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基於“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我國綠色制造體系構建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28日13:4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是通過創新鏈和產業鏈,在微觀的企業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的基礎上,通過宏觀的制造體系綠色轉型實現的。根據項目申報書制訂的研究計劃,從2016年12月開始至今,本課題針對我國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點,總體上,從微觀層面研究以綠色創新鏈和產業鏈為基礎的制造體系,以及從宏觀層面研究以綠色發展方式和結構為核心的制造體系。具體表現為,在微觀層面,從創新鏈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綠色發展三個方面促進綠色制造體系發展﹔在宏觀層面,從產品需求、生產要素和制造模式等決定制造體系發展方式的因素出發,研究“互聯網+”新動能促進綠色發展方式形成的機理和作用機制﹔從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以及制造業服務化綠色發展促進制造業結構的綠色調整三個方面促進綠色制造體系發展。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分為五個子課題:子課題一基於“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綠色制造體系理論﹔子課題二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與趨勢變化﹔子課題三 “互聯網+”新動能下創新驅動我國制造業綠色發展﹔子課題四基於“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我國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發展﹔子課題五基於“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我國綠色制造體系的實現路徑和政策體系。截止目前,各個子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已經完成。在界定“互聯網+”新動能和綠色制造體系的基礎上,從“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視角,研究新動能驅動創新鏈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進而推動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的作用機理。

子課題二基本完成。研究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與趨勢變化。以綠色制造體系創新作為研究的突破口,系統回顧我國制造體系的綠色發展狀況,指出制造體系綠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並對“互聯網+”新動能成長背景下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具體工作,已經收集完成我國制造業27個行業1995-2016年的相關數據,完成論文6篇,發表3篇。

子課題三於2018年初啟動,目前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主要基於“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點,針對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存在問題,運用創新鏈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理論,從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促進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綠色發展三個方面,研究“互聯網+”新動能成長下創新驅動我國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內生機理和作用機制。

子課題四於2018年5月啟動,目前正在進行研究。主要基於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以及制造業服務化的綠色創新發展,根據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的現狀,以及“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點,運用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理論,從發展方式綠色化和結構綠色調整二個方面,研究“互聯網+”新動能成長下我國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提出我國綠色制造體系的目標模式,並建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績效評估系統。

子課題五還未開始研究,主要原因是子課題五基於子課題三和子課題四。待完成子課題三和子課題四之后,開始子課題五的研究。子課題五主要研究創新綠色制造體系的實現路徑,並根據綠色創新促進產業鏈綠色升級,以及綠色升級促進制造體系綠色轉型二個政策方向,從體制機制、要素政策、結構政策等多維政策建立綠色的產業體系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調查研究

子課題二分析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狀況及其階段性特征,並從系統多維角度分析其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結合“互聯網+”新動能加速成長,互聯網與制造業不斷融合的趨勢,科學預測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趨勢。這些工作的基礎在於獲得翔實的數據資料和案例。從課題開始至今,課題組通過網上查詢,深入實地調研我國制造體系,特別深入具有發達制造體系的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以及具有資源型制造體系的西南貴州省進行調研。課題組向一些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展開調研,通過面談調查、電話調查、網絡調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在調查方式上面也會有重點調查、專家咨詢等相關方法,用以了解、獲取和匯集相對分散的制造體系,以及制造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發展狀況信息,從而為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根據研究需要,針對我國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狀況,主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技術、產品結構、產業鏈環節、創新鏈發展等方面調研地區制造體系的發展狀況。

(2)學術交流

課題組根據學術研究需要,積極進行學術交流。自從項目開始,已經先后參加了國內重要的有關綠色低碳發展的學術會議,並提交論文。如第四屆全國青年能源環境政策與管理學術會議(廈門)、第八屆能源經濟與管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中國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戰略學術研討會(北京)、2017能源環境視角下經濟包容性增長論壇(中國社會科學與廈門大學舉辦,廈門)等。另外,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先后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進行交流,包括國外大學教授,國內長江學者和杰青。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截止目前,由於項目處於研究階段的前半部分,完成理論部分研究,實証研究正在展開,研究論文大多處於寫作階段和投稿階段,因此,尚未舉行成果發布會和報送《工作簡報》。按照項目研究進度,已經投稿並採用的論文:“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of Chinese Provi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全球價值鏈下產業鏈綠色低碳化升級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2017(04),“我國異質性產業體系低碳化發展的實現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統計研究(CSSCI)2107(03),“中國對外貿易增長與隱含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管理世界(CSSCI)2017(10)﹔完成即將投稿論文:“‘互聯網+’與我國產業體系的低碳發展”(15000字)、“Does slowdown improve industrial low-carbon sustainabl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Based on DEA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dex(8977 words)”、“Low-carb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ased on returns to damage and damages to return(6749 words)”、“C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 carbon efficienc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DEA-based analysi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efficiency(6282 words)”。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正如在重大項目招標書所分析一樣,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遇見以下問題,並針對問題,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或辦法。

(1)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創新鏈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 “互聯網+”新動能成長促進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的核心在於新動能如何驅動制造體系創新鏈的綠色創新。在理論分析中,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創新鏈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成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課題組基於創新鏈綠色創新理論,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從創新鏈演進的影響變量、全球化創新資源、創新活動演變趨勢和動力機制等方面,分析“互聯網+”新動能影響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創新鏈綠色創新的機理,並設計出促進我國制造體系創新鏈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

(2)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產業鏈綠色升級的作用機制。作為制造體系運行的基本載體,產業鏈的綠色升級推動制造體系綠色轉型。在理論分析中,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產業鏈綠色升級的作用機制成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課題組基於產業鏈綠色升級理論,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圍繞產業鏈綠色高端的升級目標,從產業鏈演進的影響變量、國內外分工地位及升級、綠色發展約束、綠色轉型動力機制等方面,分析“互聯網+”新動能影響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服務業產業鏈綠色升級的機理,並設計出促進我國制造體系產業鏈綠色升級的作用機制。

(3)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制造體系結構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結構綠色轉型是綠色制造體系的宏觀體現,它引領產業鏈的綠色升級和創新鏈的綠色創新。在理論分析中,如何建立“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制造體系結構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成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課題組基於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理論,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從制造體系發展的影響變量、綠色制造體系特征、制造模式綠色化和制造體系升級,分析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促進制造體系結構綠色轉型的內生機理,並設計出促進我國制造體系結構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

(4)如何建立和完善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績效評估系統。制造體系綠色發展是否有效主要通過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的效益和質量表現出來。如何建立和完善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績效評估系統成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針對已有的研究重點集中於制造體系綠色發展模式的研究,涉及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績效評估系統研究較少的現實。課題組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完善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的績效評估系統。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①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of Chinese Provi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表於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IF=2.75)。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wileyonlinelibrary.com) DOI: 10.1002/sd.1708。

論文構建了一個碳減排效率模型,並利用1995~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對影響我國省級碳排放效率(ECER)的因素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技術進步(TA)和規模效應(SE)決定碳排放效率的變化趨勢,但其影響因地區而異。鑒於中國東中西部三個區域的技術效率有所增加,技術效率具有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潛力。西部地區工業結構對碳排放效率的負面影響大於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東部地區工業結構對ECER的負面影響小於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為了提高碳減排政策的效率,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考慮到這些區域差異因素。

② “全球價值鏈下產業鏈綠色低碳化升級研究” 發表於《江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2017(04)。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價值鏈綠色化不斷驅動國內產業鏈綠色低碳化升級。根據產業鏈演進的驅動要素劃分產業鏈的演進階段,分析各個階段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及其碳排放強度的變動趨勢。在此基礎上,將產業鏈綠色低碳化升級置於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中,分析產業鏈綠色低碳化升級的實現路徑和作用機制。結果表明,隨著產業鏈的發展模式發生變化,產業鏈的碳排放強度不斷降低,產業鏈低碳化升級趨勢明顯。在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下,產業鏈將會根據不同演進階段中碳排放變化的趨勢、產業鏈升級軌跡以及產業鏈治理模式的變化進行低碳化的升級。

③“我國異質性產業體系低碳化發展的實現路徑及其影響因素” 發表於《統計研究》(權威期刊),2017(03)。

本文建立了一個異質性產業體系低碳化發展路徑選擇的分析框架,通過超越對數形式的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我國29 個省區產業體系生產技術及其效率和生產規模效率,以及能源使用技術及其效率和碳減排技術及其效率,並針對不同類型產業體系的低碳化發展提出政策建議。結果表明,我國異質性產業體系可以通過不同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選擇形成適合於自身產業體系特征的低碳化發展路徑。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按照申報書的研究計劃,中期以后,在完成子課題一和子課題二的基礎上,開始子課題三、子課題四和子課題五研究。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子課題三的工作方案

① 2019年1月-2019年3月

對國內外綠色創新驅動產業鏈綠色升級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國內外創新驅動綠色制造業發展的特征。

② 2019年4月-2020年6月

在國內外創新驅動產業鏈綠色升級的比較研究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新動能下創新鏈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理論,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分析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③ 2019年7月-2019年12月

根據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運用“互聯網+”新動能下綠色制造體系理論框架,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從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三個方面設計綠色創新驅動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機制。

④ 2020年1月-2020年6月

撰寫系列學術論文:“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創新鏈綠色創新的機制研究、創新驅動制造業產業鏈綠色升級的機制研究、基於超DEA的我國制造業綠色發展效率比較研究

(2)子課題四的工作方案

① 2020年1月-2020年3月

系統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制造體系綠色發展過程,對國內外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發展經驗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國內外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的特征。

② 2020年4月-2020年5月

根據我國綠色制造體系的演變和國際比較研究,運用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理論,結合“互聯網+”新動能下綠色制造體系發展趨勢,根據“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從制造體系發展的影響變量和綠色制造體系特征二個方面分析制造體系發展方式綠色化的內生機理,並進行機制設計。

③ 2020年6月-2020年9月

根據我國綠色制造體系的演變和國際比較研究,以及“互聯網+”新動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運用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理論,分析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和制造業服務化促進制造模式綠色化和制造體系升級,推進制造體系結構綠色轉型的內生機理,並進行機制設計。

(3)子課題五的工作方案

① 2021年1月-2021年2月

充分考慮“互聯網+”新動能下創新鏈綠色創新和產業鏈綠色升級,以及發展方式綠色轉變對於產業鏈三個不同演進路徑的影響,創新綠色制造體系的實現路徑。

② 2021年3月-2021年4月

根據綠色制造體系的發展模式、形成機制和實現路徑,基於“互聯網+”新動能驅動制造體系綠色轉型的視角,從綠色創新促進產業鏈綠色升級,以及綠色升級促進制造體系綠色轉型二個方面提出建立綠色制造體系的政策方向。

③ 2021年5月-2021年6月

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政策方向,從提高制造體系綠色發展的效率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的政策支持體系。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