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0: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目前本項目按照原有研究計劃緊張而有序進行,基本符合研究計劃的安排和進度。從整體上看,課題推進主要分為文獻整理與論著撰寫兩大板塊。目前,文獻整理工作基本已經完成,形成大量的成果。課題的論著撰寫方面,課題組成員緊扣課題主題,完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或相關階段性成果。

各個子課題撰寫框架經過討論、修改,基本完善定型,各子課題相關的文獻整理工作也基本上完成,依托項目組成員的通力合作,各子課題成員基本上掌握了較為全面的相關資料,並轉入論著的撰寫階段﹔充分利用課題組成員的學術特長,實行合理、對口的分工,保証論著撰寫工作有質量、有節奏的進行。

階段性成果:已發表或出版的論著,其中論文約51萬字,論著370萬字。

未出版的論著:《宋代工匠文化研究——基於《中華野史》收錄文獻》(8萬字)、《明代工匠文化研究——基於《中華野史》收錄文獻》(12萬字)、《明末清初工匠文化研究——基於《中華野史》收錄文獻》(10萬字)、《清代工匠文化研究——基於《中華野史》收錄文獻》(14萬字)、《先秦兩漢工匠行業制度文化研究》(8萬字)、《晉唐宋元工匠文化傳承問題研究》(12萬字)、《明清工匠文化習俗問題研究》(8萬字)等﹔已撰寫尚未發表的系列文章包括“工匠精神”系列(10篇約12萬字)﹔“工匠文化體系”系列(12篇約15萬字)等。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整理方面的情況

目前,課題組成員整理工匠文化相關文獻,總計約1200萬字(已初步搜集完成的總量,還有待大量繁重的整理)。具體包括4個方面:

第一,《中華工匠文化基本文獻整理》,約400萬字。文獻整理工作以工匠文化相關的五大主要系統(理論體系部、技術體系部、教育模式部、行業結構部、民俗系統部)、六個重要方面(重要文獻篇目、重要工匠、重要工程事件、工匠組織制度、工匠習俗傳說、其他與工匠相關問題)為線索進行系統梳理,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整理工作,文獻整理工作是本項目的基礎性工作,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具體包括:

1)《中華工匠文化文獻選編》(先秦兩漢卷,100萬字)

2)《中華工匠文化文獻選編》(晉唐宋元卷,100萬字)

3)《中華工匠文化文獻選編》(明清卷(上),100萬字)

4)《中華工匠文化文獻選編》(明清卷(下),100萬字)

第二、《二十四史中工匠文化相關的文獻整理》約100萬字、《歷代筆記小說中(以泰山出版社的《中華野史》為線索)工匠文化相關的文獻整理》約150萬字、《諸子論著中工匠文化相關的文獻整理》約100萬字等

第三、對《考工典》等重要書籍中的工匠文化相關的文獻整理,約400萬字﹔

第四、此外還有《出土文物中工匠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包括簡牘、青銅器等),約50萬字。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情況

圍繞本重大項目,課題組組織舉辦了一系列相關學術活動,通過學術論壇與學術會議,積極與學界專家學者對話、交流,為本項目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也擴大了相關研究影響,為本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一定支持,並獲得豐碩的成果。代表性活動如下:

1)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項目批准號16ZDA105)開題研討會(2017年1月14日)

2)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項目批准號16ZDA105)文獻整理與研究推進會(2017年4月15日)

3)首屆中國設計理論暨首屆“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2017年6月18日,提交論文40余篇,總字數約60萬)

4)“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研究”高峰論壇(2017年10月10日,提交論文11篇,總字數約60萬)

5)首屆全國設計理論高級研修工作坊(同濟設計周活動之一)(2017年10月11-12日)

6) 中國設計理論與世界經驗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2018年6月18-19日,提交論文49篇,總計70余萬字)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0.最為重要的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課題獲得上海市哲社辦首批《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宣傳推介資助立項》(http://www.sh-pops s.gov.cn /newsInfo.asp?idval=6696),這也是對本課題工作的極大肯定與支持。

1.媒體相關報道與推介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開題研討會在滬舉行 (2017年1月14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公眾號、設計台公眾號)

2)《解放日報》的《匠心》專題——鄒其昌專訪: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匠心?(2017年4月28日,解放日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公眾號、設計台公眾號)

3)《中國社會科學報》訪談: 從學術層面構建“工匠文化”體系(2017年5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設計台公眾號)

4)《中國社會科學報》訪談: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當代美學轉型(2017年6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報、設計台公眾號)

5)《中國社會科學報》探討:發展中國設計學理論(2017年6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設計台公眾號)

6)首屆中國設計理論暨首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2017年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報、新浪新聞、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官網、設計台公眾號)

7) 首席專家鄒其昌參加十九大報告的學習與宣傳,從工匠文化的視角出發,撰寫《工匠精神與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設計與創造》,發表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同濟大學官網上,並受到好評。

8)《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對中國設計理論與世界經驗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2018年7月2日)

9)《中國社會科學網》的相關報道:弘揚中國文化,打造中國工匠——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2018年7月5日)

10)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官網對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的相關報道(2018年6月22日)

11)《社會科學報》對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的報道(2018年7月2日)

12)《光明網》對第二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二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的報道(2018年7月11日,此外,關報道還得到了搜狐網、今日頭條、科普行、寶山科普等網站平台的轉發與推介)

2.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自從2016年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的組織下,有計劃地推進研究工作,且以工作簡報的形式定期進行工作內容的總結,目前已經完成的工作簡報有:

1)工作簡報2017年第一期

2)工作簡報2017年第二期

3)工作簡報2017年第三期

4)工作簡報2018年第一期

3.首席專家關於本課題的宣傳與推介活動(部分)

主旨發言

1)2017年4月9日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審美與文化創意高層學術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美學產業與社會變遷思考》,產生了較大影響。

2) 2017年5月20日湖南工業大學主辦的“設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代包裝藝術史》新書發布會,並做主旨演講《中華工匠文化體系與設計創新思考》

3)2017年6月27日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主辦的“大國工匠,責任與擔當”高峰論壇,並做主旨發言《“中國工匠”培育的戰略思考》

4) 2017年10月20日景德鎮陶瓷大學主辦的2017年第四屆中國中部設計學國際研討會,並做主旨發言《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5) 2017年11月16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和蘇州大學主辦的“全球手工藝發展大會第六屆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吳論壇”並做主旨發言《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6)2017年11月28日江南大學“設計文化遺產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並做主旨發言《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專題講學

1)2016年11月21日在浙江萬裡學院講學,《中國工匠文化與當代設計實踐》

2)2017年3月15日在寧波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3)2017年5月24日在湖南師范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4)2017年5月25日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5)2017年6月27日在武漢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6)2017年6月28日在湖北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7)2017年6月28日在中國地質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8)2017年9月12日在青島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9)2017年9月12日在山東科技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10)2017年9月13日在青島科技大學講學,《中華工匠體系研究與創新設計思考》

11)2017年10月9日在廣東工業大學講學,《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12)2018年4月24日在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講學,《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13)2018年5月16日在北京大學講學,《工匠文化與人類文明》

14)2018年5月17日在河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學,《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15)2018年5月24日在湖南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學,《工匠文化與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思考》

16)2018年5月25日在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學,《<營造法式>與中國設計精神》

17)2018年6月6日在復旦大學講學,《<營造法式>與中國設計美學精神》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主要問題:“工匠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研究難度極大,無論是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需要全面創新,世界范圍內沒有可參考的研究坐標。因此,雖然課題首席專家十多年來一直潛心於此,但仍然困難重重,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但目前的經費支持力度,極其短缺。

改進措施:在研究中不斷調整相關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盡全力做好本課題研究,做出精品。

研究心得:“工匠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沒有世界可參考的坐標,具有極的挑戰,可以做出更多的創新性工作,意義重大,努力做好!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關於科研團隊建設問題的說明。

國家重大課題的性質要求我們,不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要建成一支實力強大的科研團隊。因此,依托本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互相協作,在做好本課題的基礎上,努力從事相關研究工作。僅2017年度,課題組成員成功申報了各類基金項目9項(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包括: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此外還包括3項省部級項目,具體如下:

國家社科重大項目 1項

1.劉成紀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傳統禮樂文明與當代文化建設研究(編號:17ZD03)

國家社科一般項目2項

2.江牧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

中國南方儒家書院景觀及其生態智慧研究(編號:17BH156)

3.徐習文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10—13世紀東亞地區羅漢信仰與圖像研究(編號:17BZJ043)

國家社科青年項目3項

4.李曉溪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

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設計倫理研究(編號:17BG146)

5.孫洪偉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

“考工典”整理與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研究(編號:17CG206)

6.陳劍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

文人藝術對中晚明工藝美術的影響研究(編號:17CG205)

省部級項目3項

7. 孔德明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規劃基金項目

“最后的魚皮部落”──赫哲族漁獵造物藝術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研究(編號:17YJA760024)

8. 鄭立君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規劃基金項目

漢代畫像石題榜隸書藝術研究(編號:17YJA760083)

9.潘天波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重點項目

中華工匠精神核心理論問題研究(編號:2017ZDIXM055)

10.潘天波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一般項目

絲綢之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研究(18BZS170)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著發表(出版)是課題團隊成員圍繞項目的研究及思考所形成的文本成果。目前公開發表的論著共有68篇(部),其中著作14部,論文54篇,詳情見附表。

其中,代表性成果簡介如下:

(1)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一》

本文是討論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系列文章的首篇,集中探討了中華工匠體系的概念意涵和核心要素等問題,是研究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綱領性的、重要的理論知識。

文章指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旨在從文化理論的視角也就是從工匠活動的主體方面(人的方面)對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中華工匠進行系統研究,深入挖掘中華工匠的文化史意義和當代價值。以“工匠”為主題,以“工匠文化”為中心,以“工匠精神”為信仰,系統整理、構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構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既是一個邏輯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主要有三種典型的建構范式,我們稱之為《考工記》范式、《營造法式》范式和《天工開物》范式。這三種范式各具特色,具有一定歷史性或代表性。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建構模式或范本,《考工典》,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方式或范本,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2)鄒其昌《<考工典>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二》

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的研究與建構,有賴於傳統智慧的養料補給。工匠文化文本是建構工匠文化體系的重要參考。

文章認為,《考工典》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集大成式的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方式或范本。《考工典》工匠文化結構系統,主要是從縱、橫兩個基本維度上立體地展示每“部”內容的。就縱向而言,力求從時間的維度(按照時間秩序)搜集、整理、編選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文獻﹔就橫向而言,則從空間性視角(按照不同領域的秩序),搜集、整理、編選各類不同領域相關文獻,詩詞歌賦、經史子集、軼聞趣事、神話傳說等盡情呈現。而這正是《考工典》特色之處和歷史價值之所在。可以說,它不只是簡單的中國古代工匠文化文獻匯編(類書),事實上,還從傳統視角對古代工匠(設計)進行了文獻層面的歸納、總結與體系化提升。通過《考工典》,中國古代工匠(設計)文獻的體系化面貌,以及工匠文化發展的基本邏輯大致得以呈現。

《考工典》先將中華工匠系統分為三大部分(三大“總部”)即:1. 考工總部,2. 宮室總部,3. 器用總部。三大總部各目下,又分出若干“部”目。每一“部”目下,都是用一套《考工典》具有自主產權的六大范疇語言模式系統。即“匯考”、“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考工典》基本上概括了中華工匠文化的主要內容、體系建構原則和范疇模式語言等,實際上也實現了對中華傳統工匠文化體系的建構。如前表一所示,《考工典》的工匠文化主要在兩大核心系統展開,即勞動系統與生活系統。《考工典》也正是以這樣的思路建構中華傳統工匠文化體系,其中《考工諸部》是對勞動系統的建構,而《宮室諸部》和《器用諸部》則是對生活系統的建構。

(3)鄒其昌 《<考工記>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之建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三》

《考工記》作為歷史上重要的工匠文獻,是研究當時工匠文化問題的重要資料,也是建構工匠文化體系的重要范本。文章以《考工記》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工匠文化體系,文章認為《考工記》大量記載秦漢以前中華工匠問題,是專門討論“百工之事”的著作,而且還是從理想的國家管理層面去思考問題的。具體來看,《考工記》探討了工匠行業體系問題,包括管理制度、工匠的社會價值、工匠的生產特征、造物流程、評價考核標准等。對我們系統研究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有著重大的借鑒價值。

禮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而以《易》《禮》體系為源頭的中華“考工學”設計體系(包括工匠文化體系)有著濃郁的禮樂文化精神底蘊。因此,《考工記》工匠文化體系建構必然立足於禮樂文化系統。“器以藏禮”成為了工匠文化體系的內在本質,也是工匠造物的基本內容和標准。就《考工記》所記載的內容而言,涉及禮樂文化系統領域的,既有相關行業或工種,也有專門器物——禮器,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范式,如“玉人”“梓人”“輪人”“匠人”等都大量與禮樂文化系統的器物制造相關。

例如,制車之時,特別突出“車”所具有的禮樂文化精神。“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同樣,在城市規劃方面更是強調人的生活性價值,突出人的精神理念。如:“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總的來講《考工記》范式,主要是指國家管理者層面從整體社會結構組織來規范或建構工匠文化體系,突出了工匠文化的社會職能、行業結構、考核制度、評價體系等核心要素系統。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創構期的重要范本,也是后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的關鍵性文本或理論模式。

(4)鄒其昌 范雄華《中華工匠考核體系及其當代價值——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四》

實際上,考核體系,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考核的方式方法、考核的內容與標准等都是研究工匠文化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文章指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工匠精神”、“技術文化”和“制度體系”。其中,“工匠精神”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的最為核心的要素,“技術文化”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存在的本體要素,而“制度體系”則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生存發展的保障。而這三者的統一(三位一體)既支撐起了工匠文化體系大廈或環境,同時工匠文化體系所營造的氛圍又有力地促進了三者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中華工匠文化體系與“工匠精神”、“技術文化”、“百工制度”三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而互動生成的關系。而工匠考核體系則屬於“百工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文章從考核的原則、考核內容、考核目標、考核機構、考核結果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傳統工匠的考核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當下價值,具有現實意義。

(5)鄒其昌《“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的基本內涵與選題緣起——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系列研究之五》

本文實際上是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的題解及其選題緣由,梳理了作者對該問題的思考線索,也展現了作者對該問題的獨特思考。

文中指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是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核心部分之一。並從邏輯范疇和歷史范疇兩個方面界定了工匠文化體系。特別強調在整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中,“工匠”是其核心概念或主題,並且“工匠”既是一個職業共同體,也是一種生存方式,還是一種精神慰藉。工匠文化是中心,即是指從文化的視角考察工匠或工匠的文化方式,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工匠文化”具有獨特存在價值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已經超越“工匠”和“工匠文化”,成為了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巨大精神驅動力,為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生著歷史性的偉大作用。

同時也從主客觀兩個緯度闡述了選題的緣由,體現了作者的學術情懷。

(6)鄒其昌 李青青《李約瑟對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思考——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六》

正如作者在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五中所言,李約瑟關於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關注引起了其對該問題的思考,本文即是對李約瑟所提示的與工匠文化研究相關問題的拓展研究。一方面有利於了解西方人視野中的中華工匠文化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研究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重要資料。

文章提到,李約瑟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問題的探討帶來了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發與思考:“工匠”的時代分期問題﹔編寫“工匠”文化史的意義問題﹔“工匠”身份地位問題﹔“工匠”社會作用問題﹔“工匠”分類研究以及“李約瑟難題”等問題。李約瑟這些問題的開拓性探索對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問題研究系統展開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7)鄒其昌 李青青《工匠問題研究的學術史考——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七》

隨著社會轉型與學術研究的拓展,工匠問題日益成為當前學界的重要課題,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也日顯必要。20世紀以來,對中華工匠文化問題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學術路徑:經濟學研究路徑,一類著作將其作為討論經濟問題的附屬性問題而提及,另一類著作則專門探討工匠相關的經濟問題﹔技術學研究路徑,主要體現在對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材料技術、制作工藝等方面的考察與研究﹔建筑學研究路徑,主要聚焦於對營造工匠及其營造技術等的考察﹔藝術學研究路徑,以工藝史、美術史、設計史的角度展開。其他還有文化學研究路徑、人類學研究路徑、哲學(科學)研究路徑等。工匠及其勞作關乎工具、技術、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其自身的多維特性也正適應了研究路徑的多元性。

(8)鄒其昌 李青青《<史記>中的工匠文化觀——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八》

對工匠文化進行歷史性的系統梳理、考察與研究,是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及其傳承創新研究基礎性工作。中華典籍中的“二十四史”應該屬於最為基本歷史線索性文本,有必要展開系統研究。

文章考察了《史記》中的工匠文化問題,在梳理《史記》工匠文化問題的文獻基礎上,從“工匠”意涵,“工匠”來源,“工匠”的重要發明以及“工匠”其他相關問題諸如工官的類別、工商業的賦稅問題、民間雇工問題等幾個方面,粗略地描繪出《史記》中的工匠文化世界。該文一方面豐富《史記》的研究,另一方面為了解秦漢及其之前工匠問題做一些基礎性工作。

(9)鄒其昌 李青青《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管窺秦代工匠文化》

《睡虎地秦墓竹簡》是研究秦朝社會經濟文化之寶貴材料,亦為研究秦朝工匠文化提供了詳贍的材料。

文章考察了《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工匠文化問題,在梳理簡文中工匠文化相關的文獻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工匠的主要構成和工官系統兩個核心問題,其中工官系統主要從工匠生產管理之機構、工匠生產管理之職官以及工匠生產管理之流程三個方面展開,揭示了秦朝工官系統實際上是通過產品管理和工匠管理兩個維度,最終達到對工匠群體的管理,以保持官府手工業的有序生產。

文章認為《雲夢秦簡》所示的工匠文化世界是較為系統完整的。從系統要素來看,工匠、管理官吏、生產組織機構以及相應的政策法規都有相應的記載和論述,有助於清晰把握秦之工匠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從系統流程來看,從工匠開始工作前,標准和計劃的定制,到工匠生產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再到最終產品的檢查與考核,最后還有廢舊產品的回收處理等,再配合以獎懲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匠生產管理流程,有助於從整體上厘清工匠文化蘊含的動態過程。

秦朝建立的這套較為完整的工匠生產、管理系統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工官體系的雛形,歷代工官制度的改善與建構都是在其基礎上的增刪整改。

(10)孫洪偉 鄒其昌《中國傳統設計與技術文化研究——中國工匠技術文化體系研究系列演變》

實際上,技術是工匠開展活動的核心要素之一,對技術的考察也必然是研究工匠文化的重要議題。

文章指出,技術是設計實現的物質基礎之一,但是技術問題又不是純粹的物質問題。技術 是人類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技術的發展在 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選擇;然而,在實 際的應用中,技術也左右著文化的基本面 貌,是塑造文化形態的基本動力之一。就 中國傳統設計的具體發展來看,技術與文 化的關系主要在三個層面展開:技術與勞 動生產,技術與物質生活以及技術與社會 生活。 在勞動生產中,技術以節省人的體力 消耗以及提高勞動效率為目標;作為這一 目標的結果,人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勞動 中的舒適性以及空余時間,這為在生活中 追求舒適和娛樂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 人都是社會人,技術也會超越純粹的物質 生產與生活,而介入復雜的社會運作。象征屬性的獲得是技術得以進入社會生活的 關鍵。就如同漢陰丈人對技術的認識,“有 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械”與“機心”就如同一張紙的正反面, 兩者永遠形影相隨。如果說通過技術而獲 得的效率、舒適與娛樂使人物質性的欲望 得以滿足,那麼技術的象征屬性則滿足了 人對社會中權力和秩序的欲望。無論從哪 個層面去看,設計都是因人的需求和欲望 而存在。這也就決定了在中國傳統設計中, “機械”與“機心”是技術文化中一對永 恆的主題。而對這一問題的認知,也很大 程度上決定了對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認知。

(11)李清華《審美資本與中華工匠文化的培育》

文章從文化資本視角出發,認為民族文化語境和場域的營造與建構,不但對於中華工匠文化培育來說意義重大,而且在體驗經濟時代,它還關乎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命運和前途問題。最后提出,中華工匠文化培育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我們付出長期的艱辛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立足於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而燦爛輝煌的傳統設計文化繼承的偉大實踐﹔其次,我們又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在體驗經濟大潮中,既著眼於中華民族傳統審美資本的深度挖掘,又注重傳統設計文化語境的現實營造與建構。在這一偉大的開創性實踐中,努力營造和建構出一個既能給廣大民眾帶來完美體驗,又有著濃郁民族審美風格,並且包容、開放、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設計文化語境。隻有這樣,中華工匠文化培育的偉大實踐,才能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12)鄒其昌 華沙《工匠文化與中國設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文章通過簡析中國設計產業的發展現狀(即: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職業責任﹔缺乏品牌建設意識),認為工匠文化對中國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指出倡導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復興工匠文化,構建當代中國特色的工匠文化體系,實施基於工匠文化的中國設計產業發展戰略。文章認為實施基於工匠文化的中國設計產業發展戰略,首先要解決的是中國特色工匠文化體系的建構問題,其次是出台保護工匠文化的設計產業政策,再次,還要打 造 支撐工匠文化的設計生產模式。,再者要培育沖上工匠文化的設計消費市場,最后應實施傳承工匠文化的設計人才戰略。以此突破當前中國設計產業的發展瓶頸,走出中國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之路。

(13)鄒其昌《走向生活的工匠之美》

文章認為,工匠是生活美學世界的創造者和呈現者,而百工之事的價值就在於“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孟子語),體現了一種平凡而偉大之美。其中, 百工之事,工匠之美的世界。大國工匠,工匠之美的主體。天工開物,工匠之美的性質。材美工巧,工匠之美的創造。營造法式,工匠之美的邏輯。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則。五材並用,工匠之美的智慧。技進於道,工匠之美的創新。器以載道,工匠之美的哲學。器以藏禮,工匠之美的文明。考工美學,工匠之美的體系。工匠精神,工匠之美的境界。匠心獨運,工匠之美的價值。

(14)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邊及其核心展開:一種分析框架》

文章認為在系統論視野下,工匠文化體系實質就是工匠群體所創生的區域文化聚集區,並由一定數量的具有相對對立性的特質文化及其子文化構成。工匠文化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手作知識系統,它的周邊聚集了工匠創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工匠精神等四位數量的特質文化,從而建構出完整的“四位一體”的工匠文化知識體系。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體系中的最為核心文化,對它的展開就是對工匠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一種社會化路徑的選擇與定位,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匠精神在社會職場、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生命文化譜系中的救贖價值。

(15)潘天波《時間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與可能回答》

文章認為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重建的困境主要來自時間的壓力。時間性危機是現代性危機的核心指向,工匠精神重建的困境乃是現代性危機的側影。在現代性進程中,時間的工具化致使工匠手作日益邁進線性空間,迫使工匠精神遠離社會時間;時間的空間化倒逼工匠手作行為步入虛擬空間,進而使工匠精神失去了手作時間的親在性;時間的碎片化破壞了工匠手作的時間結構,促使工匠精神的價值秩序發生偏向。為此,去時間的工具化、空間化與碎片化已然成為復興工匠精神的可能回答。抑或說,工匠精神的重建必須圍繞社會時間或虛擬時間的意義展開討論,而非聚焦在時間性之外的形式批評。

(16)潘天波《合“禮”性技術:<考工記>與齊爾塞爾論題》

文章認為作為體系性的技術文本《考工記》意味著東周齊國工匠文化思想正式出場,也標志著侯國官方合“禮”性技術漸趨成熟。《考工記》詳記齊國 6 種官營手工行業及其 30 類工種,或率先創構了侯國官營工匠文化體系,這包括諸類工種的行業結構、社會職能、造物技術、 生產規范、營建制度以及考核評價等早期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元。連同《考工記》的技術體系本身一同成熟的還有東周文化或士大夫思考 這種合 “禮” 性技術體系的為文化邏輯。《考工記》既涵蓋了中國式 “齊爾塞爾論題”的最初模型與要義,又顯露出齊國士大夫與百工的互動行為潛伏著彼此區隔化偏向及其后遺效應風險。

(17)潘天波《齊爾塞爾論題在晚明:學者與工匠的互動》

文章認為在晚明史境下,學者與工匠間的傳統分離狀態發生了裂變,被遮蔽已久的工匠文化已然向學者群體 敞開。以工匠為參照群體的晚明學者不僅順應社會發展對工藝知識傳承與技術敘事的需求,還在角 色借用中為自我提供可遵循的心靈秩序、價值倫理及思維方法。晚明學者與工匠的雙向互動儼然昭 示 17 世紀前后中國社會的主體邊界被突破、主流理學招致實學思潮反抗、新的社會秩序與價值倫理 被重構。盡管晚明學者與工匠的互動僅在有限范圍內展開,但這場歷史性的社會化互動卻引發了天 朝人文主義思想的鬆動、新知識群體的誕生以及中國科學技術的緩慢變革。

(18)潘天波《工匠與書法的關聯場域及其美學取向》

文章指出,“匠氣”被許多職業書家貶為筆墨之俗病,但史上工匠與書家的關系又是顯豁的,尤其在書體、空間、意境、裝飾等層面呈現關聯性場域。書家工匠不 僅創制了結體、章法、筆畫的書家運筆規約,還拓展了陽剛之氣、雄奇之態、自然之 朴、致用之美的書法功能取向。同時,工匠精神也內化為書家文化素質。顯然,作為職業素養的工匠精神與書家的嚴謹、自然、致用等品性上存有復合場域。

(19)鄒其昌 主編《首屆中國設計理論暨首屆“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論文集》(約60萬字)(未出版)

本文集系《首屆中國設計理論暨首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專題會議論集,注重學術性、專題性和時效性,對“中國設計理論”、“中國工匠”培育問題展開了多維度、 多領域、多學科思考與研究,具有學術前沿性質,是中國當代設計理論研究的一次集體亮相!其中所涉及的議題為1. 中國設計理論的樣態分析與建構 2. 中國設計理論與社會轉型發展 3. 中國設計理論與中國文化自信 4. 中國工匠及其培養模式研究 5. 中國工匠與質量時代 6. 中國工匠與創新社會

(20)鄒其昌 主編《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研究論文集》(60萬字)(未出版)

本文集是《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研究高峰論壇》專題會議論文集,分為“概念篇”、“歷史篇”和“問題篇”三個板塊,以“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為核心問題,從歷史、理論與實踐三個緯度討論了設計學視角下的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相關問題,為研究工匠精神與造物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資料。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進一步展開文獻搜索與整理工作(包括文獻甄別、標點整理、系統分類研究等)

2.大力展開五個子課題最終成果的深入系統研究與撰寫工作(兩年,24個月完成)

3.進一步展開系列的課題宣傳推介活動,包括會議、展示、演講等。

4.在經費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5.加強學術研究與國家發展的密切結合,努力參與推進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為中華的偉大復興事業服務。

擬增加兩個子課題(在原來五個子課題基礎上,由此共計7個子課題)

子課題一:《中華工匠文化體系文獻集成》(20卷,約1200萬字)

主要包括從遠古到20世紀中葉之間的工匠文化的各類文獻集成性成果。

子課題二:《國際工匠文化交流與國家發展戰略研究》(展示、報告、產業、國策等)本課題主要涉及工匠文化研究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工匠文化於中國未來國家發展戰略問題的思考與系列研究。本課題的成果形式,有別於上述六個子課題,注重實踐性、當下性、生活性、國際性,有交流平台建設展示、非遺文創成果展示與活化、國家發展戰略咨詢報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報告、國際交流高端學術論壇、工匠文化數據庫建設等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