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生態學范式爭論的哲學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3:3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按照原計劃正常進行。在列入研究計劃的 32 個主題中,已經完

成的主題有 4 個,基本完成的主題有 6 個,完成大部的主題有 5 個,完成部分的

主題有 9 個,開始研究的主題有 6 個,未進行的 2 個。研究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由 5 個子課題構成。其中子課題一“‘生態學范式爭論’的歷史概述”, 從所涉內容看,應該在子課題二、三、四、五研究的基礎上概括,故這裡不單獨列出,而以表格形式列出其余四個子課題的進展情況。

1、子課題二“生態學有機論與機械論范式爭論”研究計劃及完成情況

時間節點 研究主題及研究計劃 任務分工 進展情況

2016.11-2021.12

對各研究主題重點攻關,撰寫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完成中期考核和最

終成果鑒定 “物種爭論”之對於種群內涵的意義分析 肖顯靜、趙緒濤 基本完成

基於種群生態學爭論的種群內涵的哲學研究 張亞玲、肖顯靜 完成部分

群落“機體論與個體論爭論”的哲學研究 王雯、肖顯靜 基本完成

唐斯利生態系統“准有機體”概念的哲學研究 何進、肖顯靜 完成部分

“生態系統能量說”中生態系統內涵的哲學分析 葛永林、何進 基本完成

“生態網絡理論”中生態系統內涵的哲學分析 肖顯靜、何進 基本完成

“系統生態學”中生態系統內涵的哲學分析 楊倩倩、黃瓊鐿 完成部分

2、子課題三“生態學整體論與還原論范式爭論”研究計劃及完成情況

時間節點 研究主題及研究計劃 任務分工 進展情況

2016.11-2021.12

對各研究主題重點攻關,撰寫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完成中期考核和最

終成果鑒定 生態學本體論還原論研究 肖顯靜、楊發庭 未進行

生態學認識論還原論研究 王翠平 基本完成

生理生態學還原論方法應用的合理性分析 余謀昌 未進行

生態系統生態學“整體性指標”的合理性分析 何萌亞、肖顯靜 完成部分

系統生態學整體論與還原論的意涵的合理性分析 何萌亞、楊倩倩 開始研究

生態學現象學方法的哲學研究 張亞玲、楊艷麗 開始研究

生態學整體論與還原論爭論的解決策略 肖顯靜、王翠平 基本完成

3、子課題四“生態學經驗論與理性論范式爭論”研究計劃及完成情況

時間節點 研究主題及研究計劃 任務分工 進展情況

2016.11-2021.12

對各研究主題重點攻關,撰寫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完成中期考核和最終成果鑒定 博物學之於生態學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張菁如、肖顯靜 完成大部

生態學實驗“自然性”特征分析 肖顯靜 已經完成

生態學實驗“可重復”、“偽重復”的現狀調查 崔驍勇、林祥磊 已經完成

生態學實驗准確性、精確、實在性關聯現狀調查 肖顯靜 已經完成

生態學實驗設計、實施評價的尺度考量現狀調查 張建鑫、肖顯靜 完成部分

生態學中邏輯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龐西院、肖顯靜 完成大部

假說—演繹方法在生態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龐西院、肖顯靜 完成大部

數學建模方法在生態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學如、肖顯靜 完成部分

4、子課題五“生態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范式爭論”研究計劃及完成情況

時間節點 研究主題及研究計劃 任務分工 進展情況

2016.11-2021.12

對各研究主題重點攻關,撰寫子課題研究報告, 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完成中期考核和最終成果鑒定 種群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研究 肖顯靜、趙緒濤 開始研究

群落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研究 王雯、肖顯靜 完成大部

生態系統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研究 趙緒濤、肖顯靜 開始研究

生態學定律的哲學研究 張正華、肖顯靜 完成大部

生態學理論檢驗的哲學研究 姜超、梁艷麗 完成部分

生態學解釋研究 王翠平、劉龍飛 完成部分

生態學預言研究 劉龍飛、王翠平 開始研究

生態學理論演化的哲學模式研究 董心、肖顯靜 完成部分

生態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述評 肖顯靜 開始研究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針對本課題總體部分以及各子課題研究主題,查閱相關數據庫如中國知網(cnki)、ISI、Jstor 、Sage、PQDB、Google book 等,完成中外文獻資料整理工作,所查文獻主要是外文文獻資料。共計 3000 余篇。

(二)學術會議

1、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7 年 2 月 23 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930 會議室召開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生態學范式的哲學研究”開題論証會。課題首席專家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做了論証報告,與會專家進行了討論。

2、第一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

由本課題組牽頭, 2017 年 2 月 24 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930 會議室召開首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証法研究會生態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籌)、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辦。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近 30 人參與了此次會議。

3、第二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

由本課題組牽頭,計劃於 2018 年 10 月 12-14 日在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第二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

(三)學術交流

1、本課題組內學術交流

2016.11-2018.6,共召開本課題內部學術交流會議 8 次。每次會議都有記錄。

2、參加國內學術會議

本課題負責人以及成員參加了一系列會議:

(1)2017.7.26-28,黑河學院,第二屆“生態文明視閾下東北亞的科技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2)2017.8.22-25,黃山學院,第十四屆全國科技文化與社會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3)2017.9.9,北京,“創新發展與環境哲學”小型高層學術論壇﹔

(4)2017.9.22-24,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倫理學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5)2017.10.20-22,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17 年學術年會﹔

(6)2017.12.1-3,華南理工大學,首屆哲學與科技高層學術論壇﹔

(7)2017.12.8 -11,西南大學,哲學視域中的新興科學技術及其公共政策﹔

(8)2018.1.27-29,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生命科技時代的人文科學論壇﹔

(9)2018.5.27-29,北京自然辯証法研究會,科學審度與美好生活學術研討會﹔

(10)2018.6.29-7.1,華中師范大學,習近平新時代思想與中國自然辯証法教育改革及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

(11)2018.7.13-15,中國石油大學,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暨第十屆全國復雜性與系統科學哲學學術研討會。

3、在國內高校做專場學術講座

自 2016.11-2018.6,課題組首席專家肖顯靜教授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解放軍 301 醫院、國防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西大學等做專場學術講座多次。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在本課題啟動后,某些子課題負責人或者出於專業研究上的原因,或者由於忙於其本人的其他科研任務,沒有時間進行本課題相關主題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本人採取兩方面的措施,以解決此問題:一是調整主要研究人員,將高校青年老師畢丞、王翠平、林祥磊等納入本課題中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二是將本課題待研究的主題,作為自己招收的博士后(共 2 人)、博士生(9 人)、碩士生(共6 人)的博士后報告、博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 二 )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過程中及時調整研究人員組成,以讓研究能夠順利進行下去﹔研究過程中應該大量參考自然科學的成果,將哲學分析用於其中,以獲得確實可靠的結論﹔成果宣傳推介不夠,要及時跟進。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學術專著

王翠平:《生態學還原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1)基本內容:本書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對生態學的還原論問題進行考察,並初步回答“如何還原”、“能否還原”等問題。其中,也包含了對復雜性問題、尺度與層次等基本問題的探究和回應。

2)主要觀點:本體論上持強還原的態度,認識論上持弱還原的態度。並且提出認識論的還原,一是解釋的還原,而非演繹的還原﹔二是描述的還原,而非建構的還原。

3)學術價值:由於生態學哲學領域中,生態學形而上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關注,本書進行相應探討,為深化探討生態學形而上問題邁進一步。

4)社會影響:國內第一本探討生態學形而上問題的書籍,具有極大價值。

2 、學術譯著

[ [ 英] ] 詹姆斯•拉伍洛克:《蓋婭時代--地球傳記》,肖顯靜、范祥東譯,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第11版。

1)基本內容:主要闡述關於“地球自我調節”的新觀點,從討論生物的物種演化與環境的非獨立性,環境問題的產生,以及火星中生命的艱難與遙遠展開地球的特征,超級個體──蓋婭。

2)主要觀點:把地球視為一個渾然一體的生命系統,一個自我調節,自我變化的巨大有機體。提出有關演化的一種新理論,認為生物的物種演化並不是獨立於他們的物質環境之外,物種及其環境是緊密耦合,並作為一個系統演化的。

3)學術價值:本書是“蓋婭”學說的提出者在科學上為蓋婭假說提出辯護的代表作,對於人們從科學上理解蓋婭假說的科學性具有重要意義。拉伍洛克為應對早期學界批判而做出的進一步闡釋,在思想性、科學性和文學性上均極為可觀。“蓋婭”學說不單是一種關於地球的理論,而且將為我們個人如何與地球相處指明道路。將此譯為中文,對於地球——生態哲學的直接對象提供一種新的理解。

4)社會影響:此譯本,作為一個媒介傳達了新的觀點以及科學化的努力,使得更多的科學家、環境學家以及公眾等,開始從新的角度看待地球和環境。

3 、學術論文

1.肖顯靜.走向第三種科學:地方性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11期,第148- -156頁。(CSSCI)(核心期刊)

1)基本內容:通過分析第一種科學,第二種科學及第三種科學與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的關系。2)主要觀點:第一種科學有利於環保不利於經濟發展,第二種科學有利於經濟發展不利於環保,第三種科學——地方性科學既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也能夠保護環境。

3)學術價值:對於環境問題的解決和認識提出新的路徑,從學術上重視目前尚未處於主流研究領域的“地方性科學”,對生態學哲學的領域進行拓寬。

4)社會影響:對於未來科學領域進行新的科學革命以及由此科學革命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2.肖顯靜.物種之本質與其道德地位的關聯研究,《倫理學研究》,2017年第2 期,第12- -20頁.(CSSCI)(核心期刊)

1)基本內容:本文就“物種反本質主義”和“新物種本質主義”,對物種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麼樣的道德地位進行深入研究。一個基本的思路是:物種具有什麼特征呢?這樣的特征是物種的本質特征嗎?這樣的本質特征能夠使物種具有道德地位嗎?

2)主要觀點:隻有“內在生物本質主義”之“理想的‘DNA 條形碼’”,才能作為物種的“真實本質”,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種具有內在的、天賦的價值,並據此擁有道德地位。

3)學術價值:從另一層面——物種內在本質的層面,為物種之道德地位的確立提供理論辯護。

4)社會影響:有利於人們理解物種的本質,確立物種的道德地位以及倫理的對待物種。

3.肖顯靜•生態學實驗儀器的“自然回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7年第5期,第 1 1--77頁。(CSSCI)(核心期刊)(《科學技術哲學》( ( 人大報刊復化步伐,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大力普及生態哲學知識是目前中國特色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與目標。

3)學術價值:從整體上分析把握我國的生態哲學研究的全過程,為我國的生態哲學研究提供框架。

4)社會影響:國內多家主流網站加以轉載,影響廣泛。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路徑也促進了社會各團體組織的參與,同時有助於各界對與環境問題的科學認知。

4.肖顯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人民日報, 2017.11.27( 學術版) ) ,第16版

1)基本內容:本文梳理中國特色生態哲學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成就與進展,指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而為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與路徑。

2)主要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完善研究范式,加快學科建制化步伐,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大力普及生態哲學知識是目前中國特色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與目標。

3)學術價值:從整體上分析把握我國的生態哲學研究的全過程,為我國的生態哲學研究提供框架。

4)社會影響:國內多家主流網站加以轉載,影響廣泛。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路徑也促進了社會各團體組織的參與,同時有助於各界對與環境問題的科學認知。

5. 肖顯靜.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關鍵問題及趨勢 —— 從“整體論與還原論的爭論”看,《生態學報》, 2018 ,38(1):31--40頁。CSCD( 核心刊物) )

1)基本內容:本文通過分析各階段生態學家提出的生態系統整體論的思想及其爭論,得出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趨勢及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

2)主要觀點: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趨勢是從“物質實體”到“能量流動”,再到“網絡信息”,最后到“開放系統”層層遞進。 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在更好地定義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能夠體現生態系統整體性的方法,去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認識。

3)學術價值:對於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發展趨勢的梳理及目前問題的認識,為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指明方向。

4)社會影響:為學界和媒體深入理解生態系統整體論,提供基礎性知識。

6.肖顯靜.生態學實驗“可重復”困難的原因及對策,《科技導報》,2018年第6期,第36卷,第8- -16.CSCD(核心刊物)。

1)基本內容: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各層面上,系統收集並分析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梳理出生態學實驗“可重復”困難的原因,並針對生態學實驗研究現狀,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2)主要觀點:生態學實驗對象自身的時間、空間的變異性以及大尺度的限制﹔人類認識能力的階段性和有限性及生態學實驗認識對象的復雜性﹔生態學實驗報告,方法論細節缺乏﹔論文發表的壓力或者其他原因,導致“重復”生態學實驗變得艱難。

3)學術價值:對於國內生態學界了解生態學實驗可重復實驗的困難及其應該採取的對策,提供相關的事實材料和認識基礎。

4)社會影響:有利於我國生態學家改善生態學實驗的可重復性,提高生態學實驗的正確性,並且將其認識貫徹於生態保護的有效性。

7.肖顯靜.生態學實驗“可重復原則”的應用策略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8年第3 期,第1--7 頁。( CSSCI )(核心期刊)

1)基本內容:基於生態學實驗研究的具體案例,對“可重復原則”在生態學實驗中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的應用策略

2)主要觀點:在生態學中,“不可重復的”或者低“可重復性”的實驗很多﹔應該可以按照不同的“可重復原則”進行“重復”,甚至通過“自然實驗”加以“重復”﹔實驗的“可重復性”與“真實性”一般成反比。事實上本文是對“ 可重復原則 ”在生態學實驗中的應用的強化。

3)學術價值:澄清“可重復原則”在生態學實驗中的特質,為對於進一步研印資料(2017.12 , 35- - 41)

4)社會影響:對於“可重復原則”的生態寫實驗特征的分析,推進了各學科正確認識此原則在各自領域中的異同。

8.肖顯靜、林祥磊.生態學實驗的“自然性”特征分析,《自然辯証法通訊》,第40卷第 33 期(總 235 期),第10--17 頁。

1)基本內容:本篇從傳統實驗和生態學實驗的區別及其體現的本質特征出發,詳細闡述了生態學實驗的“自然性”特征:測量實驗“觀測自然”、操作實驗“處理自然”、宇宙實驗“模擬自然”和自然實驗“追隨自然”等。

2)主要觀點:傳統的科學實驗具有科學事實的“建構性”和“非自然性”﹔生態學實驗具有科學事實的“實在性”和“自然性”。並且得出生態學實驗和傳統實驗的區別:前者是以“自然性”即與自然的本來面貌相一致作為其評判標准的,后者是以“可重復性”即科學家行為結果之間的一致性作為其評判標准的。

3)學術價值:揭示了生態學實驗不同於傳統自然實驗的特征,由於生態學哲學領域中,生態學實驗特征和內涵的問題,尚未引起關注。本篇進行相應的探討,為深化探討生態學實驗研究的問題邁出了第一步。

4)社會影響:本篇討論的與生態學及其生態學實驗有很大聯系,不僅有哲學上的意義,而且在科學實驗上也有很大意義。

9.王翠平.生態學整體論與還原論綜合策略研究,商丘師范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第 49- -53頁。

1)基本內容:本篇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方面出發,分析了生態學的整體論和還原論內涵,並以集合種群的相關研究為例,發現生態學實際研究中是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綜合樣態。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態學模型解釋力和局限性。

2)主要觀點:本文通過對生態學整體論和還原論的分析,得出結論:二者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採取一種自然化的立場。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正呈現宏觀子科學和微觀子科學兩極化發展趨勢,在這樣的學科背景之下,對生態世界的充分解釋必然需要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綜合運用。

3)學術價值:由於生態學哲學領域中,整體論和還原論問題,有很多爭議,本文進行相應探討,為深化探討生態學整體論和還原論問題邁進一步。

4)社會影響:對人們深入理解生態學,以免陷入主觀認定生態學就屬於整體論有重要幫助。

10.王翠平.生態學理論還原可能嗎 ?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5卷第2期,第107- -112頁。

1)基本內容:研究生態學理論還原可能嗎這一問題,並得出結論:以“可連接性”和“可導出性”為橋梁的理論還原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沒有必要的結論。

2)主要觀點:生態學理論還原與一般科學哲學相關主題相比較,闡明了生態學理論的兩個還原,分別為理論性還原和解釋性還原。並且對於實現理論還原的具體路徑---橋接原理進行分析,其中涉及到了可連接性條件和可導出條件等。

3)學術價值:本文對生態理論的還原問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社會影響:對於深入理解生態學理論的特征有所幫助。

11.畢丞.群落生態學的“機體論”學說及其內涵研究,自然辯証法通訊,第33卷第8期,第92-96頁。

1)基本內容:本文從克萊門茨的群落生態學的“機體論”學說出發,詳細闡述了它的內涵、范式、理論內核和范式危機,其中認為機體論是一個有活力的研究范式。

2)主要觀點:群落相比於種群和物種是一種更新穎的研究對象,且機體論也不再局限於描述現象,而是轉向探究群落的機制,所以機體論學說被視為生態學的第一個范式。雖然后來機體論在理論預測方面出現過失敗,但經過改良后它更加精致化,它所引領的研究范式也依然在生態學中發揮作用。

3)學術價值:由於生態學哲學領域,有關機體論的爭論很多,本文以機體論為基點,進行相應的研究,有助於機體論問題的探討向前邁進。

4)社會影響:對於人們理解生物集合體“機體論”有一定幫助。

12.江學如.生態學數學建模權衡悖論探析,青海社會科學, 2018年第22期,第51--73頁。

1)基本內容:本文通過對生態學數學建模權衡悖論進行探析,詳細闡述了權衡悖論緣起、各種爭論和異質性等。其中也涉及到多元主義的建模策略所揭示出來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主要觀點:產生權衡的一個形而上學根源是生態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存在極大的異質性,異質性和普遍性之間有很大的張力。多元主義的建模策略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3)學術價值:科學哲學界對建模的多元化路徑存在很大爭議,本文試圖在厘清相關爭論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哲學分析,具有一定的價值。

4)社會影響:對於人們深入理解數學模型在生態學中的應用,以及數學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有一定幫助。

三、階段性成果清單

四、下一步研究計劃

1、調整研究計劃

根據本次中期檢查,審核原先的研究主題和研究計劃,增加某些研究主題、減少某些研究主題,並對子課題進行適當調整。

2 、推進研究進程

對於已經完成的研究主題,修改並完善﹔對於已經完成大部的研究主題,及時推進,盡快完成﹔對於完成部分的研究主題,下大力氣,保証完成﹔對於已經開始的研究主題,集中全部注意力,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對於那些未啟動的研究主題,組織研究人員,盡快啟動並力爭完成。

3 、推介研究成果

對於已經完成的研究主題及其成果,一是召開專門的成果發布會,擴大社會影響﹔二是撰寫《工作簡報》,上報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三是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介紹相關成果的採用情況等。

4、 融人才培養與課題研究中

一是抓緊前幾年研究生培養、博士后合作研究之與本課題相關研究工作﹔二是將 2018、2019 年招收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研究生的研究納入本課題的研究中。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