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儒家道德社會化路徑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0:5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在申報成功之后,課題組對總課題和子課題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研究,每兩周舉行一次讀書會,除了對課題中已經確立的方向進行討論外,還對課題中未涉及但卻又重要的問題進行了關注,比如“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訓”、當下社會討論的“新鄉賢”等,有計劃增加進子課題中。明年下半年計劃籌備召開(盡可能含括兩岸三地相關學者)的小型學術研討會。聽取專家建議,也了解國內外相關動態。

在學術交流方面,首席專家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工作是將儒家道德這一國學議題社會科學化,其理由是此課題在任務學科中研究時間太長久,很多話題都是不斷地重復。而借助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在提出了以“關系”為核心的研究理路后,業已提出及深化了“關系向度理論”且探討儒家道德在其中的位置與表現。作為一個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框架,目前作者以此話題在許多地方進行講演,征求意見,如2017年應武漢大學邀請在長江論壇做講演(008)﹔2016年應邀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的本土管理學對話會,與黃光國教授(“儒家關系主義”提倡者)做對話﹔2017年應邀在重慶大學舉辦的“管理學在中國”大會上發言﹔2017年應邀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的華人心理學家大會上做主題發言﹔2018年應邀在中山大學舉辦的社會學與社會網研討會上做主題發言等。

當然,根據評審專家提出的意見,此課題會有所調整,會在儒家道德發展的歷史中認識其社會化路徑的發生與發展,也會關注民國時的儒家道德復興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動,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教化,家族傳承,宗廟祠堂,家訓等路徑。而在個案上則選擇歷史或現實的個案進行研究。但總體而言,究竟上述研究如何實施,本課題還是不傾向做面面俱到的研究,更不傾向做重復研究,有些話題如果沒有新觀點,則隻屬於文獻綜述部分﹔目前,此課題處在第一研究階段,重點在於對儒家道德的內在構造及其可操作化路徑進行研究,特別是課題主持人發現,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出發,可以發現一些人文學者沒有發現的問題,當然如何融合原有的歷史與人文傳統,尚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學術難題。另外,對於課題組及子課題負責人,也需要加強問題意識,不隨意添加一些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儒家的社會理論建構》:儒家的人倫思想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會科學范疇。其中“關系本位”成為社會學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對於“關系”的理論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會理論或放入本體論與認識論去討論,關系到該理論建構的方向選擇。有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為框架的中國文化偏重於關聯宇宙論,即以陰陽關系構成來認識世界。此文就此提出,儒家社會理論是由“差異性對偶”為起點而建立起的一種具有價值導向性的關系運作理論。

《儒家的自我及其實踐》儒家的自我觀原屬於人文領域的研究,近年來開始轉入本土心理學。而從這一視角來討論儒家的自我。目前比較接近於這一視角的理論大致有“心理社會穩態”論、“互依我”、“焦點-區域式自我”及華人自我四元論,其共性都在表明儒家的自我是在關系中得到理解的。本著這樣的基本觀點。作者為此提出“關系取向的自我”的研究框架。其意指儒家所預設的關系是自我的前提,進而導致一個個體的“現實我”總是需要遵循關系性的“倫理我”作為對自我的規范。而對於這一自我構成的理解,需要將其放入觀念與社會等級軸與親疏遠近軸之坐標,以確立自我運行的模式。由此模式,也可以解釋大我與小我、公與私、恥感以及人情與面子等中國人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此文的重點是在社會學的框架中討論儒家的道德學說在中國社會如何落地的問題,其中內容包括“儒家的制度化及其實踐”、“儒家的社會與政治圖景”、“儒家社會行為法則”以及儒家道德在社會運行中的變異性。

《“親親相隱”的社會學研究》親親相隱是儒家道德社會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歷經學界十幾年的爭論,反映出了儒家道德在自身社會化中一些根本的問題尚沒有解決。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新的解釋,也為本課題的思路開辟了道路。

《晚明清初的善書編纂與社會道德教化的推行——以功過格的制作與流布為例》此文認為善書的編纂與廣布是明清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功過格的制作與流布。晚明清初一批致力於覺民行善的士人,以儒家道德為基礎,對來自道教的功過格進行了民間化改造,使得功過格成為傳播儒家道德觀念、推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媒介。從功過格的行善觀念、道德條目和實行方法來看,其在借鑒神道設教、德福一致的傳統教化理念的同時,還採用了通俗化、具體化、實操化的獨特教化方法。憑借這些理念和方法,功過格不僅鼓勵了人們改過行善,也促進了民間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盡管功過格存在行善邀福的功利性局限,但是其契合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教化方式,不失為社會道德教化推行的有效路徑。

以上科研成果是最新完成的,其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於通過社會科學研究的路徑來尋求儒家道德的社會化路徑的不同方面,並對其作出解釋。目前上述論文有的有用稿通知,有的剛發表不久,尚未產生社會影響。這一方面還需要在學術界及社會上傳播與積澱一段時間才可以顯示,另一方面也會在未來時間裡參加社科評獎活動。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舉辦一致兩次學術研討會

2.開展鄉村考察及新鄉賢訪問調查

3.進行儒家道德操作化研究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