔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3卷本的《華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892)﹔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的《英華萃林韻府》(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等。此外,挪威傳教士艾香德(Dr.Karl Ludvig Relchelt)於1934年在中國以中文印行的雜志《道風》也引起了課題組的關注。
2017年7月16日至28日,課題組成員王玉冰前往福州、廈門搜集與荷蘭漢學家高延(J.J.M.de Groot,1854-1921)有關的研究資料。在福州,王玉冰訪問了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發現其中藏有自17世紀以來、外國人記述中國的1000余種外文原版書。在福建省博物館,她找到了與高延在福建地區收集的民俗文物具有相似性的歷史文物50多件,擬將這些文物與法國吉美博物館、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所藏的高延藏品進行對比研究。
自2018年初開始,課題組成員林海聰集中整理了美國杜克大學所公布的社會學家甘博(Sidney D. Gamble,1890-1968)20世紀初在中國拍攝的老照片。甘博於1908-1932年間四次訪華,在中國各地拍攝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彩色幻燈片以及30盤16mm電影膠片,這些照片、影像記錄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與地方風俗、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為搜集資料,課題組成員林海聰、黃媛於2018年5月18至24日期間,特別前往北京西郊的妙峰山,復原式拍攝了部分關於妙峰山廟會的照片,與甘博當年所拍攝的妙峰山照片進行對比。下一步,林海聰將結合這批珍貴的海外影像與民俗文本研究當時的中國社會與民俗文化,並在方法論上探討“如何使用圖像資料研究民俗”的問題。
此外,李揚團隊就美國傳教士何樂益(Lewis Hodous,1872-1949)及其《中國民俗考》(Folkways in China,1929)一書進行節譯與研究,並購置了法國漢學家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西人論中國書目》(共6冊、英文影印版)等相關的圖書資料。王霄冰教授在訪問日本期間下載了早稻田大學所藏部分民間寶卷的電子版,在德國期間也從柏林州立圖書館數據庫中下載了部分電子版的中國民間醫書、該館所藏的納西族、彝族和布依族手稿目錄,以及柏林民族學博物館所藏的全部中國民俗文物藏品目錄,並購買了一批西文文獻。白瑞斯教授也在德國為課題組購置了20多種西文原版書籍。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
2016年12月5-7日,“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在廣州召開。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日本歷史民俗博物館、德國波恩大學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為課題的展開建言獻策。
2017年6月5-7日,“《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數據庫的建設與採集方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來自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德國波恩大學、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美術學院、仲愷農業學院的20多位課題組成員和其他專家參加了會議。此次工作坊的主要內容是針對《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的系統設計與軟件開發、定位與管理、數據的採集與輸入進行商討,並就民俗文獻與文物攝影的相關技術進行培訓。
2017年10月14日至15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出席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辦,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的“傳統節慶文化論壇”,並在會上發表論文《節日的分類問題以及數據庫的建設》。會議期間,王霄冰教授還與山東大學王培源教授(主持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俄藏中文古籍的調查編目、珍本復制與整理研究》)交流課題研究的方法。
2017年10月27日至31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孔征、王玉冰、朱家鈺參加在貴州民族大學新校區舉行的中國民俗學會2017年年會,並在年會上主持了“海外民俗學研究”的專場討論。王霄冰教授向與會學者介紹了本項目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數據庫,希望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共同致力於海外民俗資料的搜集和研究。
2017年12月13日,課題組召開部分成員碰頭會,交流研究進展情況。
2018年1月,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鄧微、山東大學盧夢雅來訪,與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達成出版“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系列叢書”的協議。
2018年1月16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召集課題組部分成員會議,進行2017年年終總結並安排2018年工作計劃。
2018年6月6日,課題組召開部分成員碰頭會,匯報研究進展與成果。
(4)國際合作
2017年2月18-7月5日,子課題一負責人、德國波恩大學民族學和古美洲學研究所白瑞斯教授(Berthold Riese)前來中山大學,開展駐所研究。
2017年2月27-28日,課題組成員、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博士生吳雅迪來訪,向首席專家匯報研究進展。
2017年3月4-6日,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博士生肖文帥、碩士生Vadacca Sandro來訪,商討合作事宜。
2017年3月7-9日,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島村恭則教授攜翻譯東京大學人類學碩士謝舒恬來訪,商討合作事宜。
2017年3月8-10日,德國科隆大學東亞系中國研究中心黃偉平教授、劉泳濤講師、姚紅梅博士來訪,商討合作事宜。
2017年8月29日至31日,慕尼黑大學博士生韓迪菲、德國Accenture公司的楊貴麟工程師前來中山大學,參與課題組的研究工作。
2017年9月至10月,課題組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收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Christine Howald博士的邀請,計劃前往柏林參加2017年10月13-14日舉辦的Provenienzforshcung zu ostasiatischer Kunst”(東亞藝術品的來源研究)學術研討會﹔同時應漢堡民族學博物館Barbara Plankenstiner教授之邀,擬於會后赴漢堡考察該館所藏中國民俗資料。但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走完校內的公務出訪流程而不得不取消計劃,未能成行。
2017年9月21日至12月15日,德國波恩大學民族學和古美洲學研究所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白瑞斯(Berthold Riese)再次前來中山大學開展課題研究。
2017年11月18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與子課題負責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鬆尾恆一教授在廣州會面,交流課題研究的最新動態。
2018年4-5月,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陸續收到德國科隆大學、柏林民族學博物館、漢堡民族學博物館、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拉羅謝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等機構的邀請,計劃在7月22日至8月31日期間,前往德國、法國、瑞士對各收藏機構所藏中國民俗資料進行調研。目前該出訪計劃已獲得學校批准。
2018年6月27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蘇獨玉(Sue Tuohy)教授來訪,舉辦講座並介紹印第安納大學傳統音樂檔案館(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館藏的中國民俗資料。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7年6月出版並報送第1期《工作簡報》﹔
2018年1月出版並報送第2期《工作簡報》﹔
2018年7月出版並報送第3期《工作簡報》。
暫未召開成果發布會。
暫無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情況。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課題工作量大,人手明顯不足
海外藏民俗文獻與文物類型豐富,數量驚人,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又不斷有新的發現,但要對這些資料進行認真的整理和研究,並進行數據採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本項目動用的課題組人員雖已明顯偏多,然而大部分都是兼職,能全力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不足三分之一。加上學校在出訪審批、國外專家來訪審批、會議審批以及科研經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越來越嚴苛,首席專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相關行政事務。最近一年來,首席專家也曾設法調動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工作,例如發動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幫助進行資料搜集工作,另外也曾試圖利用中山大學的人才引進計劃,尋覓合適人選以博士后或科研崗的身份加入到研究團隊中。但由於種種條件限制,未能成功。例如2017年曾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的張婧璞博士申請進入首席專家所在單位的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歐美藏清代廣繡制品及史料”子項目的研究。其選題和研究計劃得到了面試專家們的一致好評,並經系學術委員會批准后上報至校人事處,卻意外地未能獲得校方批准。相關研究也因此擱淺。
下一階段,首席專家將繼續尋覓適當人才,吸收其加入本項目的研究團隊。另外也考慮較大幅度地增加課題的勞務費預算,用以聘用專職人員負責處理和錄入數據,並擬聘請一位項目助理,專門負責團隊的內部協調、數據庫與經費管理以及外聯、宣傳等工作,以減輕首席專家的負擔,保証有足夠的時間用於科研工作。
此外,國外一些大的公共收藏機構辦事效率偏低,也給課題組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例如德國慕尼黑的五洲博物館,從一開始就表示願同課題組合作,共同對該館所藏的1700多件清代外銷畫進行數據採集,但合作協議需提交給巴伐利亞州文化廳進行審批,其流程十分漫長,歷時將近一年還未收到回復。對此,課題組需保持足夠的耐心,不折不撓地繼續努力,同時也應避開一些較難打交道的對手,首先選擇一些態度方面更加合作、工作方式也更為靈活的機構開展合作研究,而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和開展項目的需要,課題組在研究計劃、工作分工、經費分配、成果出版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調整:
研究計劃方面,主要把“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含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提前,目的是要盡早將此系統作為工作平台投入使用,以提高採集數據和相關研究的工作效率。
工作分工方面,由於中山大學規定本校的課題網站不能挂靠在校外的服務器,所以改由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親自負責數據庫系統和網站的建設與管理,原子課題五“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數據庫建設”的負責人李揚教授不再負責數據庫的開發,除了協助建設數據庫英文版之外,轉而幫助分擔子課題四的部分研究工作。
經費分配方面,由於中國海洋大學要求在劃撥子課題五經費時同時劃撥相應的間接經費,而原經費預算中沒有考慮到這一項,所以現在需要進行適當的預算更改,在報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同意后再行劃撥。
成果出版方面,由於前期研究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資料,為便於后期研究工作的開展,並讓課題所搜集到的資料能盡早為學界所用,課題組擬將部分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獻文物資料匯編成冊,交由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先行出版。(詳見《重要事項變更審批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IP:10.8.11.142,域名cfro.sysu.edu.cn),2018年7月作為工作平台正式開通,並可從校外登錄、訪問。
“海外藏中國民俗資源網”旨在收集、展示海外藏中國民俗文物及文獻資料,供研究者使用。網站主體包括數據庫、課題介紹、大事記、收藏機構、簡報&成果五部分,其中數據庫按資料分為文本類、圖像類、實物類、音像類、研究資料五大類,目前已完成少量民俗資料的數據錄入工作。
(2)論文《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研究的構想與思路》,《學術研究》(CSSCI),2018年第7期,作者:王霄冰。
作為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論文闡述了海外藏民俗文獻與文物的主要資料類型,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具體路徑與方法及其重點難點。
(3)論文“Ethnografische Forschung von SVD-Missionaren in Qīnghăi und Gānsù (China)”,Anthropos(SSCI),2018年第1期,作者:Berthold Riese(白瑞斯) & Xiaobing Wang(王霄冰)。
論文梳理了聖言會傳教士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在山東、甘肅、青海等西北省份的民族志調查活動,並對其中三位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志學者(Matthias Hermanns, Dominik Schroder and Johannes Frick)的主要貢獻進行了評述。
(4)論文《基於中國在日資料進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聚焦明清訪日海商相關記錄》,《文化遺產》(CSSCI),2017年第3期,作者:鬆尾恆一。
論文對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的明清之際中國訪日海商的相關資料進行了探討。該批資料既有對日本人與旅日荷蘭人對清代訪日海商的商貿活動、生活狀況的描述,也保留了對當時中國的多種民俗活動的記錄,如祭祀媽祖、賽龍舟等等。這些珍貴的資料為民俗學及相關研究貢獻了具有價值的新材料,同時提供了一種以國際化視野對民俗資料進行多立場綜合分析的方法。
(5)論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及其所收藏的中國資料》,《文化遺產》(CSSCI),2017年第3期,作者:斯琴。
論文對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所藏的中國資料進行了詳盡的統計與分析。該博物館以收集民族學、民俗學相關資料為主,館藏中國的民族文化資料達15315件,其中以少數民族資料居多,對研究中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6)論文《日本滿鐵調查文獻中的中國民俗資料——以<中國農村慣行調查>(1-6卷)為中心》,《文化遺產》(CSSCI),2017年第3期,作者:趙彥民。
以6卷本的《中國農村慣行調查》為例,基於民俗學的視角,從空間民俗、時間民俗、心意民俗三個方面對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的民俗調查資料進行解讀,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參考。
(7)論文《清戲畫研究之回顧、展望與新材料》,《戲曲研究》(CSSCI),第104輯(2018年1月),作者:陳雅新。
從介紹清宮戲畫、“十三絕”畫像、昆戲畫、戲曲年畫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戲畫研究類型入手,發現無論從自身的數量、價值,還是從與前代戲畫研究成果的對比來看,這些資料得到的重視仍然不足。作者還發現了一批以中國戲曲為題材的西方畫與清代外銷畫,這些畫作承載著戲曲的跨文化傳播、中西文化交流等意涵,是有待挖掘的新材料。
(8)論文《中國清代外銷畫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CSSCI),2018年第7期。作者:陳雅新。
自20世紀中葉外銷畫作為獨立研究對象至今,已有一系列以外銷畫本身為研究對象或以外銷畫為材料進行研究的成果,並已有大量外銷畫目錄與圖冊問世。但外銷畫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陳雅新提出未來外銷畫研究應繼續著力於對某收藏機構或地域范圍內的外銷畫進行調查、著錄與研究,同時應該繼續發掘中外史料進行考証和澄清,注意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與視角,並應建立專門、大型、免費的外銷畫數據庫以進行保護與研究。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數據採集計劃
2018年7月22-8月31日,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前往德國、瑞士、法國調研,採集數據並商談合作事宜。
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課題組成員崔若男將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駐所研究一年,採集美國各收藏機構所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數據。
2018年秋,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攜課題組成員孔征訪問日本,重點採集日本歷史民俗博物館、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所藏中國民俗資料的數據。
2019年初,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將前往美國,訪問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傳統音樂檔案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塔東亞圖書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等機構,商談合作事宜。
2019年夏,子課題一負責人白瑞斯教授將訪問意大利(含梵蒂岡)、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部分收藏機構。
2019年夏,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和課題組成員朱家鈺將前往德國、法國,採集相關數據。
2019年夏,課題組成員孔征將前往日本愛知大學訪學,在子課題四負責人鬆尾恆一教授指導下採集日本所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數據。
2020年夏,課題組成員王玉冰將前往英國、荷蘭訪學,採集當地機構所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數據。
2020年下半年,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課題三負責人黃仕忠教授將前往英國、荷蘭、瑞士,採集課題相關數據。
2021年初,首席專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課題一負責人白瑞斯教授將前往意大利(含梵蒂岡)、西班牙、葡萄牙,採集課題相關數據。
數據採集目標:
截止到2022年,希望能自主或合作採集2000件珍稀中國民俗文獻文物的電子數據,並翻譯轉載已公開的電子數據約3000條,完成合計5000件文獻文物數據的採集工作。
(2)數據庫第二期建設計劃
(a)進一步完善數據庫框架的設計,在課題組統一制訂的元數據標准框架的基礎之上,根據每類資料數據的特點,確定更為具體的分類屬性。
(b)收集、翻譯和編輯各大收藏機構的信息,繪制“中國民俗資料海外收藏機構分布圖”,將各收藏機構定位於一張世界地圖上,並附以機構的中英文簡介和網址鏈接,納入數據庫檢索系統,以方便瀏覽。
(c)將課題組採集到的數據逐步輸入到“數據庫”之中(錄入數據目標:5000條)。
(3)專題研究計劃
(a)在整理資料和學術史的基礎上,完成六部專著或論文集:
《德語國家的中國民俗研究述評》(白瑞斯、王霄冰)﹔
《英美兩國的中國民俗研究述評》(李揚、王玉冰)﹔
《近代來華西方人與五四歌謠運動研究》(崔若男)﹔
《清外銷畫中的戲曲史料研究》(陳雅新)﹔
《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手工藝題材外銷畫研究》(孟想)﹔
《近代以來日本人的在華田野調查與民俗研究》(孔征)。
(b)在建設數據庫的基礎上,完成多卷本工具書《12國所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總目》。
(4)階段性成果出版計劃
(a)計劃與民族出版社合作,在2019年前先行出版《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瑤族文書目錄》(第一卷)。
(b)計劃與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在2021年前先行出版18種資料匯編。包括:
《戴遂良中國民間故事集》(全譯本)
《何樂益中國民俗志》(全譯本)
《19世紀中國口岸地區的民間歌謠和故事》(全譯本)
《北京的歌謠》(全譯本)
《東亞同文書院大旅行日記中的民俗資料》(選譯本)
《司登德中國歌謠集》(影印+部分翻譯)
《漢語諺語俗語集》(影印+部分翻譯)
《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中國民間醫書》(影印本)
《1900年北京皮影戲唱本》(影印本)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中國民間寶卷(孤本)》(影印本)
《清庭風俗文選》(影印本)
《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清代契約文書選編》(彩圖本)
《荷蘭漢學家高延帶往歐洲的福建民俗文物》(彩圖本)
《海外藏貴州“苗圖”選編》(彩圖本)
《海外藏元明清三代“耕織圖”選編》(彩圖本)
《法國拉羅謝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畫》(彩圖本)
《戲曲題材清代外銷畫匯編》(彩圖本)
《民間信仰題材清代外銷畫匯編》(彩圖本)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