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匯考與綜合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3:5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目前項目依照立項計劃逐步進行,總體進展情況較好。一是按計劃調研和收集資料,錄入資料總計260萬字﹔二是完成著作一部,計劃在下半年交付出版社出版﹔三是發表論文16篇﹔四是按計劃開題、主辦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和宣傳推介。各個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如下:

1、廣東(含海南)動植物農產史料的集成與考釋子課題(魏露苓教授負責)。從課題的獲批至今,約一年半,我們主要查閱了《廣東歷代地方志集成》。此叢書共278冊,匯集了廣東絕大多數的地方志,我們從中抄錄資料250萬字。現資料查找正擴展至正史、志錄、筆記、農書、類書、詩文集、域外文獻等相關史籍,並計劃建立數據庫。同時,資料考釋工作也開始展開,考定其拉丁文的表示法,厘定其古今名,並說明其生境、形態、習性、用途、引種、植養、採收、獵捕等簡單情況。這部分工作工程量巨大,希望至2019年12月完成《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與考釋》(300萬字)。

2、廣西動植物農產史料的集成與考釋子課題(王柏中教授主持、趙飛副教授具體負責)。此課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與“廣東(含海南)動植物農產史料的集成與考釋”子課題基本相同。從課題的獲批至今,約一年半,我們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四項:一是2017年8月6日-16日,廣西中東部地區的多個地市進行了廣西傳統農產調研,大致摸清了各地農產歷史文獻資料的家底,既獲取了大量文獻,獲贈圖書資料合計五十余冊,也查到了不少文獻線索。二是從《中國地方志集成•廣西府縣志輯》中收集史料約10萬字。三是完成了廣西著名特產容縣沙田柚歷史的研究。四是其它調查研究工作,並發現了一些涉及農產的資料,如田曙嵐《廣西旅行記》(中華書局 1938)、卜彌格的《卜彌格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東亞同文會的《支那省別全志•廣西全省》(東亞同文會1918)、彼得•奧斯貝克《中國和東印度群島旅行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嶺南歷代動植物農產譜錄集成與校注(楊乃良教授主持)。此課題的重點在調查、搜集和影印明清嶺南農書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校注。從課題的獲批至今,約一年半,我們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三項:一是完成了吳應逵撰《嶺南荔支譜》、趙古農撰《龍眼譜》、趙古農撰《檳榔譜》、趙古農撰《煙經》、盧燮宸輯《粵中蠶桑芻言》、陳啟沅撰《蠶桑譜》、賴新儂撰、陳經匯輯《嶺南蠶桑要則》、區金策撰《嶺海蘭言》、黃錫銓《嘉應州興山利說貼章程》、黃錫銓《嘉應種桂第一公司章程》、李調元《然犀志》、賴蘊山輯《橘中人語》、李翰臣輯《寶山橘話》等書的版本考評和掃描工作﹔二是新發現了一些嶺南農書,如廣西圖書館藏《木棉栽培法》﹔三是基本完成了《嶺南蠶桑要則》、《粵中蠶桑芻言》、《蠶桑譜》的校注,《農桑易知錄》、《龍眼譜》、《檳榔譜》、《煙經》整理點校也在進行中,預計2019年12月完成。

4、綜合研究(上):名優農產的宏觀考察和微觀的個案研究(王福昌教授主持)。此課題的重點研究內容是運用農學、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資源學、農業經濟學、海洋生物學等理論方法進行宏觀考察。在全面收集歷代嶺南名優農產史料的基礎上,列出一個詳細的名優農產清單,厘清嶺南名優農產的歷史沿革。與此同時,選擇其中的一些重要動植物農產,如荔枝、龍眼、香蕉、橄欖、莞草、花卉等進行微觀的個案研究。從課題的獲批至今,約一年半,我們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三項:一是發表了“Greenwa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HS): The Case of Liantang Village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China”、《明清民國閩粵贛邊山區糧食作物栽培考論》、《中藥廣陳皮與新會皮藥名出現年代考》、《新會蒲葵栽培史考略》、《不及此不知橙味——清至民國時期新會甜橙的栽培》、《歷史時期東莞茶葉種植及茶文化初考》、《梅州地區民國茶葉生產論述》等論文﹔二是完成了《嶺南三華李栽培歷史初探》、《農業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海南黎苗族山蘭稻研究》等論文﹔三是初步完成了《歷史上嶺南佳果的個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甜橙、沙糖桔、烏欖、沙田柚、三華李、沙梨)、《歷史上嶺南著名特產的個案研究》(主要有瓊中山蘭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紅、廣陳皮、砂仁)二部書的撰寫。

5、綜合研究(下):自然•社會•文化專題(郭聲波教授主持)。本課題從自然生態、資源、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綜合的視角,專題探討動植物農產與嶺南社會歷史的互動變遷。從課題的獲批至今,約一年半,我們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三項:一是發表了《清代以來粵北排瑤林農景觀的變遷》、《基層力量與生態保護——明清以來客家地區民間的生態保護》、《清至民國時期韓江流域生態意識與生態保護》《清代民國玉米在廣東山區的種植傳播》、《嶺南動植物史研究綜述》、《相生相克:我國生態治蝗的回顧與前瞻》等論文﹔二是完成了《中國傳統護林碑的研究與價值》、《民國時期海南森林變遷及其影響探析》、《鈕琇〈廣東月令〉初探》等論文﹔三是完成了《16-20世紀美洲作物在廣東的傳播及其影響——以番薯、玉米、花生、煙草為中心》一書的撰寫,初步完成了《環境史學視野下的嶺南動植物農產研究——以農植物的栽培利用與森林變遷為中心》一書的撰寫。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關於調查研究

根據本課題的既有研究工作積累狀況和工作的實際需要,課題的調研以收集嶺南地區動植物農產史料為主。為此,課題組於開題之后,即要求各子課題結合研究工作需要,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和文獻調查,積累大量一手資料,為相關領域持續深入研究打下厚實基礎。具體情況如下:

2016年12月14-18日,倪根金教授、研究生楊露與校博物館籌建辦同志赴廣西賀州、桂林兩市考察龍勝梯田稻作生產、踏梨秧船等農具、地方農業文獻資料,並訪談當地農民和鄉鎮干部。

2017年3月1日、4月23日,趙飛等師生一行4人赴東莞麻涌鎮考察,主要調研了麻涌香蕉傳統栽培技術、涼棚休閑文化等內容。

2017年3月18日,倪根金教授、謝萍老師及研究生多名前往東莞茶山鎮南社、牛過蓢古村落、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調查了解古烏欖樹分布、莞草種植與傳統加工方式。

2017年3月29日∼4月1日,趙飛副教授師生4人赴廣西隆安縣考察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隆安縣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和“三月三”農業習俗。5月2日∼5月4日,在“四月初八”農具節期間,趙飛等師生4人再赴廣西,繼續考察隆安縣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和栽培器具,考察組獲取了大量有關傳統稻作文化、節慶民俗方面的資料。

2017年3月29日∼4月1日,唐依助研赴江門新會區調研,走訪了新會區檔案館、景堂圖書館等單位,收集了有關新會柑橘的資料。

2017年4月20日,倪根金教授、楊柳館員一行赴東莞尚正堂莞香科普種植園調研,考察古莞香種植現狀,聽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莞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黃歐關於莞香移植、折枝、斷根、開香門、育香、採香、理香、揀香、窨香、合香等30余道古法種植加工技藝的介紹並與之交流。

2017年5月10-15日,倪根金教授與校博物館籌建辦同志赴海南省樂東、三亞、保亭、五指山市、瓊中、白沙、儋州和海口,考察古荔枝樹、橡膠樹、檳榔樹、火麻樹等植物資源與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參觀3家縣博物館、海南農墾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展覽,收集了火麻樹、木臼、手捻刀等物品,並與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座談。

2017年6月9日,倪根金教授、趙飛副教授等一行4人考察增城挂綠,並與增城農業局領導和技術干部座談交流增城古荔枝樹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

2017年7月16-19日,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王敏助研及研究生陳旺南一行赴化州開展化橘紅種植與加工歷史調研工作,調研組考察了平定、尖崗嶺化橘紅種植基地,走訪了化橘紅四大名園舊址寶山公園、化州市化橘紅文化研究會,收集到一批民國時期珍貴化橘紅資料。

2017年7月23-25日,倪根金教授、科技史研究生陳旺南、林雅斯赴梅州進行客家炒綠等特產資料收集,在平遠縣考察了南台綠茶的種植、制作和銷售情況,訪問了平遠縣博物館、嘉應學院博物館、劍英圖書館等單位,與梅州市農科院院長謝岳昌、制茶專家沈子玉等進行了交流,收集了一批客家茶和碑刻資料等。

2017年8月6日至16日,課題組專家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趙飛副教授等帶隊赴廣西中東部地區的多個地市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組先后前往梧州市(含蒼梧縣)、玉林市(含容縣)、貴港市、欽州市(含欽南區)、南寧市(含橫縣)、柳州市、桂林市等地,重點走訪了各地的圖書館、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政協文史委、博物館等單位。以地方古籍、民國圖書與檔案、建國初農業部門檔案、當代物產專題資料為重點,調研組在各地系統地查閱和搜集了相關文獻資料,特別是在廣西圖書館、桂林市圖書館、梧州市圖書館、玉林市檔案館均有較大收獲。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組大致摸清了各地農產歷史文獻資料的家底,既獲取了大量文獻,也查到了不少文獻線索,並對廣西地情也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為下一步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7年8月22日,倪根金教授、陳志國助研等走訪了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在編研處林貴添處長陪同下,深度了解和查閱了檔案館收藏的民國以前的農業文獻。收集到《春來南國花如繡》等花卉史資料集。

2017年8月29日,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研究生陳旺南、林雅斯赴江門市鶴山市開展“古勞茶”調研,調研組深入傳統古勞茶產地古勞鎮的茶山,考察古勞茶生態環境、百年古勞茶樹、傳統古勞茶種植方式,深入農家了解古勞傳統制作工藝。調研組還在鶴山檔案館所藏未縣志稿等發現一些罕見的古勞茶記載。

2017年10月27日,倪根金教授、趙艷萍副教授、余格格老師、研究生陳迪、李子超赴東莞企石鎮清湖村、茶山鎮超朗村考察古荔枝樹資源,在當地村委及農業局干部的幫助,收集到一些古荔枝樹及其變遷的資料。

2017年11月29日,倪根金教授與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惠富平教授、朱世桂研究員、何紅中副教授一行考察東莞莞香研發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寮步鎮中國莞香博物館,了解莞香種植品種、技術、歷史、貿易和莞香文化傳承。

2、關於學術交流

本課題迄今已召開兩次具有一定規模的專題學術交流會議。

首次是項目開題。開題會於2017年1月8日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出席開題會的專家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樊志明教授,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教授,中山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吳滔教授,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吳宏岐教授等。與會專家為課題開展提出了諸多積極建議,並認為嶺南地區具有豐富且特色鮮明的動植物資源,課題具有重大意義,應該將此作為發展農林特色學科的抓手,帶動學科發展,預期成果值得期待。課題組專家根據論証專家的意見對課題規劃內容進行了一些調整與完善。具見《中國農史》2017年第4期《開啟嶺南農史研究的新篇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匯考與綜合研究”開題論証會綜述》的會議報導。

第二次會議是課題建設中期階段的學術研討會。會議於2017年11月25日在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召開。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西南大學、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博物館、貴州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廣州地理所、廣東藥科大學、梧州學院等20余家省內外單位代表,以及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人員、華南農業大學師生代表等合計70余人出席了此次盛會。王福昌教授、趙飛副教授分別作了題為“農產方物與廣府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珠三角地區佳果類遺產的發掘、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報告,亦是對此課題階段性成果的匯報。通過此次研討,與會者一致認為,對項目研究進展的整體情況有了清晰的了解,也明確了后階段研究的重點所在。具見《嶺南歷代農產研究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嶺南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綜述》(《古今農業》2018年第1期)、《多維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嶺南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綜述》(《農業考古》2018年第3期)兩篇報導。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2017年在國際性以及國內學術會議上提交關於農產史料的研究論文11篇。

2016年11月24-28日,倪根金教授、趙艷萍副教授出席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暨首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倪教授在會上作了《嶺南三華李栽培歷史初探》的報告,對三華李的種植歷史與品種演變進行了詳細梳理,並對從種質資源保護的角度闡述了地方物種的保護與建議。

2016年12月24∼26日,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趙艷萍副教授、楊品優副教授出席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科技史家的使命與實踐——紀念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學術研討會”。倪教授參與主持大會報告並作大會報告“共同的使命——竺可楨、梁家勉交往考”,他利用收集到的倆人往來書信等珍貴文獻展示了上世紀特殊環境下兩位科技史前輩學者為保護科技文獻和發展科技史研究機構而作的努力與付出。論文刊登在2017年第2期《自然科學史研究》上。

2017年5月6-7日,倪根金教授、陳志國講師應邀出席由中國林學會、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林業學術會議之林業史分會場“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林業史”研討會暨中國林學會林業史分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倪根金作《中國傳統護林碑的研究與價值》特邀報告,報告根據三十來年的搜集到的上千通傳統護林碑刻,詳細闡述了傳統護林碑的演進歷史、基本類型、造型特色、行文風格、分布特點、坐落方式,以及所蘊含的學術、文物、教育和護林價值。受到與會學者重視和好評。《中國綠色時報》聯系訪談倪教授,准備用一整版篇幅報道中國傳統護林碑及倪教授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7年7月30-8月2日,倪根金教授、郭聲波教授出席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和中國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在四川沐縣召開的“中國‘一帶一路’研究暨西南歷史地理學術峰會”,並作《林學家孫章鼎民國《烏江下游森林調查》手稿述考》學術報告。

2017年9月22—25日,倪根金教授出席由中國農業歷史學會、西南大學主辦在西南大學召開的“2017年度研究生農業文化遺產與民俗論壇——農業文化遺產學與民俗學視域下的鄉土中國”,擔任評獎嘉賓並作主旨報告《農業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海南黎苗族山蘭稻研究》。

2017年10月21-24日,魏露苓教授、趙艷萍副教授、趙飛副教授受邀參加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普渡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新華報業集團主辦在南京召開的“絲綢之路與中外農業交流學術研究會──2017PNJCCS學術論壇”,並分別宣讀會議論文“The Methodology in Yuan-Heng’s Complete Collection on Equine Medicine” 、“Crisis and Respon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eat Locust Plagu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th Century”、“George Weidman Groff and His Study on Lingnan Lichee: An Introduction”,其中魏教授主持了其中一場分會討論。

2017年10月24—27日,謝萍講師、余格格講師赴北京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首屆學術年會”,並宣讀會議論文《民國時期海南森林變遷及其影響探析》、《唐宋時期六甲八卦塚葬法之計算方法初探》。

2017年11月17-20日,農史研究所所長倪根金教授,副所長王福昌教授、趙艷萍副教授,以及科技史研究生林舒婷、林雅斯、賴昌林、黃靚彥、聶瑞赴陝西楊陵參加由中國農業歷史學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農業史青年論壇暨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年會(2017)”,提交《清涼世界:新會蒲葵業的盛與衰》(林舒婷)、《鄭世璜及<乙巳考察印錫茶土日記>初探》(林雅斯)、《宋至清代“秧馬詩”探析》(賴昌林)、《傳統生態農業“稻田養鴨”技術與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黃靚彥)、《綠道旅游對農業遺產地的影響研究》(聶瑞)、《湖北黃梅的歷史名茶及其文化符號與保護傳承》(周子斌),其中聶瑞論文獲得了此次青年論壇的一等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課題獲批18個月裡,我們已做了一些工作,上面已作了具體的敘述。但一些重要成果仍未形成最后的成果,故未組織成果發布會。2017年底我們已完成了2017年的《工作簡報》,現隨中期檢查材料一並上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沒有投稿,但在課題組成員趙艷萍在2017年1月20日的《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了《相生相克:我國生態治蝗的回顧與前瞻》一文。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史料的數量和復雜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僅從廣東歷代地方志集成就收集了250萬字的史料,加上廣西部分及農書、筆記、本草等史料,將遠遠超過300萬字的數量﹔二是一些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織成員,因其他教學科研任務較多,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題的進展﹔三是一些課題成員在成果發表時,沒有注意注明是本課題的成果。今后我們將調查成員,進一步明確主攻方向,論文發表時注明課題來源。

主要的研究心得主要有五點:全面收集史料和重點收集史料相結合﹔二是文獻資料的收集和調查研究相結合﹔三是“物質”研究與“精神文化”研究相結合﹔四是學術交流、成果社會化與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相結合﹔五是嶺南特產史研究與當代鄉村振興相結合。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下面選擇主要的8篇論文來作些介紹:

倪根金、賴昌林的《中藥廣陳皮與新會皮藥名出現年代考》(《中國中醫藥雜志》2017年第4期)。該文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宋元文獻中的廣陳皮、廣陳皮與“真橘皮”、“真陳皮”的關系考証、廣陳皮宋元以后使用達到高峰、新會陳皮道地歷史、廣陳皮的道地優勢。文章認為廣陳皮是中國傳統道地藥材,廣東陳皮的簡稱,作為道地中藥使用歷史悠久。“廣陳皮”的道地藥名在宋代文獻中比較罕見,但經筆者考証其另有別名“真橘皮”、“真陳皮”,提前了“廣陳皮”作為道地藥材使用的起源時間,而之前有學者認為是源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廣陳皮歷來是“廣藥”中的大宗藥品,暢銷海內外,為各地醫生推崇和群眾喜愛。廣陳皮在2016 年入選廣東省首批立法保護的8種嶺南藥材之一。新會皮做為廣陳皮中的上品,兩者經常可以互相指代,特別到了清代,很多地方出現廣陳皮即是指新會皮,所以它們也有共同的發展脈絡,但新會皮也有其獨特的道地藥史。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並公告新會陳皮產品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該文的發表對廣陳皮研究和傳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王福昌的《明清民國閩粵贛邊山區糧食作物栽培考論》(《中國農史》2018年第1期)。該文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稻類作物、雜糧作物、山多田少戰爭環境與冬種的興起。文章認為明清民國時期,閩粵贛邊山區糧食作物栽培發展較快,種類和品種不斷增多,山區特色亦日益明顯。稻類作物的發展尤為顯著,從生育期、株型、穗型、品質、肥料反應、抗虫獸害、抗逆性諸方面來看,栽培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清末民國時期,由於人口的增多和戰爭的需要,冬種日益擴大。不過,美洲引進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的種植似不甚多。閩粵贛邊山區歷史上的糧食作物栽培是學術界較少研究的一個問題,該文的發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趙飛、林舒婷的《新會蒲葵栽培史考略》(《農業考古》2018年第1期)。該文分為四個部分,包括清以前新會蒲葵的栽培、清代新會蒲葵的栽培、民國時期新會蒲葵的栽培、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新會蒲葵的栽培。明代至今,新會葵扇廣銷於天下,清代繁盛時期“約計每年所產不下十萬萬柄”。清初李定國攻打會城、日軍侵佔新會,使蒲葵栽培遭受極大創傷,葵扇抽厘、盜匪猖獗、會館盤剝亦曾嚴重制約其發展﹔太平天國運動及日軍侵華致使葵扇銷路受阻,也曾導致新會蒲葵栽培的萎縮。共和國時期,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葵業生產,但錯誤的農業政策也一度使蒲葵栽培呈現曲折發展之勢。當代隨著葵扇替代品的大量涌現,致使蒲葵栽培日漸式微。廣東新會的蒲葵栽培歷史悠久,是譽滿海內外的“葵鄉”,該文對新會蒲葵栽培史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借鑒的意義。

趙飛《不及此不知橙味——清至民國時期新會甜橙的栽培》(《古今農業》2017年第4期)。該文正文分為二個部分,包括清代新會甜橙的栽培、民國時期新會甜橙的栽培。文章認為新會甜橙一種始見於康熙年間,並最遲於雍正年間成為了貢品。清后期,因橙貢之害,以至於“十裡百裡無一株”。民國時期,當局和學者一度致力於改良栽培技術和恢復生產規模,后因日軍侵佔新會而致使甜橙栽培再次陷入衰退。新會甜橙是國內最為知名的甜橙種,“食橙而不及此,蓋不知橙味”,文章通過相關文獻的系統整理,對清至民國時期新會甜橙的栽培歷史做一個總結,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資鑒意義。

趙飛、聶瑞等的Greenwa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HS): The Case of Liantang Village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China(Sustainability,SSCI、SCI收錄)。文章認為廣州市增城區是著名的荔枝與烏欖之鄉,相關古樹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位於荔城街的蓮塘村擁有廣州最大的古樹群,現有荔枝和烏欖古樹1800余棵。通過對這些古樹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人們對於古樹資源的價值有了更為清醒的認知,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進而實現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是近年來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該成果創新性地探討了綠道旅游影響下的遺產地發展問題,為國內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案例參照,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

周晴的《清代以來粵北排瑤林農景觀的變遷》(《民俗研究》2018年第2期)。該文正文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地貌特征與遷徙過程、森林景觀變遷與林業經營、農田景觀與管理。文章認為排瑤是對聚居於今廣東省北部連南瑤族自治縣境內排瑤的專稱,其在清代以八排瑤為中心向渦水河、金坑河上游的森林地帶遷徙。清末以前,排瑤較少有人工林的栽培,清末隨著人口的增加開始經營林業,以杉木栽培為主,並總結出一套林糧間作的生態模式,但1950年代以來的林業政策導致了排瑤聚居區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破壞。排瑤的農田景觀主要有旱地與梯田(水田)兩種,清末以來主要是旱地的擴展,清初梯田景觀並不常見。1950年代以來梯田大面積擴展,但梯田離排瑤的居住點一般都較遠,且耕作技術較粗放。文章的發表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的資鑒意義。

陳志國的《清至民國時期韓江流域生態意識與生態保護》(《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該文正文分為二個部分,包括人們的森林生態意識、人們的森林生態保護。文章認為清至民國時期,韓江流域森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江河淤塞以及水患災害頻仍。對此,部分地方官吏、鄉紳、有識之士,乃至地方民眾開始反思森林與災害之間的關系,生態意識逐漸增強。為此,人們也開始採取了一些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從保護林木的角度出發,訂立鄉規民約,立碑護林,制止人們的濫砍濫伐行為; 二是從植樹造林著手,提倡和進行造林的實踐,從根本上解決森林大面積破壞的問題。

王福昌的《基層力量與生態保護——明清以來客家地區民間的生態保護》(《古今農業》2017年第3期)。該文正文分為二個部分,包括生態意識與環境保護的舉措、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文章認為明清民國時期客家民眾習得了頗為豐富的生態知識。在生產生活中,客家民間制定鄉規民約,豎立碑刻,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時期,地方民眾、鄉族勢力和民間宗教組織,或自力,或借助地方官府權威,維護地方的生態安全,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該文發表對於客家地區基層力量在生態保護中的意義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分為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考釋和嶺南動植物農產的綜合研究二大塊。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考釋是本課題的基礎部分,嶺南動植物農產的綜合研究是本課題高端的學術研究部分。本課題共設立5個子課題,其下一步資料搜集整理、調研和研究方案安排如下:

1、2018年7月—2018年12月,首席專家與子課題一、二、四、五的負責人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到廣東、廣西和海南及國內的一些重要的圖書館查索、搜集、了解相關文獻資料的館藏,爭取重要文獻不漏網和發現新文獻。2018年10月,派人至美國普渡大學參加學術會議,並至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資料。2018年11月舉辦一次農耕文明與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研討會。2018年12月,完成《〈粵中蠶桑芻言〉〈蠶桑譜〉〈嶺南蠶桑要則〉校注》。

2、2019年1月—2019年12月,計劃完成《明清嶺南動植物農產譜錄集成》的影印出版工作和《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與考釋》的資料收集和考釋工作。2019年12月,完成《明清嶺南動植物農產譜錄集成》的影印出版工作,同時舉辦一個小型的成果發布會。2017年7月—2019年12月,完成《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並在資料收集和原有的基礎上,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和部分課題組成員發表10篇論文。

3、2020年1月-2020年12月,計劃完成《趙古農〈龍眼譜〉〈檳榔譜〉〈煙經〉校注》、《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與考釋》、《歷史上嶺南佳果的個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甜橙、沙糖桔、烏欖、沙田柚、三華李、沙梨)、《歷史上嶺南著名特產的個案研究》(主要有瓊中山蘭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紅、廣陳皮、砂仁)、《環境史學視野下的嶺南動植物農產研究——以農植物的栽培利用與森林變遷為中心》。2020年12月,出版《〈粵中蠶桑芻言〉〈蠶桑譜〉〈嶺南蠶桑要則〉校注》、《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與考釋》。

4、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21年8月,出版《歷史上嶺南名優農產的個案研究》(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甜橙、沙糖桔、烏欖、沙田柚、三華李、沙梨)、《歷史上嶺南著名特產的個案研究》(主要有瓊中山蘭稻、蒲葵、蒲草、莞香、橘紅、廣陳皮、砂仁)、《環境史學視野下的嶺南動植物農產研究——以農植物的栽培利用與森林變遷為中心》。盡可能出版《趙古農〈龍眼譜〉〈檳榔譜〉〈煙經〉校注》。盡可能完成《歷史上嶺南名優農產的宏觀考察》、《資源、技術與嶺南動植物的養植、利用》、《嶺南海產的開發利用——以採珠和海洋捕撈為中心》、《動植物農產與嶺南人的社會生活》、《嶺南農業動植物的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研究和出版工作,發表10篇學術論文。2021年9月,舉辦全國性農史學術討論會及成果發布會。2021年12月,進行課題結項和專家驗收會。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