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的演進與人文學術的發展(1950-2010)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4:2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獲准立項后,即積極著手開展研究工作,先是於12月份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進一步完善課題設計,確立任務分工及經費使用原則。按照課題計劃編制修改了課題研究寫作大綱。2017年4月20日,召開了開題報告會,省內外、境內外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並特別邀請汪朝光、陳謙平、徐勇、王奇生、陳紅民五位著名學者組成專家評審組,對課題計劃進行全面審議和指導,各位專家對課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使課題組進一步明確了研究的思路。會后,又對課題大綱進行修改,並邀請著名學者張海鵬、吳景平等進行了通訊評閱指導。

開題會議之后,各子課題開始正式進入課題研究工作,一邊收集整理資料,一邊進行解讀研究,撰寫階段性研究論著。在資料收集整理與論著寫作發表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在資料收集整理方面,已派出人員對包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灣“國史館”、海南、廣西及廣東省內大部分地市的檔案館進行調研,了解原始抗戰檔案收藏情況,復制和下載、輸入部分相關內容,具體情況請見檔案收集子課題報告。其他部分的資料整理編目、文件輸入工作也在積極進行。第一批華南抗戰圖書文獻約6萬頁100輯已整理完畢,正在做最后的審校工作,即將出版問世(目錄附后)。

在研究寫作方面,已按照計劃穩步推進,在《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學術研究》《史林》等核心期刊發表了一批最新成果,《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另有論文即將在《社會科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各個部分的寫作工作已有顯著進展,有近20個專題的寫作在有序進行之中。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華南抗戰歷史專題研究:由夏蓉教授負責的本子課題除各位學者已經和即將發表的成果之外,正在研究和寫作的專題有:1、華南抗戰歷史概論﹔2、抗戰時期中共廣東黨組織建設研究﹔3、華南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研究﹔4、抗戰時期的《新華南》研究——與《中山日報》比較的角度﹔5、抗戰時期華南地區獻金運動研究﹔6、戰時華南國統區的軍政關系研究﹔7、第一次粵北會戰研究﹔8、抗戰時期的第七戰區研究——側重軍事方面(1940-1945)﹔9、抗戰時期廣東物價上漲與民眾生活研究﹔10、戰時廣東國統區的田賦征實研究﹔11、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社會教育研究﹔12、抗戰時期廣東中小學教師的生活狀況研究﹔13、戰時華南地區的社會救濟研究﹔14、戰時潮汕地區的走私與緝私(1936-1939年)﹔15、抗戰時期珠三角地區國、共、偽三方的基層控制與爭奪研究﹔ 16、日偽時期廣州警察研究﹔17、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糧荒問題研究(1937-1945)﹔18、華南抗戰若干歷史人物研究(張文彬、張發奎、蔡廷鍇等)。

子課題二:華南抗戰相關圖書資料:由倪俊明館長負責的本子課題立項以來,即開始整理編輯相關圖書資料,經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已精選匯輯各類型文獻近500種,6萬余頁,預計達100冊左右。包括抗戰時期華南地區各級政府機關、軍事部門、社會團體、學校組織、報刊機構和個人,以及敵偽機關等編輯出版的工作報告、會議記錄、統計資料、法律法規、組織章程、宣傳材料和其他紀實文獻,涉及戰時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具體內容請見附件。

子課題三:華南抗戰相關檔案資料:由肖自力教授負責的本子課題立項以來,即開始全力搜集檔案資料,先后派出課題組成員30多人次,分赴廣東省內數十個檔案館及省外、海外圖書檔案機構,獲得了大量資料,取得了重要進展。到目前為止,廣東省內,已到過的檔案館計有:廣東、廣州、韶關、花都、三水、從化、增城、佛山、番禺、南海、順德、東莞、中山、惠州、揭陽、汕頭、潮州、新會、台山、江門、信宜、高州、茂名、大埔、梅縣、五華、興寧、梅州等,還到過佛山市圖書館、東莞市方志館等機構。其中三水、番禺、南海、順德、韶關、中山等地收獲頗豐。這些檔案許多是抗戰期間有關當事各方對當時的軍事、政治、社會、文化事務的直接記錄和反映,有著十分珍貴的價值。

在廣東省外,已到過海南省、廣西自治區兩地查找資料,具體包括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檔案館、海口市檔案館、廣西自治區檔案館、南寧市檔案館等。課題組成員還多次到訪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課題組成員趙崢博士已經作為訪問學者到達台灣,將會到訪“國史館”、“國立”圖書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等重要機構。我們利用網絡搜尋,從日本“亞洲資料中心”下載了大量的日文檔案資料。通過這樣大規模和大范圍的查找,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檔案資料,光是全文已經錄入電腦的檔案資料就已超過20萬字。預計在今年內,將完成對省內約30個重點檔案館的走訪,並完成約50萬字的檔案資料錄入,全面達到項目進展中期的目標。

子課題四:華南抗戰中共方面的文獻資料:由葉文益主任負責的本子課題,立項以來,在文獻資料的搜集方面,已到廣東省檔案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資料室、中山圖書館等單位查閱有關資料,計有:(1)省檔案館館藏的一些文獻資料﹔(2)中央檔案館、省檔案館與各級黨史部門合編的已刊文獻資料﹔(3)各級檔案部門和中山圖書館存儲的抗戰時期中共編印出版的報刊資料等,有些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已進行了掃描、復制、輸入電腦,現正在進行整理匯編當中。

本子課題的文獻資料整理工作,(1)已將查閱到的有關文獻資料的大部分目錄輸入了電腦、匯編整理,為編纂《抗戰時期華南地區中共方面文獻資料編目》作准備。(2)在進行文獻資料編目工作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做好部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獻資料的掃描、復制工作,為下一步匯編《抗戰時期華南地區中共方面文獻資料集》作准備。目前已有一批關於“華南抗日游擊隊”的重要文獻資料已輸入了電腦,約30萬字。

子課題五:華南抗戰日文方面的文獻資料:由徐志民研究員負責的本子課題立項以來,各位成員根據分工,開始分頭搜集資料,具體情況如下:1.高瑩瑩赴日開會期間和在國內利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主要掃描、復制近代日本在華南調查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調查報告,目前正編制相關資料目錄,下載影印件有200多頁。2.馬曉娟已經復印和掃描日軍華南作戰資料100多頁,利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下載日本華南駐軍編制、駐軍將領與日本國內往來函電和文件、作戰行動等相關資料100多頁。3.張傳宇已經多次前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查找和復制材料,重點收集了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編制的圖書資料,以及廣東工商業相關的日文資料,還有《南支日被》、《兵隊》等雜志。4.徐志民利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下載和復制了日本對華南佔領區的殖民統治相關資料,包括日本外務省、興亞院、大東亞省、陸軍省等相關部門致廣東佔領軍的函電、文件等,有240多頁。5.劉曉欣主要利用《支那事變畫報》、《從軍》等畫報和日本陸海軍部隊的“寫真集”,收集到日軍在華南的相關照片約400張。

本子課題已經收集相當數量的函電、政策文件、當時的報紙和期刊雜志等,但多為日文原件,主要是掃描和下載,只是初步梳理,尚未大規模整理。尤其是一些原始文件需要篩選,如從中選取與華南抗戰直接相關的原始資料。鑒於目前復制的資料仍有不足,本課題組成員張傳宇將於今年七八月份赴日搜集資料,其他課題組成員或利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或通過其他單位購買的相關日文資料進行補充,在有了草稿以后再赴日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資料。總體而言,本子課題組已搜集相關日文資料近700頁,相關原始文獻10余部,達到了項目本階段的既定目標。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文獻資料的整理是本課題的基本任務之一,調查研究的任務很重,本課題組成員帶領所指導的博士生、碩士生在省內外、境內外進行了較大范圍的調研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階段性成績(具體情況可見各子課題報告部分),其中以華南抗戰檔案資料組工作量最為吃重,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最多,但也還只是完成階段性目標,接下來的繼續調研和資料整理錄入,任務還相當繁重,由於目前一些檔案館對資料閱覽復制的限制越來越多,還有一些具體困難需要克服。

課題組成員到北京、南京、長沙參加了一些相關主題的學術會議,預計在明年6月主辦一個50人左右的以華南抗戰研究為主題的全國性學術會議。

課題組與境內外學者建立了較為廣泛的學術交流網絡,進行信息與資料的互動交流,因此收集到一批關於華南抗戰的電子資源與復制的紙質資源,正在整理與研讀之中。首席專家本月16日將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實、記憶、與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到劍橋大學等與各國同行交流,在英國國家檔案館、劍橋大學檔案館、牛津大學圖書館查閱與收集與華南抗戰相關的檔案文獻資料。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7年4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以《挖掘華南抗戰文獻的深層價值》為題,對本課題的開題會及首席專家的相關研究計劃、與會專家的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做了深度報道,指出對該課題的研究,應爭取“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

2017年7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又以《挖掘史料深化華南抗戰研究》為題,對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及其意義做了綜合報道,對首席專家關於華南抗戰一些問題的基本判斷和評價做了引述,對本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基本思路做了報道和評述。在該報同一版面,還發表了本課題組成員周孜正記述在海南調研海南抗戰歷史資料的田野調查札記《調研海南抗戰史料小記》。這些宣傳報道和推介,對學術界了解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加強同行間的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首席專家一篇關於論述粵軍抗戰史實的論文發表后,《新華文摘》在2017年第10期及時作了轉載,是對課題組成果宣傳推介一個很大的支持。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在本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既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項:

1、檔案開放的限制。通過前一個階段的調查走訪,深感國內各檔案館在檔案開放利用方面,標准、態度不一,有的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調閱審批日益趨緊,對檔案查閱設置種種人為的限制和障礙,有些此前可以看的現在不讓看了,往往使得調研工作無功而返﹔有的對於檔案復制有極為嚴格的規定,例如一位學者一年之內隻許復制30頁之類,課題組對此問題也十分苦惱,擔心使華南抗戰檔案資料的收集調研多有遺珠之憾,從而影響到整個研究工作的質量和水准。改進的辦法是加大在境外相關檔案館收集、下載檔案的力度,以及改換利用其他類型的史料解讀和解決相關問題。

2、課題組的合作與協調問題。因為課題組成員包括校內外、省內外甚至境內外的學者,各人的情況和工作性質不同,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還不是太理想,有時召開會議,機票都已訂好,但因為臨時有事,又不能參加﹔另有個別成員因種種原因,參與積極性降低,承擔的任務有所拖延甚至沒有下文﹔有的希望在課題組承擔任務后能得到較高的經費支持,開始積極性較高,但限於課題組的實力,無法提供相應的報酬,又損失了一點力量。改進的辦法是下一步多召開不同類型的小型會議及加強各類信息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以各種方式調動課題組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成果的推介還不夠積極主動。課題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因為是計劃先整理資料、然后在較多掌握新資料的情況下開展研究,推出成果,故在研究成果的發表和推介方面慢了半拍,現在這方面的成績確實還不大理想,下一步會積極重視,多與有關媒體和出版社聯系,並上報較有新意的成果,改變目前這方面亮點不多的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日軍侵粵計劃的演變及其實施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3期。該文基本內容:抗戰爆發后,自1937年10月起,日本當局為開辟廣東戰場,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籌劃。有鑒於廣東戰場特殊且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侵華戰爭局勢的不斷變化,日本當局各有關部門間,以及日本當局與台灣的軍、政當局間,展開了復雜的博弈。在此過程中,廣東戰場在侵華戰爭全局中的意義不斷加重。然而,日軍於1938年10月12日實施廣東作戰后,戰果卻談不上“圓滿”。而戰后引發的行政權力之爭,則確立了廣州在淪陷區中的特殊佔領體制。學術價值:第一,既有研究側重於中方的備戰及應戰,而未能細究日軍作戰計劃出台的經過及其具體內容。第二,既有研究往往以廣州淪陷作為終結,忽略了在佔領之后日佔領軍重建行政組織的過程。本文則對以下問題做了創新性探討:第一,日軍進行廣東作戰的計劃幾經修改,並最終付諸實施的經過,梳理日軍有關戰略籌謀的嬗變過程,進而重新思考開辟廣東戰場在日本侵華戰爭全局當中戰略地位的變化﹔第二,通過考察台灣的軍、政當局在廣東戰場開辟前后,與日本當局間展開的復雜博弈,重新評判台灣因素與廣東戰場間的關聯性,並嘗試探尋廣州佔領體制的形成過程及其基本構造。

2、《1936-1937年廣東幣制改革的券幣比率之爭》《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6期。該文基本內容: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幣改革在各地的步調並不一致,廣東在陳濟棠垮台之前財政部多次派員商洽均無結果。廣東歸政中央后,國民政府再次派員南下整理廣東財政與改革幣制,但對如何確定券幣比率爭議四起,商界主張“不超過加三”,財政部以毫券准備金不足為由暫定“不超過加五”,商界反復交涉亦未奏效。面對漲價風潮和金融風潮,減低券幣比率呼聲再起,商界的訴求得到了廣東軍政當局的同情和支持,並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迫使中央將比率改為“加四四”。這是各方經反復博弈后在國家與地方利益之間達成的一種平衡,它表明在中央強化集權、壟斷金融的態勢下,地方仍有爭取利益的空間。學術價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更為豐富的史料,重點探討了廣東歸政中央后各利益主體圍繞券幣比率所進行的互動及其對廣東幣制改革進程的影響,為探討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的財政准備及法幣政策在華南地方的推行提供一個重要案例,深化和拓展了法幣改革和全面抗戰前夕廣東財政金融狀況的研究。

3、《在統戰”與“敵后游擊”間徘徊:中共東江抗日武裝的建立及發展(1938—1943)》《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2期。該文基本內容:華南抗戰前后,由於未掌握正式軍事武裝,加之需要利用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的統戰關系,加緊組織的恢復與重建,這導致一段時期內,中共廣東黨內部“重統戰工作,輕武裝斗爭”等傾向始終存在,以致東江等地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武裝的建立與初期的發展,充滿了反復與 挫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國共兩黨在廣東關系公開破裂。中共廣東地方黨最終放棄了此前統戰國民黨地方當局的“幻想”,徹底走上了獨立自主開展敵后武裝游擊斗爭之路。此后,東江等地的中共抗日游擊武裝,遂打開了新局面,實現了較大程度的發展。本文對中共華南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道路做出了新的、更為貼近史實的解釋與探討。

4、《抗戰史事的“自述”與“他述”——以戰時粵系軍人相關的幾則史事為例》《學術研究》2017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7年第10期轉載)。該文基本內容:關於抗日戰爭的口述史訪談和史事研究,近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夠切實與准確之處。以抗戰時期的廣東為例,海內外出版的余漢謀、李漢魂、薛岳等人的口述史訪談和回憶錄,對一些問題說法不一,有的說法明顯不足採信。本文就抗戰初期廣東軍隊出省作戰的規模、余漢謀的個人操守、戰時廣東的糧荒、薛岳任職九戰區的緣由、長沙大火的責任等問題,作了若干梳理與訂正。對華南抗戰的若干重要史實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判斷。

5、《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的制度創設與人事構成探析》《抗日戰爭研究》2016年第4期。該文基本內容: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創立於1937年,抗戰爆發后,雖一度中止活動,但在廣州淪陷后於1940年重設。重設后的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受制於廣州日本總領事館,在功能上被設定為廣州經濟統制體制的重要環節,其歷次改組,大多與佔領當局加強經濟統制的意圖有關。同時,商工會議所的組織構造也不斷迎合經濟統制的需求,最終形成在大企業主導下的統制組合化形態。學術價值:關於日本在華經濟團體的活動,近年日本學界對商工會議所這一機構頗為關注,但視野偏於華北及華東,對於華南尚少有涉及,本文討論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的制度創設與人事構成問題,以此更全面地探討商工會議所的性質,及其與日本官方的關系,對抗戰時期日本經濟團體的在華活動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6、《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概述》《黨史與文獻研究》2017年第12期。該文基本內容:本文對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狀況做了系統探討,總結了華南抗戰史研究以往的成績及存在的不足,並對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前瞻性設想,對地方抗戰史研究應該避免的一些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7、《宋子良與廣東還政中央后的財政整理》《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0期。該文基本內容:1936年7月,陳濟棠反蔣失敗后,廣東開始還政中央。為全面控制廣東財政大權,國民政府任命宋子良為廣東財政特派員兼省財政廳長,負責整理廣東財政。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當局的大力支持下,宋子良採取多種措施,在籌集款項、廢除苛捐雜稅、整頓稅務官吏和機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由於身體健康的原因,宋子良不得不離粵北上接受治療,所以在處理券幣比率、免征洋米稅以及營業稅課稅標准等重要問題時顯得有心無力。過去學界對於宋子良整理廣東財政的問題關注甚少,對一些民國報刊關於宋子良整理廣東財政的一系列報道所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資料,利用不夠。本文正是運用這些資料,對廣東還政中央后宋子良整理廣東財政的貢獻與不足,進行探究,拓展了全面抗戰准備階段廣東地方財政的整理及宋氏家族在這方面的貢獻問題的研究。

8、《抗戰時期孔令侃與南尖社在香港的活動》《史林》2017年第5期。該文基本內容:1936年3月,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召集聖約翰大學同學沈震百、錢起鳳等人成立南尖社。全面抗戰爆發前,該社以上海為活動中心,表面以學術研究為志趣,實質成為孔令侃為今后事業發展打造的小班底。上海淪陷后,該社成員以中央信托局為依托,利用香港為基地,參與了孔祥熙與孔令侃負責的一系列秘密活動。除在對日交涉和中德易貨貿易中承擔聯絡和事務工作外,南尖社的使命還包括對日、對英情報收集和組織暗殺附敵分子。1939年9月,香港警察搜查中央信托局辦公室,破獲秘密電台,逮捕6名南尖社成員。此后,經中國政府交涉,港府從輕處罰,孔令侃被迫離港赴美,南尖社的活動至此落幕。學術價值:以往的研究中,有關孔祥熙家族的學術論著大多會提及該組織,但史料來源基本為一二有關人士的回憶,對南尖社的成立時間、人員組成、政治理念、活動細節等尚缺乏嚴謹考証。作者發現在英國外交部解密檔案中,有香港政府搜集的孔令侃與南尖社在港活動的詳細情況,本文以英方檔案文獻為基礎,輔以報刊、憶述史料,從成立與成員、組織與活動以及搜查與善后三方面,對抗戰時期孔令侃與南尖社在香港的活動進行了更為翔實的考証和論析。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近期工作計劃

2018年7月-8月,派課題組成員張傳宇赴日本收集相關日文資料﹔8月份首席專家去英國倫敦、牛津、劍橋進行學術交流及收集資料﹔

預定2018年暑假期間派出課題組教師及研究生到若干重點檔案館繼續查找、復制檔案資料﹔

預定於2018年底出版《華南抗戰史料》100卷,並舉行新書發布會﹔

預定於2019年6月份召開一次華南抗戰歷史研究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並邀請若干海外學者參加﹔

在召開學術研討會的基礎上,預定於2019年底出版一本華南抗戰專題研究文集,以推出本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各子課題組在一年內完成該部分文獻資料目錄的編輯整理工作,基本達到出版要求﹔

一年內完成以下專題研究的寫作:1、抗戰時期中共廣東黨組織建設研究﹔2、華南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研究﹔3、抗戰時期的《新華南》研究——與《中山日報》比較的角度﹔4、抗戰時期華南地區獻金運動研究﹔5、第一次粵北會戰研究﹔6、抗戰時期的第七戰區研究——側重軍事方面(1940-1945)﹔7、抗戰時期廣東物價上漲與民眾生活研究﹔8、戰時廣東國統區的田賦征實研究﹔9、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社會教育研究﹔10、抗戰時期廣東小學教師的生活狀況研究﹔11、戰時潮汕地區的走私與緝私(1936-1939年)﹔12、抗戰時期珠三角地區國、共、偽三方的基層控制與爭奪研究﹔ 13、日偽時期廣州警察研究﹔14、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糧荒問題研究(1937-1945)﹔15、華南抗戰若干歷史人物研究(張文彬、張發奎、蔡廷鍇等)。

2020-2021年度工作計劃

1、按照編寫大綱,完成《華南抗戰史新論》各部分的寫作﹔

2、完成4個子課題文獻資料目錄的編輯工作﹔

3、完成4個子課題文獻資料的編輯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