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的子課題一“中國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的整理”,已經完成了需要整理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的編目工作,共收錄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493種,超出子課題原計劃(400種)93種。目前古代中文城市圖的掃描件的採購流程已經基本完成,預計8月份可以獲得相關掃描件。其他各類地圖的掃描件將於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7月之間完成購買工作。此外,本子課題已經就圖錄的撰寫格式進行了討論,達成了一致意見。
本項目的子課題二“中國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的研究”,根據開題論証會上專家的意見,將原定的7冊約105萬字的叢書,簡化為40萬字左右的一本研究專著。目前已經開始了專著的撰寫工作,完成了第一部分“寰宇圖和全國總圖”的初稿(約5萬字)。
本項目的子課題三“中文古地圖數字資源庫及中文古代地圖數字檢索閱覽系統”,參與這一工作的北京雁行經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完成了軟件的初步開發工作,預計於2019年上半年完成軟件的第1版,然后進入軟件的調試和數據的錄入階段。
由於本項目負責人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調動到雲南大學,受到這一情況的影響,本項目延后至2017年11月3日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証會以及項目組成員的第一次全體會議。此外,還舉辦了三場學術講座。
在項目執行的一年半的時間中,項目組共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C刊5篇,C輯1篇,C擴1篇,還有1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出版專著1部。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已經完成了需要整理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的編目工作,其中城市圖69種、邊防圖和軍事圖19種、風景名勝圖101種、海防圖83種、河渠水利圖35種、寰宇圖和全國總圖62種、交通通訊圖96種、政區圖28種,共計約493種。
本項目於2017年11月3日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証會以及項目組成員的第一次全體會議。
舉辦學術講座3次:2017年11月舉辦2次,講座者分別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李孝聰教授和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丁雁南副研究員﹔2018年6月舉辦1次,講座者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金曉斌教授。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本項目於2017年提交項目工作簡報一次。
二、研究成果情況
在項目執行的一年半的時間中,項目組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C刊5篇,C輯1篇,C擴1篇,1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出版專著1部。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科學主義”背景下的“被科學化”——淺析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繪制的“科學化”轉型》,《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79-85頁。
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科學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地圖繪制方法被逐漸拋棄,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追求准確、科學的繪圖方法逐漸佔據主流。以往的研究將這一轉變認為是由中國社會近代化過程產生的新需求所導致的。雖然社會的近代化確實產生了對科學、准確的地圖的需求,但自古以來,東西方的地圖除了以准確、科學的表達地理要素從而滿足某些需要的功能之外,還有著不需要建立於准確、科學基礎上的其他眾多的功能,因此包括城市圖在內的地圖的近代化實際上“窄化”了地圖的功能,這一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在“科學主義”背景下的“被科學化”的過程。
2、《歷史不一定是發展史——中國古代都城形態史的解構》,《雲南大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54-60頁。《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8年1期全文轉載,104—107頁。
以往的研究認為中國古代都城城市形態的歷史是一種前后相繼的發展史,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對城市形態進行相似性比較,但這種方法在邏輯上存在根本性的問題,因此以往結論是值得質疑的。基於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歷史並不一定就是事物、事件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存在發展階段以及變化規律可循的“發展史”,有可能只是由一些不存在密切聯系,只是在時間上具有先后順序的同類對象構成的歷史。
3、《印刷術與宋代知識發展方式的轉型——以中國古代全國總圖的發展為例》,《安徽史學》,2018年第3期,第12-19頁。
印刷術在宋代的普及除了造成了知識傳播范圍的擴展之外,更為主要的是極大的提高了知識的留存率,而留存率的提高又促進了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因此宋代之后,以地圖作為載體的知識形成了明確的發展脈絡,這與唐代及其之前地圖極低的留存率以及其所承載的知識缺乏傳承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因此宋代印刷術的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古代知識的發展方式。
4、《宋元日用類書<事林廣記><翰墨全書>中所收全國總圖研究》,《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175至182頁。
對宋元日用類書《事林廣記》和《翰墨全書》中所收錄的全國總圖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中所收錄的兩幅全國總圖是在繪制於南宋時期的地圖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元代的內容改繪的,但改繪水平非常低,存在非常低級的錯誤,由此顯現出當時民用類書的使用者,即底層士大夫對於全國政區的了解似乎有限,且書商也難以見到元代繪制的全國總圖。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子課題一,完成《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精粹》(暫定名)所需全部古地圖掃描件的購買,並開始編寫工作。在撰寫過程中,與子課題二的成員隨時進行溝通,交換研究成果和心得。這一階段完成約200幅地圖圖錄的撰寫工作。
子課題二,進行《中國古代地圖史》(暫定名)的撰寫工作。在撰寫過程中,與子課題二的成員隨時進行溝通,交換研究成果和心得,以此為基礎對寫作框架進行調整。
完成“中文古代地圖數字資源庫及中文古代地圖數字檢索閱覽系統”的建設工作,並開始將搜集到的古地圖掃描件納入數據庫,本階段完成約300幅地圖的基本數據和影像數據的錄入工作。
召開一次國際性的地圖學會議,預計國內外代表各20名。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子課題一,進行《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精粹》(暫定名)的編寫。在撰寫過程中,與子課題二的成員隨時進行溝通,交換研究成果和心得,並以此為基礎對選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精粹》(暫定名)的地圖進行調整。本年度完成全部圖錄的撰寫工作。
子課題二,進行《中國古代地圖史》(暫定名)各專題圖的寫作工作。在撰寫過程中,與子課題二的成員隨時進行溝通,交換研究成果和心得,以此為基礎對寫作框架進行調整。完成初稿的寫作。
“中文古代地圖數字資源庫及中文古代地圖數字檢索閱覽系統”,本階段完成約600幅地圖的基本數據和影像數據的錄入工作。
2020年下半年,召開一次中文古地圖的國內學術會議。
出版2019年的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
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對《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精粹》(暫定名)、《中國古代地圖史》(暫定名)進行修訂,並邀請專家進行審核。
“中文古代地圖數字資源庫及中文古代地圖數字檢索閱覽系統”,完成約600幅地圖的基本數據和影像數據的錄入工作,並進行數據檢查、系統運行測試。
出版2020年舉辦的中文古地圖學術會議論文集。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