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自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擬對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內蒙古西部等重點小區開展區域重點遺址現場調研,了解上述區域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和聚落分布的狀況﹔擬對上述區域重點遺址的發掘資料進行梳理,並開展考古材料的現場無損檢測分析,採集測年樣品和文物材質分析樣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國外學者合作,擬前往俄羅斯和蒙古,對阿爾泰、西伯利亞和蒙古草原的典型遺址進行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當地的古文化發展譜系和經濟形態,並進行較系統的梳理,現場採集測年樣品和文物材質分析樣品。並對涉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內蒙古西部等區域現有考古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包括碳十四年代數據、冶金考古研究報告、考古調查和發掘報告(簡報)、文獻史料和其他相關的研究資料。首先,各子課題全面收集資料,然后匯總資料,建成總的資料數據庫、碳十四年代數據庫以方便檢索,並為日后絲綢之路早期青銅文化研究打下基礎。資料收集將基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料室等。
就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來看,工作進展順利,部分提前並超額完成了任務。下面就項目進展情況做具體介紹。
子課題“前絲綢之路東段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相對年代研究”所及時間范圍包括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幾個大的階段,這些階段在中國西北不同地區的起始時間並不一致,即使在同一地區,學界也有不同的認識。本子課題擬解決的重點是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這六個省區銅石並用時代至鐵器時代早期的十余支考古學文化(公元前2300-前476年)的發展及源流關系,包括對上述各支考古學文化相對年代的重新梳理。此外,還將具體涉及西北地區含彩陶因素的農耕文化不斷西漸擴張的歷程﹔新疆北部來自境外以壓印紋暗色陶為代表的畜牧業考古學文化(如阿凡納謝沃文化、切木爾切克文化、小河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卡拉蘇克文化)的南下擴張及收縮的歷程和相對年代。以及陝西西北部、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的幾處重要遺址(如劉家、石峁、朱開溝等)的相對年代及其與西北地區的文化聯系等。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等區域的文獻資料搜集工作已經全面開展、考古調查、發掘、相關標本的採集和檢測分析工作也已全面開展。除國內西北地區的區域研究之外,國際間的合作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青銅技術子課題對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地以及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國等國家發表的有關早期絲綢之路的青銅冶金技術研究文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搜集與整理。特別是對最近新出版的一些重要書籍進行了重點研讀。在田野調查與採樣方面,在新疆、青海、寧夏、陝西和內蒙古開展田野調查與發掘的基礎上,針對冶金技術發展年代序列存在的問題,重點針對齊家文化、寺窪文化等時期以及石峁等遺址出土冶金遺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2017年8月考察蒙古國期間,對歐亞草原蒙古地區出土早期銅器進行了調調研。這些工作,對絲綢之路東段早期青銅文化發展冶金技術的發展脈絡有了深入認識,對採集的一些青銅器樣品進行了檢測分析,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
碳十四年代研究子課題對新疆、甘青地區、中原地區、鄂爾多斯、燕山以北西拉木倫河流域、西南南西伯利亞、蒙古草原、哈薩克斯坦等區域的考古資料展開了系統梳理工作,對已有碳十四年代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針對重點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甘肅陳旗磨溝遺址、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甘肅酒泉玉門火燒溝遺址、寧夏彭陽姚河源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新疆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新疆博樂達勒特遺址、新疆吉木乃通天洞晚期地層等開展樣品採集和年代測定工作。 在研究方法上,力爭結合考古學背景和冶金工藝技術特征分析,進一步確定各文化區域的文化特征,並以此為基礎展開不同區域之間的技術聯系或文化交流的比較研究,以確定關鍵事件節點,落實到相應地層單位,開展絕對年代研究,以確定文化交流與互動關鍵節點的年代。
2、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項目成員已開展和正在進行著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大崖頭遺址、張掖西城驛遺址、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寧夏隆德周家嘴頭遺址、新疆博樂都木都厄布德格遺址、雙河市泉水溝遺址、尼勒克縣墩那高速路沿線墓地、吉仁台溝口遺址等,在挖掘中總項目採集一批碳十四年代檢測標本。此外,課題組成員還相繼前往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陝西、四川等地收集文獻資料、出土文物資料和整理以往發掘的考古資料﹔子課題組成員還派員赴甘肅省、新疆自治區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往年挖掘出土的重要考古資料,包括廣河齊家坪墓地(1975-1976)、玉門火燒溝墓地(1976、1990、2005)、玉門騸馬文化遺址(2005)的發掘資料,新疆和靜縣察吾呼溝口等遺址和墓地(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目前,有些已完成出土資料的類型學排比和繪圖工作(察吾呼溝口、火燒溝、騸馬、齊家坪),有些已完成初步的整理和器物拍照(齊家坪、火燒溝),有些已完成發掘了發掘報告的初稿(齊家坪)。其中,對玉門火燒溝和酒泉干骨崖出土早期裝飾品進行了專門整理研究,完成了作為附錄的研究報告。此外,子課題組成員還赴浙江大學了解該校從美國購入的中亞、西亞外文考古文獻書籍資料,並協助進行整理。
考古調查研究表明,游牧和農耕民族之間的互動,帶來了技術的交流與文化的融合,反映到青銅器上,可以看到,目前在中原和陝北地區發展的石峁、陶寺和二裡頭三個重要城址均發現了一定數量的銅器﹔在石峁和陶寺遺址發現的銅器中,作為人體裝飾的銅齒輪器是主要形態﹔但在陶寺遺址,出現了銅鈴和銅容器殘片,在二裡頭遺址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容器,並在中原地區最終形成了以青銅容器為載體的禮制。在青銅技術上來講,從齒輪器到容器的生產,是鑄造技術的進步,是中原地區的創造,在世界青銅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一現象的產生的年代契機背后的原因是項目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實,銅礦開採、冶煉和鑄造的全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早期絲綢之路東段這種“同質” 現象,如不同地區發現的採礦石錘、鼓風管與石范等。如在張掖西城驛、樟樹吳城,鄭州小雙橋遺址、安陽殷墟、洛陽北窯、寶雞周原周公廟等遺址的鑄銅作坊中曾出土一種小型的鼓風嘴,形制類似,但僅在鑄銅作坊中出土。而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的Kalinovka遺址也出土這種鼓風嘴,其年代為2000-1800BC。另外這些遺址也出土稱作“船型杯”的熔銅坩堝,如二裡頭遺址的船型杯。在中西相距甚遠的遺址,出土形制、大小和功能類似的器物,必然是有聯系的,這是亟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目前發現的西周時期的鍍錫銅器出現在甘肅靈台、陝西寶雞和西安、以及山西翼城等地,春秋至西漢時期的鍍錫技術主要出現在內蒙古涼城、寧夏固原、甘肅張家川、清水和秦安、重慶峽江流域、四川成都和鹽源、雲南晉寧等地,這些遺址均處於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區域。由此可見,中國的銅器表面鍍錫技術自西周早中期開始出現以來一直到西漢時期,集中發現於從東北到西南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地區,其中陝甘寧地區鍍錫制品年代最早,其他地區較晚。近年來,我們先后對多批鍍錫銅器進行了檢測分析,認定採用熱鍍錫技術。這種方法與歐洲早期鍍錫技術有相同之處。英國、法國、西班牙、希臘等地發現不少早期鍍錫制品,在中世紀時期,鍍錫青銅器也一直流行。從時間上來看,中國北方地區約在西周中期或更早出現鍍錫技術,春秋戰國時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而在這個時期或更早的歐洲已有鍍錫技術出現並已在地中海周邊地區廣泛得到使用。因此,結合中國北方地區在歐亞大陸中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探討兩地是否有技術傳播與交流的可能是今后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項目組成員考察了早期絲綢之路東段的相關銅器及冶鑄遺存,並對部分青銅器進行了檢測反洗,發現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區,無論從種類、合金配比工藝或是鑄造方式上觀察,都與中亞西伯利亞地區的草原文化有直接的關系﹔而河湟——長城沿線地區的銅器合金技術更有可能中原與歐亞草原地區的是過渡地帶。這一問題也是下一步的重要研究方向。
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
2016-2018年以來,項目組成員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在甘肅洮河流域開展“甘肅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與社會演進研究”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取得了可喜收獲。其中,包括出土兩件齊家文化的卜甲和其他遺物。2016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在美國波士頓參加“第七屆東亞考古學(SEAA VII)大會”(2016)﹔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參加“早期中國的考古探索”學術研討會(2017),在洪都拉斯科潘參加“對比視角下的科潘”學術討論會(2017),並發表學術演講。在國內參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的“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2016)﹔在甘肅廣河參加“齊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在寧夏銀川參加“早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2016)﹔參加由羅馬尼亞文化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中心在北京舉辦的“彩陶—橫跨歐亞的史前藝術浪潮:庫庫克尼-特裡波利與仰韶文化彩陶藝術研討會”(2017)﹔參加北京市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北京論壇”分論壇二:“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研討會,並邀請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考古學家舉行專場研討會,匯報各地的考古新發現和初步研究成果(2017)。
2016-2018年與牛津大學合作分別在俄羅斯、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地開展野外考察,並連續三年分別在俄羅斯、蒙古、中國舉辦歐亞大陸青銅文化學術研討會,針對大數據背景下的考古年代問題、青銅礦料資源的流動與人群的流動和文化的互動等展開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年代子課題負責人崔劍鋒於2018年6月9日-6月21日赴蒙古國調查和草原絲綢之路路相關的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遺址,並和部分蒙方學術機構達成學術合作意向,希望就蒙古國相關學術機構發掘的青銅時代遺址年代測定事宜與對方展開合作。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項目成員出版學術專著1部,已完成考古學專著(書稿)和考古發掘報告1部,待出版考古發掘報告2部。發表學術論文16篇,現有學術成果已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子課題成員依托本課題在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人民大學培養畢業了一批研究生。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撰寫的“中國西北地區史前串珠的研究”博士論文對中國西北諸省及相關省市出土的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燒制滑石珠、紅玉髓等裝飾串珠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串珠質地、制作工藝、加工痕跡和用途等做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目前,正在開展的研究課題還有:早期東西文化交流,世界體系下的邊際效應,中國史前文化的西進、南下與北上,新疆地區的史前墓葬等。
總之,青銅的發明和傳播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中國文明來說更是如此。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青銅冶鑄技術本身的發展和傳播,以及青銅器在以禮制為核心的三代社會中的作用並追溯其淵源等方面。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青銅器與中國早期文明的關系,而應該嘗試將其置於整個中國史前文明進程的多元結構中來重新思考,以中原史前社會復雜化的特殊性為基礎進行討論。
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研究涉及中國西北地區的廣闊地域內的近20支考古學文化,各考古學文化之間的時空關系錯綜復雜,盡管有些考古學文化發現的時間很早,但至今對其相對年代的認識不一,有些甚至存在較大爭議,迫切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採集年代檢測標本,通過科學的年代學檢測,建立比較精確的年代序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研究,重新認識中國西北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進程,深化早期東西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目前,課題實施的難點在於,有些省區以往的一些重要發掘資料尚未公開或收藏多地,資料收集、特別是完整的資料搜集比較困難。
特別是有一批上世紀40年代夏鼐先生在甘肅民勤發掘的重要資料,現在收藏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本課題組已經在聯系進行合作整理,以便盡快刊布發表,進一步推動中國西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但目前在經費和其他一些方面還存在不利的因素,希望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資助和幫助。
還有上世紀70年代在甘肅等地挖掘一批重要遺址,當時檢測碳十四年代標本很少,所測年代可信度較差。目前除齊家坪已獲取一批檢測標本外,火燒溝、騸馬、干骨崖等遺址還需再次取樣進行序列檢測,這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
由於語言方面的限制,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國家最新考古文獻資料及研究進展情況研究不足,亟需吸收具有俄語語言能力的研究者加入。
關於絲綢之路東段早期冶鑄遺物的採樣分析較少,將與各合作單位開展更密切的合作關系,第更多遺址出土冶鑄遺物進行採樣分析。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學術專著:
1.《權杖淵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待出版。(執筆:李水城,6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亞洲西部、北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及中國境內考古所見的權杖資料,從大跨度多維度的時空視角探討了權杖的起源及發展與傳播的歷程。權杖起源於近東安納托利亞、兩河流域上游及黎凡特地區,然后向北非埃及和歐洲擴散,另一支沿高加索向北傳入烏拉爾山以西的烏克蘭、摩爾達維亞、羅馬尼亞、南俄草原﹔另一支向東北沿裡海東部傳入中亞,進而擴散到西伯利亞和中國西北部。通過權杖這一文化特質的演進和擴散,特別是其功能的變化,可看出自公元前4千紀以來,隨著全球氣候的進一步暖化、冶金術的出現和紅銅時代的到來,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各地人群遷徙常態化、社會復雜化的進程加快、文化變遷加劇。特別是權杖傳入中國以后對中國西部造成的文化影響,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對這一外來文化特質的趨同與離異現象。
二、學術文章:
2.李水城:《前絲綢之路的誕生:歐亞草原與中國西北的族群遷徙與交互》,《絲綢之路考古》(第1集),科學出版社,2018年1月,76-81頁。
公元前4000年前后,來自中亞哈薩克斯坦南部和烏拉爾山西側的部分印歐語系的族群開始向西伯利亞一帶遷徙移動。與此同時,地處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族群也開始四外擴散,尤以向中國西北地區的遷徙規模最大,時間也最久。這個趨勢的出現有著自然和社會的雙重背景。此次大范圍的族群遷徙對中國西北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史前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東西方的文化交互初現於公元前三千紀前后,早期的交往規模和速度較為緩慢。進入公元前二千紀前后,互動進程不斷加快,具體表現為中國西北各地陸續出現了山羊、綿羊、牛、馬及大麥、小麥等外來物種,遂導致中國西北干旱地區的混合經濟模式逐漸形成,即在水熱條件較好的河谷種植粟、黍、大麥、小麥等谷物,在草原和荒漠地帶則畜養牛、羊、馬等家畜。
這條出現在公元前3千紀、聯通東西方的文化貿易通道的開鑿為日后絲綢之路的誕生奠定了基石。一系列新的文化特質的交互和引入,特別是冶金術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黃河流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從而導致在中原大地率先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形態。
3. 李水城:《從新疆阿依托汗一號墓地的發現談阿凡納謝沃文化》《新疆文物》2018年1-2期合刊。
2014年在新疆哈巴河阿依托汗一號墓地發現兩座明確屬於阿凡納謝沃文化的墓葬,這是該文化在新疆的首次發現,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本文根據這一發現重新梳理了以往在俄羅斯南西伯利亞發現的巴帖尼村附近、帖西村附近、斯達村附近、克拉斯內伊雅爾村附近、小科比內村、阿斯基茲村附近以及阿爾泰地區的庫尤姆、庫羅塔河岸、耶蘭達村附近,還有蒙古國西北部干戈壁發現的阿凡納謝沃文化的墓葬資料,並與新疆的考古新發現做了比較,認識到這是新疆境內考古發現的最早史前遺存。阿凡納謝沃文化的來源與烏拉爾山以西的洞室墓文化和中亞南部的凱爾杰米納爾文化有一定聯系,其發展去向為,在南西伯利亞地區發展為奧庫涅夫文化,在俄羅斯阿爾泰地區的鄂畢河流域,該文化有可能被遷徙到這裡的葉魯尼諾文化取代,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則發展為切木爾切克文化。阿凡納謝沃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500-2500年,新疆發現阿凡納謝沃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000--25002500年或稍晚。這一研究成果為探索新疆北部的史前文化的來源、發展譜系以及早期東西文化的交往的內涵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新的視角。
4.馬仁杰,崔劍鋒,閔銳,張谷甲:《祥雲地區出土銅器pXRF成分分析-昆明夷銅器工藝類型初探》,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8年3期
文章通過對雲南祥雲地區銅器的成分分析,探討了“西南絲綢之路”重要少數民族“昆明夷”青銅技術類型,辨析出來“昆明夷”青銅技術與中原及北方草原民族青銅技術的異同,指出“昆明夷”所屬的“西南夷”是有自己獨特制銅工藝的,但也受到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砷銅和熱鍍錫技術,明顯受到了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影響,為青銅時代“西南絲綢之路”文化技術交流以及貫通我國西南西北的“藏彝走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文章還深入探討了便攜式XRF分析青銅器的優缺點及應用前景,為青銅器的無損分析提供了科學根據。
5.李水城:《鑿空之前:早期東西交互與絲綢之路的形成》,《北京圖書館演講集》,2017年。
6. 李水城:《齊家文化: “前絲綢之路”的重要奠基者》,《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7年8月,105-109頁。
7. 李水城:《埃及串珠:連接夏鼐博士與皮特裡爵士的精神紐帶》,《大眾考古》2017年8期。
8. 李水城:《羅森(Jessica Rawson)教授訪談錄》,《大眾考古》2017年12期。
9. 李水城:《中國西部區域合作考古的意義及需要注意的問題》,《正業居學:李水城考古文化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74-277頁。
10. 李水城:《四壩文化的彩陶及相關問題》,《三門峽市“彩陶中國-廟底溝遺址發現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1. 李水城:《“西南西伯利亞的紅銅時代和早期青銅時代”讀后》,《郭大順80壽辰紀念文集》,2018年,沈陽(既出)。
12. 韓建業、陳曉露:《新疆雙河市泉水溝青銅時代遺存的發現及初步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1期,第142∼143頁。
13. 韓建業:《先秦時期阿爾泰及以西地區陶壺的來源——兼論公元前一千紀后半葉阿爾泰及以西地區和陰山—天山地區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2期,第37∼47頁。
14. 韓建業:《公元前2千紀中后葉亞洲中部地區的圜底陶罐》,《考古》2017年9期,第82∼93頁。
15. 董廣輝,楊誼時,韓建業,王輝,陳發虎:《農作物傳播視角下的歐亞大陸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47卷5期,2017年,第530~543頁﹔
16. DONG GuangHui, YANG YiShi, HAN JianYe, WANG Hui, CHEN FaHu,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prehistoric Eur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op diffusion and consumption, doi: 10.1007/s11430-016-9037-x《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7
17. 陳建立,區域交互鑄就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輝煌,中國文物報/2017 年/4 月/18 日/第008 版
18. 林永昌、陳建立、種建榮、雷興山,論秦國鐵器普及化與關中地區戰國時期鐵器流通模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3期
19.劉思然、陳建立、種建榮、雷興山,周原孔頭溝遺址宋家墓地銅器的科學分析與研究,南方文物,2017.02
20,陳建立,中國中原制鐵技術向周邊的傳播,2017年韓國“The Trend of Ir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Northeastern Asia”國際學術研討會
21.陳坤龍、王璐、梅建軍、王穎琛、陳建立、王輝,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騸馬文化銅器的科學分析研究,考古與文物,2018年1期
22.種建榮、林永昌、陳建立、雷興山、趙義蓬、陳剛,試論陶器生活遺存所見西漢鐵器手工業作坊的性質—以邰城鑄鐵作坊為案例,考古與文物,2018年1期
23.李延祥、陳國科、潛偉、陳建立、王輝,敦煌西土溝遺址冶金遺物研究,敦煌研究,2018年2期
24.陳國科,甘肅早期單刃銅刀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7年2期
25.張予南,崔劍鋒,白雲翔,田正標:《安吉上馬山及臨淄漢代銅鏡的顯微組織腐蝕現象的比較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8年3期
26.Bin Liu, Mingyuan Wang, Minghui Chen, Xiaohong Wu(吳小紅),Duowen Mo, Jianguo Liu, Shijin Xu and Yijie Zhuang The earliest hydraulic enterprise in China, 5,100 years ago, PNAS,vol. 114 | no. 52 | 13637–13642 2017 Dec.26
27.Xinyi Liu1*, Diane L. Lister2, Zhijun Zhao3, Cameron A. Petrie2, Xiongsheng Zeng4, Penelope J. Jones2, Richard A. Staff5,6, Anil K. Pokharia7, Jennifer Bates2, Ravindra N. Singh8, Steven A. Weber9, Giedre Motuzaite Matuzeviciute10, Guanghui Dong11, Haiming Li11, Hongliang LuÈ 12, Hongen Jiang13, Jianxin Wang14, Jian Ma14, Duo Tian14, Guiyun Jin15, Liping Zhou16, Xiaohong Wu17, Martin K. Jones2; Journey to the east: Diverse routes and variable flowering times for wheat and barley en route to prehistoric China; PLoS ONE 12(11): e01874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7405,2017
28.Zhouyong Sun, JingShao, LiLiu, Jianxin Cui, MichaelF.Bonomo, QinghuaGuo, Xiaohong Wu, JiajingWang; The first Neolithic urban center on China's north Loess Plateau: The rise and fall of Shimao,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http://doi.org/10.1016/j.ara.2017.02.004,2017
29. L. Zhang, D. Zhang, X. Wu, G.K. Chen, P. Wang, H. Wang and K. Wang Ancient mud-brick architectureof Northwest China, PALéORIENT,2018, 44.1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在前期的研究中,重點系統梳理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格局以及發展脈絡,並系統研究青銅技術傳播與發展的格局與脈絡﹔同時為了比較起見,也對俄羅斯和蒙古以及中東乃至遠東的考古學文化和青銅技術作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所有這些研究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下一步將繼續上述青銅文化譜系和冶金技術方面的資料收集整理研究以及野外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同時將工作的重點向整合研究方面推進。整個項目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前絲綢之路青銅文化的年代研究方面。
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開展區域整合研究:
1)按區域梳理青銅文化格局和發展脈絡,完成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青銅文化空間分布格局和發展譜系的研究報告。
2)按區域收集資料並整理和研究青銅技術的發展脈絡,完成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早期青銅技術存在狀態和傳承流變發展脈絡的研究報告。
3)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繼續收集整理已有年代數據,並繼續針對重點遺址採集系列碳十四年代標本,開展碳十四年代研究。
4)在完成重點遺址年代測定的基礎上,整合青銅考古學文化和青銅技術方面的信息,對各個區域絕對年代的系統梳理,並結合貝葉斯統計的方法,完成各個區域的青銅文化與青銅技術時間與空間分布、發展變化研究報告。
2, 前絲綢之路沿線青銅文化年代的整合研究:
沿絲綢之路開展青銅文化年代研究是本項目的重點也是難點。
由於各區域考古學文化的命名主要以最早發現這種文化的遺址而命名,也許同一種文化因為跨區域分布的緣故而被命名為不同文化,也存在由於某一種考古學文化過於著名而被用在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上。所以以絲綢之路為主題開展跨區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尤為重要,也相當不易。更加困難的是,如果與境外如俄羅斯、蒙古方面的青銅文化做對比,因為考古材料多用當地語言發表,對材料的解讀和利用,以及對青銅文化的理解等不同,造成研究上的瓶頸。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在原有團隊基礎上,加強區域之間合作研究和國際合作研究,特別是將俄羅斯和蒙古考古專家吸納進來。通過召開學術會議和互訪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收集資料和採集標本。
2)絲綢之路沿線青銅文化跨區域研究,完成絲綢之路青銅文化空間分布和發展脈絡研究報告。
3)絲綢之路研究青銅技術跨區域研究,完成絲綢之路沿線青銅技術發展源流研究報告。
4)選擇典型遺址,開展碳十四年代比較研究。在統一標准、統一話語系統、統一技術之下,採集碳十四樣本,開展系統對比研究。尋找俄羅斯、蒙古與中國境內青銅文化年代差異的具體原因。
5)整合大數據,開展絲綢之路沿線青銅文化絕對年代研究,完成絲綢之路沿線青銅文化與青銅技術隨時間變化的空間分布研究報告。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