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以“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建設”為研究對象,從“為什麼建設、建設什麼、如何建設”三個問題入手展開研究。總課題遵循“理論闡述→現實分析→問題展開→問題解決”的邏輯,在對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和現實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目前建設現狀體現出的缺失出發,從緊迫性和重要性考慮,確定從體系、業態、載體、機制四大方面設計建設內容,並探討落實建設內容所需要涉及到的多元建設主體之間的關系,人、財、物、科技等要素配置,以及政府需要提供的政策保障等相關問題。總課題目前已完成對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雲南區域和西藏、甘肅部分區域的調研,共召開2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完成9份階段性成果,其中發表學術論文7篇,其中CSSCI期刊3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提交對策建議2篇,均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總課題研究報告初稿目前已完成8萬字。
子課題一《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研究》目前梳理總結了各地在探索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經驗、對失敗的案例進行剖析,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和研究成果,探討有益於促進藏羌彝文化走廊內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措施。完成了對雲南麗江市納西族傳統村落、迪慶州藏族霞給村傳統村落、怒江州福貢縣鹿馬登鄉赤恆底村傳統村落、怒江州丙中洛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的傳統村落和四川省阿壩州休溪村羌族傳統村落等5個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傳統村落的調研,並形成了8萬余字的調研初稿。
子課題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梳理完成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從扶貧現象的文化視域和扶貧方略的文化政策入手,宏觀上探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區域實踐及其價值。探索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區域的創新實踐,一是精准扶貧的歷史使命,二是“四個好”的創新意蕰和創新成效。課題初步提出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提升框架,採用定性與定量結合、多主體參與的形式。梳理了效果評價的三級指標體系,重點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評價,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滿意度評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消費或者設施的使用情況評估、公共文化服務最終效果評估。初步梳理了藏羌彝區域全民閱讀與公共圖書館效能研究的內容,探討行業閱讀的特點與案例,對四川區域的全民閱讀與圖書館效能的基礎數據做了收集和分析。課題基於公共文化圖書館年度報告的大數據分析,對四川區域的全民藝術普及與民族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進行了研究,積極探討全民藝術普及的路徑。
子課題三《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平台體系建設研究》已完成制定課題研究大綱、課題相關基礎文獻資料收集和重點區域的實地初步調研,約完成本子課題60%研究任務。初步完成對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研究內容與范疇及相關概念界定、研究思路與研究重點和難點等進行闡述。初步完成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基本現狀分析。包括對走廊區域文化資源主要特色及分布概況、各省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概況、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現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難題等進行了分析,並將在整個走廊區域文化旅游和文化演藝發展方面長期領先、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代表性的阿壩州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作為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初步開展構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平台體系研究。完成構建文化產業區域支撐性平台研究中五個區域性平台的研究。初步提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平台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主要是針對加強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樞紐城市文化產業園區項目平台建設的在成都建設“藏羌彝走廊風情”大型樂舞宴游綜合體文化產業園區暨品牌項目。
子課題四《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與合作研究》從國際間的開放合作、省際間的交流合作、族際間的互動合作三個層面出發,探討如何積極破除地域、行業壁壘,凝聚民心、輿論共識,形成“相互信任、自願主動、民主開放、平等磋商、實現共贏”的府際協同合作機制。目前已完成研究資料搜集,收集整理了近20萬字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歷史上文化交流合作情況,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主要成就。目前已形成12萬字初稿。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研數據、文獻資料整理運用
1.通過採取集中調研和分散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以數字化手段為依托,進一步動員走廊區域各省區文化廳、相關高校、文圖兩館的資源和力量,細化完善課題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工作。
2.通過採取收集相關政策性文件、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結合的方式,厘清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中主要政策、主要問題,進一步深入掌握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重要意義、可行路徑等,獲取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3. 通過建立專家庫,向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省級文化部門尋求支持和幫助,通報課題價值意義,聯合開展課題合作的方式,以及推薦參與子課題專家和收集相關資料。
(二)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
1. 2017年1月15日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召開了開題報告會,報告會專家評審組成員包括中央民族大學喜饒尼瑪教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成員、當代研究所所長廉湘民研究員,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石碩教授、中央黨校徐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巫達教授。項目首席專家陳井安研究員代表課題組向專家組介紹了項目的選題背景、研究狀況與選題價值、課題的總體框架、研究目標與基本內容、研究重點難點與創新之處、預期成果等內容,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承擔的子課題作了匯報,並在認真聽取與會專家相關建議的基礎上,與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充分吸收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繼續完善課題的研究思路和設計。
2. 2017年6月10日,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政、研、企聯合座談會,會議由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趙紅川主持,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與西部七省(區)文化廳相關領導就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情況進行熱烈交流探討,同時,會議還邀請了6家四川骨干民營文化企業代表參加會議,共同助推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持續發展。
3.各子課題積極主辦或參與學術會議。如首席專家及課題組多人參加了“中華文化論壇.文化傳承與文化強國學術研討會”“第六屆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學術論壇”等,並在大會上作“藏羌彝文化走廊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基礎和實現路徑”主題發言﹔子課題《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平台體系建設研究》,參加了2017年阿壩州政府召開的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研討會、2018年4月雅安市政府召開的茶馬古道文化旅游發展研討會、2018年5月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羌學研究中心與四川省羌學學會召開的汶川地震災后十年羌寨發展振興研討會、2018年6月阿壩州政府召開的阿壩州文化扶貧壤塘現場會等多個會議並做大會主旨發言。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7年1月15日報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工作簡報第1期,會議就項目的選題價值、研究意義、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及各子課題情況向與會專家進行報告。
2.2017年7月10日報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工作簡報第2期,對“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政、研、企聯合座談會情況進行了通報,會議取得了三大共識,深化了三項任務,對下一步研究做出指導,還聘請了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陝西等六省(區)文化廳分管廳長作為課題“指導委員會委員”。
3.2017年10月19日 報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工作簡訊第3期,對課題組調研走訪了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3個市(州)的10個縣(市)的情況做出報告,此次調研通過座談、採訪、筆記、攝影、攝像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調研行程近3400公裡。
4.2018年2月3日報送報送《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研究》工作簡訊第4期,會議通報了總課題及四個子課題2017年工作進展情況和已完成的階段性成果,研究討論了2018年工作計劃和任務分工。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
一是如何構建藏羌彝地區文化保護和發展通用性模型問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空間,其屬性和功能具有多維性,但也具有敏感性、復雜性、不可逆性等多重特性,對民族傳統村落如何保護與發展,現有的學術觀點分歧較大,政府在實際工作中也比較困惑。因此,對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共性規律總結是本課題的一大難點。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要加甄別各類型傳統村落的特征,抽象出共性,建立更為普世性的模型。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框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特殊性,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具有不同於發達地區等市場經濟相對完善地區的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內不同地區之間具有差異,各地既有的評估體系和標准不完全相同,因此如何確定指標體系,進行有效評估是本課題遇到的困難。下一步工作將從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框架入手,對文化部、圖書館、文化館的需求指標、評估指標進行紕漏、選擇,形成得分表,比較、分析、研究評估定級中的指標數據,重點對需求滿意度指標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需求調查的方案、內容問卷調查和滿意度測評APP等。
三是形成的初稿學理性和系統性深度不夠問題。因課題組成員來自兩個省區多家單位,目前各課題組主要工作集中在田野調查和數據收集整理階段,因此各子課題研究相對獨立,且停留在對具體內容的研究上。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加強學理性分析,形成有價值取向的理論框架,把握好總報告和四個子課題之間的指導與支撐關系,形成一體多元體系。
(二)研究心得及意見建議
在經過與國內知名專家討論、深入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區調研、初稿撰寫過程中的思索、成員間多次思想交流碰撞等過程后,課題組認為各子課題研究必須圍繞“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究竟要建設什麼”這個核心問題開展,要在研究中明確區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建設與藏羌彝走廊的文化建設、與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產業建設以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建設等概念,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尋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模式與路徑。
同時,各子課題組之間應該加強溝通聯系,總課題組應多組織會議交流,平衡各子課題間的研究進程,並加強成果的宣傳推介工作。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因我院財務管理原因,目前課題組使用撥付經費不多,項目組的經費開支主要是使用我院的配套經費。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論文《略論納西族飲食習俗的文化意蘊》,從東巴古籍記載的飲食習俗和當代的延續、飲食禁忌與民間信仰的關系、食品祭祀和相關的水土觀念、納西族飲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飲食烹飪習俗中的社會性別和長幼觀念五個方面探討了納西族飲食習俗的文化意蘊。納西族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納西族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較大的變遷。其從古相沿的飲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精華,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創新,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2.論文《論納西族的三多神信仰》,三多是納西族廣泛信仰的民族保護神,三多神崇拜與納西族的白石和玉龍雪山崇拜密切相關。其形成與《格薩爾王傳•姜嶺之戰》中提到的姜國國王“三賧”(Sa-tham)的傳說有密切的關系。形成三多神信仰的重要基礎,是納西族傳統崇武善勇的民風,同時與東巴教和民間巫術文化都有不同的關系,但與巫術文化更密切相關。祭祀三多神的日子與農歷二月八納西族祭山神的民俗有密切的關系。三多神信仰反映了歷史上納西、藏和白族之間的密切關系。
3.論文《略論納西族與理塘之關系》,歷史上藏羌彝走廊的民族關系復雜而多有變遷。過去學界論及巴塘、理塘和納西族的關系,提及的多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勢力抵達這兩個地方之后的事。其實巴塘理塘和納西族的關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根據史載和口碑資料,納西語與史載的白狼國關系密切,漢藏文史書所記的藏族最古四氏族中的"穆"部落與"白狼"部落之間的關系,也提供了研究納西族與巴塘理塘兩地關系的新線索。明代,納西族與巴塘理塘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有過諸多交流,歷史上的"撒打"(三賧)即說明麗江和巴塘的關系十分密切。通過個案實証分析,有利於深化對藏族與納西族歷史關系以及藏羌彝走廊的民族歷史關系的研究。
4.論文《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惠民扶貧的區域實踐及其價值——以四川省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的“四個好”創建為例》。著眼宏觀視野,探討貧困現象的文化視域和扶貧方略的文化政策﹔呈現鮮明的四川特色,一是精准扶貧的歷史使命,二是“四個好”的創新意蕰和創新成效﹔直面未來發展,基於藏羌彝文化走廊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脫貧攻堅的宏大敘事和庄嚴承諾。
5.論文《全域旅游對阿壩州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作用與啟示探討》從全域旅游——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探索實踐——以全域旅游推進文化生態旅游轉型升級、全域旅游對阿壩州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成效、阿壩州以全域旅游方式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啟示等四個方面,對近年來阿壩州以發展文化生態旅游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探索以“全域旅游”發展方式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綜合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把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成為地方主導性綜合型支柱產業,綜合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及其對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啟示進行了分析闡述。認為全域旅游發展方式可為民族地區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旅游、文化、農業等相關產業融合搭建重要平台,在全域旅游方式下文化生態旅游具有主導性綜合型支柱產業地位,全域旅游發展方式為民族地區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新路徑。
6.論文《“岷山道”的歷史作用及其當代價值》從岷山道為先秦至漢代為溝通黃河與長江上游重要的文明通道、岷山道為成都平原和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沿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岷山道對促進成渝城市群向西開放和川甘青交界區發展具有主要價值等方面,闡述了岷山道為歷史上連接四川盆地與河西走廊的重要經濟文化通道,先秦至漢代為溝通黃河與長江上游重要的文明通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為長江流域直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主干道重要路段,唐以后至民國時期為漢藏茶馬古道干道之一,為促進成都平原和川甘青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建設,再次沿古代岷山道構建連接成渝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溝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通道,岷山道將成為促進成渝城市群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帶動川甘青交界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推進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重要經濟文化廊道。應積極構建新時期沿岷山道通道、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川甘青生態經濟走廊,使之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與成渝—蘭西城市群聯動互補的特色生態經濟區,成為與世界旅游目的地相適應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多元文化展示區和民族團結典范區。
7.論文《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與實現路徑》從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文化產業結構的核心產業和延伸產業、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全域旅游”發展方式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方式與實現路徑等方面,對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應推進文化產業“全域化”發展,建設“全域文化產業區”,構建跨領域跨區域、多業融合的資源整合發展平台、文化產品體系及其品牌體系,形成互補聯動、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積極構建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五省藏區世界旅游目的地“航母產品”暨區域資源整合發展平台為載體,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創意為驅動,以旅游景區和文化產業園區為龍頭,以主題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和文化創意產品體系及其品牌體系為支撐,以文化相關領域延伸產品體系為補充的藏羌彝民族走廊區域文化產業“全域化”發展格局,形成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核心經濟區暨產業支撐極。
8.對策建議《關於民族村寨集群化發展的建議》從建設農業文化旅游融合連片發展的村寨集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設農業文化旅游融合連片發展的村寨集群的產業綜合優勢、對建設農業文化旅游融合村寨集群的幾點建議等方面,對推進民族村寨集群化發展進行了闡述,提出應因地制宜推動建設村寨集群,構建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經濟聯合體,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和全域旅游發展提供平台載體支撐﹔加強村寨集群合作聯社主體培育,支持國有和民營企業對接經營,為農文旅融合的集群化發展提供市場主體保障﹔加強政府對村寨集群發展主導,強化規劃指導建立政策保障,以此推動村寨集群化發展﹔加強集體精神和契約精神培育,明確集體收益合理分配原則,為集群化發展提供民約和法律保障。該建議受到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常委曲木史哈、副省長楊洪波和堯斯丹等四位省領導批示,其中曲木史哈和堯斯丹予做了肯定性明確批示。
9.對策建議《關於在成都打造大型樂舞宴游品牌項目“蜀宮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風情”的建議》從迫切需要大型音樂歌舞品牌項目展現我省深厚文化底蘊和多彩民族文化、“蜀宮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風情”是打造大型樂舞宴游產品的極佳主題和項目品牌、對打造“蜀宮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風情”大型樂舞宴游品牌項目的幾點建議等方面,對打造“蜀宮夜宴”和“藏羌彝走廊風情”品牌項目促進成都音樂之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樞紐城市建設進行了闡述,提出打造此兩個集樂、舞、宴、游於一體並與日場演藝、旅游和巡演、出訪等有機結合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性品牌項目產品,使之成為宣傳四川、成都的文化名片。該建議受到省委副書記鄧小剛、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甘霖等三位省領導批示,鄧小剛副書記做了肯定性明確批示,甘霖部長批請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田蓉閱處,成都市委市政府領導已批請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研究並提出具體意見。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藏羌彝文化走廊各區域的聯動,集思廣益,進一步深化課題.
2.完善數據的收集,在此基礎上,結合理論研究,進行全區域的比較分析。
3.擬在所提交的子項目初稿的基礎上,針對《工作簡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的要求撰寫相關文章,以期投稿並被採用。
4.修改所提交的初稿,在充分掌握初稿資料的基礎上,撰寫論文並發表在全國核心期刊上,以增強成果的傳播力。
5.運用好新媒體的傳播力,把課題組成員所發表的文章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進行發布,以擴大成果影響力。
6.課題組負責人牽頭,採取組織專題研究的方式,進一步探索藏羌彝文化走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未來發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