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及多學科合作研究報告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09:1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主要目標是全面而及時地整理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廣富林遺址發掘歷時時間較長,積累的考古材料豐富,參與發掘單位多,是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關鍵性遺址。為了向公眾和學術界全面地展現歷年來廣富林遺址發掘成果,及時整理發掘資料、編寫報告、開展綜合性研究成為發掘者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

根據課題計劃,本課題又分為三個子課題,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是整個課題的基礎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要求能夠詳實、全面地表述田野考古所見到的各類遺存。廣富林遺址生物考古學綜合研究子課題、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子課題是在田野考古的基礎上開展的多學科合作研究,它擴展了以往傳統考古學的研究內容,其研究也促使我們從傳統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生業經濟、體質特征等諸方面整體的社會研究。

目前,在總課題設計統一部署下,課題進展順利,各子課題都按照預定計劃的工作進度及時開始了工作,有些發掘報告整理、多學科合作研究等工作還超額完了研究計劃。現按照每個子課題工作實績分別介紹研究進展情況。

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

本子課題主要以完成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為目標,發掘報告內容以地層堆積、遺跡和出土遺物為主。工作過程中將以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為方法指導,編寫發掘報告中力求發表的信息量最大化,發表內容按照最小單位介紹遺物,盡量選取該地層或遺跡的代表性器物,完整發表資料。工作方法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類: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和發掘報告的編寫。

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1、各參與發掘單位基本完成了田野發掘的記錄資料校核工作,內容包括原始遺跡的各項記錄資料等。根據田野考古所提供的地層學信息,基本完成了對出土遺物的統計、拼對、修復。

2、2012年度6家發掘單位基本完成了發掘報告,提交了發掘報告初稿。2013年度7家參與發掘單位基本完成了發掘資料整理工作,5家單位基本完成了發掘報告的撰寫工作。2014年度 10家參與發掘單位,有7家已經啟動了發掘資料整理工作,有6家單位已經開始撰寫所承擔的發掘報告。總體而言,各項目小組雖然進展不一,但是基本都按照課題要求完成或超前完成了各自承擔的任務。

3、2018年1月,由課題組組織了“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專題會議,會議中各發掘單位作為項目小組,匯報了工作進展情況,明確了課題任務要求,並對課題實施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各項目小組具體工作進展情況如下:

由於2012∼2014年度廣富林發掘項目共有10家參與發掘單位,因此,根據每個年度參與發掘單位的實際情況,本子課題劃分為10個項目小組,由各參與發掘單位獨立完成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

上海博物館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上海博物館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2012年度發掘報告完整文稿,正在對線繪圖等內容進行核對。已經開始了2013年度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部分完成了2010年度發掘墓葬隨葬品的繪圖工作。

復旦大學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復旦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基本完成了2012年度發掘報告,2013~2014年度發掘報告已經基本完成文字撰寫,遺跡、遺物繪圖也已經基本完成。

上海大學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上海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2012年發掘報告。2013年度發掘資料整理,已經基本完成了,遺跡和遺物的繪圖已經完成,報告仍在撰寫中,報告中使用圖片需要補拍。

山東大學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山東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了2012~2014年的發掘報告,文字檔案、電子檔案也已經基本完成﹔2013年還有部分標本正在繪圖。

南京大學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南京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基本完成2012年度發掘報告初稿,2013~2014年度發掘資料正在整理中。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項目組:負責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2012年度和2013年度發掘報告初稿。

中國人民大學項目組:負責2013∼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中國人民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了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三期發掘資料,包括報告、文字檔案、電子檔案等。

南京師范大學項目組:負責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南京師范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基本完成2014年度發掘報告文字部分,部分圖還不是理想,還需在修改。

浙江大學項目組:負責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浙江大學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了2014年發掘上半年度發掘報告,下半年度發掘整理工作和發掘報告撰寫工作已經完成2/3。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項目組:負責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洛陽考古院發掘區的發掘資料的整理、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完成了發掘報告的文字稿,部分文物也進行了移交,目前正在補充圖片,檔案資料也在核對中。

上海博物館作為發掘項目的主持單位,宋建先生作為本子課題的負責人,將最終審核各參與發掘單位的工作成果,包括原始資料的歸檔、移交﹔考古資料的整理工作﹔審校發掘報告的文本等。最后,根據課題計劃,出版相關發掘報告。

“廣富林遺址生物考古學綜合研究” 子課題

本子課題主要是針對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採集的各種類型的生物遺存,進行測試、鑒定、統計、分析等工作,以復原廣富林遺址早期先民的體質特征、人地關系、生業經濟等重要內容。根據研究對象不同,本子課題分為3個項目小組,下面按照項目小組,介紹已經開展的工作。

① 體質人類學研究

根據課題設計,體質人類學研究主要由日本鳥取大學岡崎健治所率領的日本學者為主進行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完成了2010年度出土人骨樣本的清理(包括水洗、物理除污等),為后期的人骨測量、鑒定和分析奠定了基礎。完成了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復原、拼接、攝影等基礎工作。完成了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鑒定工作,內容包括性別判定和死亡年齡推定等。完成了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測量工作。完成了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病理學觀察等分析工作。完成了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部分樣品的碳氮穩定同位素、Sr同位素、牙結石等分析工作。

2018年已經開始對2014年度發掘的墓葬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工作。

經過長年的研究,已經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進行了完整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對迄今為止,已經對廣富林遺址2010年度發現的墓葬M52~M330出土的共184具新石器時代人骨進行了清理、復原、修復等工作。因為還沒有完成墓葬分期研究,所以部分人骨年代尚無法確定。根據現場判斷,屬於崧澤文化人骨有130具,良渚文化人骨30具,廣富林文化人骨1具。這些人骨中,屬於青年個體(不足20歲)的有41個,141具人骨都為成人個體。41具未成年個體中,如果仔細分析,又可分1歲未滿的胎兒1個,1-6歲的幼兒11個,6-9歲的個體6個,9-12歲個體4個,12-20個體13個。成年個體中女性偏多,共71個,而男性有66個。成年個體細分的話,20-40歲的青年個體最多,有73具,40-60歲的中年個體31具,60歲以上個體隻有1具。在廣富林遺址中還發現了拔牙的習俗,可以鑒定的47具個體中,已經發現有8例,拔牙比例有17%。拔牙個體中,男性1個,女性6個,1例性別不明。

根據廣富林遺址出土部分人骨的測量,可以廣富林遺址新石器時代先民男性平均身高約162.3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約152厘米。根據肢骨測量,廣富林遺址新石器時代人骨具有前臂骨和小腿骨都比較短小的特點。

廣富林遺址人骨的病理學觀察還發現了亞洲地區最早的骨結核病例。研究者還對廣富林遺址人骨牙齒上的牙結石進行了澱粉粒分析,對人骨進行了Sr同位素,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部分結果在成果簡介中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② 動物考古學研究

本項目小組目的是對廣富林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進行鑒定、分析、統計,並作出解釋,從而復原廣富林遺址附近的生態環境、動物群落結構、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等情況。

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2013年度上海博物館發掘區的動物骨骼鑒定、分析和定量統計工作,骨骼共約7000個,已經開始撰寫相關論文。開始對2012年度上海博物館發掘區的動物骨骼進行基本鑒定和分析工作。挑選部分骨骼進行了碳氮同位素、Sr同位素和年代學測試。

根據目前的分析結果,廣富林遺址動物組成以鹿科動物為主,包括麋鹿、水鹿、梅花鹿、獐等,此外豬科動物也有一定數量,包括家豬和野豬,其他常見的哺乳動物還有水牛、狗、獾等,遺址中也發現了多個個體的象的頭骨和脛骨、虎的肱骨等。此外,鳥綱中可以確認的種類有雁、鶴等,爬行動物有龜、鱉、揚子鱷等,其它還有許多魚類骨骼,種屬不明。廣富林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為了解不同時期動物種屬的組成情況,復原遺址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時,通過對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統計分析,也為探討從良渚文化向廣富林文化變遷過程中先民飲食習慣的差異和家畜飼養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線索。

③ 植物考古學研究

本項目小組目的是對廣富林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進行研究。植物遺存包括植物種子與果實、木材等。由於廣富林遺址參與發掘單位較多,各參與單位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積極加入植物考古研究中,因此迄今為止,工作成績顯著。

從現場取樣情況看,目前統計已經獲取總土樣量為1887份,每份土樣容積從4.5-10升不等,年代從崧澤文化時期至宋代,時間跨度非常大,此外還取有數十份歷年孢粉及植硅體樣本。除浮選用土樣類樣本,上海博物館及各聯合發掘單位還從發掘現場提取了至少400份木炭、木材等樣品。

土樣浮選完成后獲取的植物遺存需於實驗室內開始初步揀選、處理,鑒定大植物遺存種屬。迄今完成鑒定的不同時期單位有565份,單是谷物、雜草、果實遺存數量超過53800粒,另有部分殘損嚴重且特征部位缺失的植物種子未計入內。另外,在廣富林遺址現浮選結果中,發現了大量炭化稻基盤,約72308個。

根據植物種子和果實的鑒定,確認除稻及極少數周代遺跡中發現的粟、黍之外,雜草類植物種子還有:禾本科(狗尾草屬、馬唐屬等)、藜科、蓼科(蓼屬、酸模屬等)、莎草科(藨草屬、苔草屬等)、大戟科、唇形科(益母草等)、眼子菜科、報春花科、茄科、石竹科(繁縷)、金魚藻科(金魚藻屬)、薔薇科(委陵菜屬)、酢漿草科(酢漿草)、馬鞭草科(馬鞭草)、桑科(葎草)、忍冬科(接骨木)、菊科、豆科、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毛茛科(毛茛屬)等,果實類:葫蘆科(甜瓜、葫蘆等)、薔薇科(懸鉤子屬、梅等)、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楝科(楝屬)、唇形科(紫蘇)、桑科(構樹)、菱科(菱角)、睡蓮科(芡實)等,總計28 個科 36 個屬/種,可鑒定到種的植物70余種。

對2013年上海博物館發掘區發現的大量木樁,選取340件進行了樹種鑒定。為了進行木材鑒定,首先對樣品制作三個斷面(橫切面,徑切面,弦切面)的切片,放在載玻片上,封入中性樹脂制成樣片。使用光學顯微鏡對同一方法制作成的樣品進行觀察,根據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不同樹種的解剖特征,進行了樹種鑒定。后文將介紹本研究的具體情況,本處不再贅述。

“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 子課題

本子課題主要對廣富林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類樣品開展科技研究工作,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銅器(包含陶范、石范)、石器(包含玉器)等。陶瓷器是廣富林遺址發掘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遺物,在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以及周代至宋元等各個時期的文化層都有出土,本子課題將以廣富林文化層出土的陶瓷器為研究重點﹔廣富林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周代至漢代遺存,包括象征貴族等級身份的青銅禮器,也有兵器、農具和制作青銅器所用陶范、石范﹔出土的磨制石器(簡稱石器),主要以各類生產工具為主,也發現了大量開採的石塊﹔出土的玉器包含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崧澤、良渚文化的玉器大多為墓葬隨葬品,廣富林文化的玉器主要是具有禮儀性質的玉琮。本子課題將綜合應用各類科技分析手段針對以上研究對象進行科學檢測,通過對測試數據的統計、分析,結合制作工藝的模擬復原,同時對比相關文化層及環太湖周邊出土器物,研究探討廣富林地區器物發展過程中的材料來源、制作技術、使用方式和交流情況,對廣富林先民的技術發展狀態和生活方式有進一步的科學認知。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1、組織召開了子課題工作討論會議,就課題前期的樣品准備、測試方法研討、工作時間節點安排、人員任務分解等進行討論

2、初步完成重要樣品的採集、准備。

3、科學測試分析中,初步建立了一套針對採集樣品的檢測方法。

針對陶器樣品元素成分X熒光測試分析標准已經建立完成,后期將對該批次陶器樣品進行完整的成分分析﹔LIBS對陶器樣品的測試參數進行了初步摸索,后續工作可以對X射線熒光光譜法不敏感的元素進行補充分析﹔一些結構特殊的陶器的顯微結構分析也在進一步的進行,體積密度及吸水率天平也已搭設完成,配合吸水率的測試,結合元素成分分析可以對廣富林陶器的工藝技術作出較為准確的科學分析。

針對玉石器分析,對廣富林遺址出土的部分玉器進行了測試,邀請國際著名微痕分析專家沈辰博士講授"石器微痕分析:歷史、運用和問題",探討了廣富林遺址出土玉石器文物的研究方法。

針對金屬器的分析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初步完成金屬器樣品的採集,根據功能進行了分類統計: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農具、其他類別。對待分析的金屬器進行了拍照,並測量了尺寸﹔針對完整器、殘件確定了不同的分析檢測方案﹔建立完成針對古代青銅樣品元素成分X熒光測試分析標准曲線,后期將採用該標准對青銅樣品進行成分分析﹔考察了完整器的鑄造工藝﹔針對殘件,確定了每件樣品進行取樣分析的部位。對不同類別的青銅樣品各選取1-2件在原殘破處採用精密切割機或手鋸取下一小塊樣,制樣后進行金屬組織的結構分析和成分分析,進而判斷器物的制作工藝。之后再對其余的金屬樣品進行分析。對廣富林遺址出土金屬器物的分析正在持續推進中。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相關會議3次:

1、2017年3月19日,在上海博物館召開了“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及多學科合作研究報告”開題報告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北京大學教授趙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作為與會專家出席。此外,各子課題組組長原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宋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主任趙志軍、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熊櫻菲在內的課題成員20余人參加了開題報告會。專家們肯定了本項目選題意義重大,研究內容扎實,目標清晰,團隊科研能力十分全面,為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專家們也對如何整理考古資料,明確子課題研究方向、協調項目期間研究進度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2、2018年1月5日,在上海博物館召開了“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會議。

參與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的相關單位上海博物館、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參加了會議。會議中,各發掘單位介紹了各自的工作進度,也交流了報告整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會議中,各發掘單位承諾了發掘報告的撰寫的時間要求,同意在2018年內提出2012年度發掘報告,初步完成2013年度發掘報告,盡快提交2014年度發掘報告簡本。

3、2018年5月25日,在上海博物館文保中心召開了上海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及多學科合作研究報告子課題——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工作交流會。

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黃建秋教授、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杰研究員、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熊櫻菲研究員以及華東理工大學及館內參與該課題的其他研究人員一同與會。會議介紹了廣富林課題的歷史文化背景,又介紹了上海博物館對廣富林遺址歷次發掘的發掘成果,同時對該子課題的前期研究作了簡短的匯報,主要報告了前期的調研工作,同時指出子課題的順利開展需要考古部提供出土文物為依托,交流會的溝通有助於各部門表達自己的需求,協同解決課題開展時遇到的難題。文保中心參研人員對需要進行科技研究的金屬、陶器、石器類文物樣品提出了需求,幫助子課題的順利開展。

課題組成員參與學術會議:

1、2017年3月29~30日,岡崎健治參加第122屆日本解剖學大會,發表了“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脊椎骨瘍”演講。

2、2017年2月18日,陳杰、宋建、岡崎健治、高椋浩史參加了在日本下關市教育中心召開的中日“人類學視角下的古代長江流域的稻作農耕民”學術研討會第一次會議。

課題首席專家陳杰以“從考古發現看史前時期的上海”為題發表演講。

岡崎健治發表了“上海市廣富林遺址發現亞洲最早的結核病例”的演講

高椋浩史發表了“從人骨看廣富林遺址新石器時代先民的體質特征” 的演講

米田穰發表了“從骨化學分析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和雜谷農業”的演講

3、2017年2月22日,陳杰、宋建、岡崎健治在日本東京大學參加了中日“人類學視角下的古代長江流域的稻作農耕民”學術研討會第二次會議。

課題子課題負責人宋建以“良渚文化的主神”發表了演講。

本次會議中,還由參與廣富林遺址合作研究的日本學者發表了系列演講,主要有岡崎健治、米田穰和板田悠,板田悠發表了“稻作與淡水文化——從化學分析看新石器時代的長江下游地區”。

4、2017年9月28日,陳杰、宋建參加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陳杰發表了“考古學需要什麼樣的科技考古——以廣富林為例”的主題演講

5、2017年12月4日,陳杰、宋建赴杭州參加“好川文化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課題首席專家陳杰發表了“廣富林•好川•良渚——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譜系的再認識”主題演講

學術交流:

1、2017年2月17日至2月23日,受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米田穰的邀請,本課題首席專家陳杰和子課題負責人宋建一起赴日本進行訪問。

本次赴日費用由日本文部科學省科研經費支持。在訪問日本期間,參加了2次學術討論會,發表了廣富林遺址相關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在與日本合作學者的交流中,也就未來合作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了交流,並商討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2、2018年3月16日,邀請課題成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先生訪問上海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

沈辰發表了“石器微痕分析——歷史、運用和問題”的主題演講,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工藝研究部、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中心的人員參與學術交流活動,並圍繞玉器研究、玉石器微痕分析等學術問題展開討論。

國際合作研究:

1、與日本鳥取大學岡崎健治、東京大學米田穰先生合作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

2、與日本原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西本豐弘先生、日本名古屋大學博物館新美倫子女士合作進行動物考古研究

3、與日本原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伊東隆史先生合作進行木材分析研究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因為發掘報告的整理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所以目前尚形成最終成果,也沒有召開成果發布會。

課題組已經召開了3次會議,每次會議都形成了工作簡報。

目前沒有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發掘報告的整理和出版,周期長,標准高。

本項目子課題之一是及時整理和發表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但是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面積大、各類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參與發掘單位多,完成課題任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從目前的工作進展情況來看,各發掘單位因為投入程度不同,研究能力不同,寫作習慣不同,雖然都能按照課題要求及時開展和完成工作,但是所提交的發掘報告內容形式、文字語言、遺跡和遺物認識都有很大的區別。

為此,課題組通過多種形式的溝通,並就發掘報告編寫召開專題會議。課題確認了發掘報告編寫總體原則是以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為方法指導,力求發表的信息量最大化,發表內容按照最小單位介紹遺物,盡量選取該地層或遺跡的代表性器物,完整發表資料。一致同意上海博物館作為發掘主持單位,與各參與發掘單位一起共同商定統一的工作標准和報告模式。

2、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成果必須與考古學基礎研究相結合。

雖然,隨著各種科學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不斷擴展,科技考古事業蓬勃發展。但是科技考古工作必須納入考古學總體研究內容中,成為考古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田野考古的研究,科技考古不過就是一些重復性的檢測、分析工作。而與考古學基礎研究的緊密結合將為探討過去人類生活提出許多提出有創見的考古學問題。

比如,廣富林遺址體質人類學研究發現較多的未成年人個體,與田野考古發現相結合,可以了解到由於未成年人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這些未成年人具有獨立的社會身份,並被埋葬在專屬墓地中。而木材分析發現了廣富林遺址周邊的林木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在選擇木材建設湖岸設施時,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一些材質堅硬的優良樹種。今后,廣富林遺址的多學科合作研究,必須強調考古學者的主動性,增強考古學與其它學科研究者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緊密合作。

3、“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子課題進展相對較慢。

相對於其他子課題的進度,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子課題相對來說,完成了前期實驗的准備工作,建立了樣本測試的若干標准,但目前尚沒有形成較為完成成果,進展略微滯后。今后課題實施期間,將注意本子課題的進展情況,請子課題負責人督辦開展各項科研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1、伊東隆史、陳杰等:《廣富林遺址出土木材的樹種鑒定》

本課題選取2013年度考古發掘提取的木材樣本,第一次在上海地區考古中進行木材樹種鑒定,本次研究選取的樣本數量也是長江下游地區數量最多的一次研究,為復原上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植被特點和早期先民對木材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廣富林遺址發掘區北部發現了大片湖岸堆積,沿著岸線發現有大量人工加工並其中包含了大量木樁,經上海博物館邀請,對其中340件進行了樹種鑒定。在340件樣品中,有一些因過硬或過軟而無法很好地被制成切片樣品,因此不能清晰觀察其特征,所以最終可鑒定樣品為286件。

經過鑒定,可鑒定數種共為46種(不同屬或科都計為一類樹種),其中針葉樹種隻有冷杉屬(Abies)和鬆屬復維管束亞屬(Pinus subgen. diploxylon)兩種,其它均為闊葉樹種。按出土數量降序排列,數量最多的是連香樹(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緊接其后的是錐栗屬(Castanopsis)、櫟屬白櫟亞屬(Quercus sect. cerris)、朴屬(Celtis)、桑屬(Morus)、柿樹屬(Diospyros)、楝(Melia azedarach)、榆屬(Ulmus)、鬆屬複維管束亞屬(Pinus subgen. diploxylon)等。這些樹種的出土數量都在10件以上,為了解當時遺址周邊的植被情況提供了參考。

由可鑒定的樹種及其數量可推測,廣富林遺址周邊的植被情況應為以殼斗科的櫟屬及錐栗屬樹種為主的林地,榆科的朴屬、楡屬、連香樹和桑屬生長茂盛,同時可能零星生長著馬尾鬆。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連香樹目前在上海地區已經沒有分布,考古發現証明在4500年間,廣富林遺址周邊,有像連香樹那樣逐漸消失的樹種。在選擇木樁的用材時,傾向於使用像黃檀屬這樣材質堅硬的優良樹種,但同時為了滿足大量制作木樁的需要,也會利用像梓屬,柳屬等非常輕軟並生長在附近的樹種。

2、岡崎健治:《結核と社會》,岡崎健治等:《Paleopathological approach to early human adaptation for wet-rice agriculture: First case of Neolithic spinal tuberculosis 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本課題體質人類學會項目小組對近年來廣富林遺址出土的人骨進行了仔細的清理、拼對、復原、測量和觀察等大量的基本工作。特別重要的,在廣富林遺址的人骨中發現了東亞地區第一例結核病病例,為研究傳染病史和了解本地區先民社會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

結核為世界三大傳染病之一,結核杆菌可以通過空氣傳染,越是在密閉空間,越容易被感染。即可人人傳染,又可人獸傳染。結核杆菌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在動脈血充足的部位擴散,如果由空氣感染進入呼吸管道,會在人體動脈血最充足的肺出現結核杆菌病灶,隨血液循環進入胸椎,腰椎等骨組織,使其壞死。患者背部會前屈。這一病理變化叫做脊椎骨瘍。轉移至腰椎和胸椎的概率最大,其次為骶骨和股關節。

考古發現人骨中檢測出最早結核的是在以色列hefa郊區的Atlit Yam遺址發現的,為9000年前被同時埋葬的幼兒及成年女性。東亞最早的結核發現了2例脊椎骨瘍,分別為上海廣富林遺址(新石器時期中期,崧澤文化期,3900~3200BC)和河南省煤山遺址(新石器時代后期,龍山文化期,2500~2000BC)。

在東亞,現發現最早的脊椎骨瘍案例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廣富林遺址),結核杆菌有可能從這個時期開始蔓延。這個時期正式開始集體水田耕作,為結核杆菌的傳染提供了環境。引發在古代社會中感染結核杆菌的危險因素可能有①馴養動物。廣富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証明當時可能馴養了豬、狗等動物,它們可能構成了人獸交叉感染的病原之一。②人口密度大。崧澤文化晚期,長江三角洲地區遺址數量迅速增加,代表了早期人口密度的增大,如果沒有很好的通風設施,很有可能通過空氣傳染結核杆菌。③營養狀態。通過對廣富林遺址出土人骨齒冠的牙釉質檢測,結果表明其牙釉質相比華北的新石器時代的群體少。牙釉質的減少是生理壓力所致(極度營養缺失或疾病)。有可能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結核→牙釉質減少,也有可能結核菌感染→生理壓力→牙釉質減少。④遷移和移民。從對廣富林出土人骨齒冠的牙釉質的分析結果可知,有將近3成的移民。結合同位體比可知一部分移民的起源地最可能為山東半島泰山周邊。可以從考古學証實,山東半島與中原地域存在農耕交流,所以中原煤山遺址出現的脊椎骨瘍也可能是通過人口移動而來的。在新石器時期的東亞地區,人口流動性大,使得結核杆菌容易傳播。

3、涉谷綾子:《廣富林遺址出土人骨牙結石殘留澱粉粒的分析報告》

本項目第一次對上海地區考古遺址出土人骨牙齒進行牙結石澱粉粒的研究,也是長江下游地區考古實踐的第一個研究案例。

牙結石即為附著在牙齒表面上鈣化而成的牙垢,其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口腔唾液細菌的代謝物之一),其他成分還包含了碳酸鈣和磷酸鎂等。牙石的狀態和其附著物因口腔衛生和生活習慣而異。所以,研究牙石可以對考証當時個人及人群的飲食習慣,健康狀態,疾病歷史,過去到現在的飲食變化,社會環境和衛生狀態的變化提供了幫助。分析牙結石上殘留的澱粉粒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最直接得復原飲食習慣。因為在牙結石上殘留的澱粉粒是植物作為食物留在口腔中的最直接的証據。

本次研究主要從廣富林遺址出土的19具人骨中提取21個樣本,提取了牙結石,做成顯微鏡標本,並提取了牙結石上的澱粉粒。廣富林遺址出土牙石上的澱粉粒殘留狀態不佳,大多都無法得知其原形。隻能識別M262的半圓形澱粉粒,其他的澱粉粒都因損壞或分解而不明原形。根據M262的半圓形澱粉粒(縱徑13.13μm,橫徑14.97μm)和M171的分解澱粉粒,推測它們有可能來源於禾本科草本植物。

廣富林遺址的樣品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殘留澱粉粒有損壞,分解,偏光十字擴大或消失,一部分澱粉粒處於糖化狀態。所有澱粉粒都有膨脹,破碎的現象。因為植物澱粉粒在水中加熱會膨脹,澱粉內含有的支鏈澱粉,直鏈澱粉會向外飛出,導致澱粉粒破裂,所以廣富林所檢測出來澱粉粒可能都經歷過加熱,當時有通過加熱來加工食物。

本次研究雖然沒有十分確定性的結論,該研究方法尚屬嘗試性的探索,但是如果今后能將牙結石上殘留澱粉粒的研究與體質人類學研究、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遺址的考古學研究等結合,不但可以討論飲食,還可以討論食物加工。這是一項新興研究,未來前途光明。

4、陳杰:《考古學需要什麼樣的科技考古——以廣富林為例》

隨著各種科學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不斷擴展,科技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廣富林遺址在考古發掘和研究中一直強調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並獲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可以為“考古學需要什麼樣的科技考古”這個命題提供一個案例。

廣富林遺址現在已經在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這些研究成果已經為了解早期先民的生態環境、生業經濟、社會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工作成果在前文中已經有所介紹,本處略過)。

根據廣富林遺址考古實踐,我們提出:1、在多學科合作研究中,考古學者應該成為項目的總設計者。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真正靈魂。因此,科技考古的相關研究也必須從考古實際問題出發。2、科技考古的教育應該培養出具備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綜合能力的優秀人才。首先,以田野考古為主的考古學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科技考古知識。

考古學是通過研究物質文化遺存了解過去人類生活的一門學科。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從物質文化遺存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手段在不斷地豐富,進而也使考古學具有了無限的可能性。正是由於這種無限的可能性,需要更多的不同學科的學者一起參與到考古工作中來。考古學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科,這個學科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惠於科技的發展。我們相信,未來這個學科還會不斷地自我完善,而在考古學研究中加強不同學科間的合作,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於過去人類歷史的認識。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的主要目標是完成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及相關的多學科合作研究,目前課題進展順利,下一步將按照研究計劃逐步推進和落實,按照子課題設置的內容,具體研究方案如下。

1、2012∼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在2021年,完成廣富林遺址2012年、2013年度發掘報告的審校,初步完成2014年度發掘報告。

①按照發掘報告出版要求,對2012年度廣富林遺址6本發掘報告進行審稿,力爭在2017年度內完成文稿的審校等工作。

②根據課題計劃,要求各發掘單位在2018年12月31日前上交13年發掘報告和14年發掘報告簡本。2019年對2013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文本進行審稿, 基本完成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2020年,完成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發掘報告初稿,2021年,對2014年度發掘報告文本進行審校。

③發掘報告提交並通過審稿會后,隨即進行檔案、文物的移交工作。

2、廣富林遺址生物考古學綜合研究子課題,繼續推進體質人類學、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工作,並在2021年完成廣富林遺址生物考古學研究綜合報告。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①體質人類學項目小組

在2018~2019年開始對2014年(因為本年度發現墓葬較多,所以工作計劃提前)廣富林遺址出土人體骨骼的清理、復原、鑒定、測量工作

2019~2020年開始對2012年度廣富林遺址出土人體骨骼的清理、復原、鑒定、測量工作

2020~2021年,開始對完成2013年度廣富林遺址出土人體骨骼的清理、復原、鑒定、測量工作

②動物考古研究小組

2018~2019年,開始和基本完成對2012年度廣富林遺址上海博物館發掘區出土動物遺存的整理、鑒定、測量工作

2020年~2021年,完成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的整理、鑒定、測量工作

③植物考古項目小組

2018年~2019年,完成2012年度廣富林遺址(以上海博物館發掘區為主,下同)出土大植物遺存的整理、鑒定、測量工作

2018~2019年,開始挑選合適樣本,開始廣富林遺址植硅體、孢粉、殘留物分析等研究基礎工作,並於2019年基本完成分析、研究工作。

2019~2021年,基本完成2014年度廣富林遺址出土大植物遺存的整理、鑒定、測量工作。

3、廣富林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子課題

本子課題將在2021年完成各類材質文物的科技分析和研究工作,預期將在課題開展期間發表相關論文8 篇或以上,形成研究報告1本。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①陶瓷器綜合研究項目組

2018~2019年:完成陶瓷器所選樣品的主量、微量、痕量化學元素成分測試分析、 陶器樣品的熱釋光特性測試與年代測定、陶瓷器類文物岩相礦物結構鑒 定、陶瓷器部分樣品的體積密度、三點彎曲強度、燒成溫度等

2020~2021年:進行廣富林遺址出土陶瓷器坯體的成型修整、裝飾工藝以及陶瓷器的燒成技術、採用實驗模擬廣富林遺址部分典型陶器的制作方式,復原陶器制作技術、完成原始瓷樣品的熱釋光特性測試與年代測定

②玉石器綜合研究項目組

2018~2019年,完成對廣富林遺址出土玉器的岩相結構、礦物組成的分析

2019~2020年,開始對廣富林遺址出土玉器進行微痕觀察及工藝研究

2020~2021年,完成廣富林遺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並進行實驗考古工作

③ 金屬器綜合研究項目研究組

2018~2019年,完成廣富林遺址出土青銅器的元素成分測試

2018~2019年,完成金屬類文物金相分析,成青銅器相關石范與陶范的材質分析

2020~2021年,根據金相組織,研究青銅器的制作技術﹔完成復原鑄型的形制,研究鑄型的制作技術,通過模擬試驗還原金屬類文物的鑄造過程。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