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破譯文明密碼,傳承文明根脈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公布

2018年11月23日15:2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近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同期發布。來自全國部分高校、考古文博單位和美國、日本的1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香港恆生管理學院教授張光裕,吉林大學資深教授林沄,美國達慕思大學(Dartmouth College)教授艾蘭(Sarah Allan),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等分別在大會上致辭,部分中外著名學者通過視頻發表了致辭。清華大學文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副教務長彭剛主持會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因身體原因未能參會,黃德寬教授代為轉達了李學勤先生對與會嘉賓的歡迎和感謝。

10年前的7月15日,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園,它們就是后來被人們熟知的“清華簡”。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曾被中國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評價為:“近年出土材料中,清華簡最為重要,以后還能不能出這樣的資料,還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資料,這都很難說﹔清華簡出來以前,誰也想不到有這麼一批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在隨后舉行的鑒定會上,11位專家在鑒定意見中寫道:“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當年8月,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竹簡的搶救性清理保護工作的同時,清華大學決定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由歷史系與圖書館、化學系等單位共建,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擔任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成立,是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不僅承擔著清華簡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還同時開展其他出土文獻(如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出土文獻中心和促進我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工作做出貢獻。

自2011年初發布第一輯研究成果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的整理報告。隨著一冊又一冊厚重扎實的整理報告,清華簡的豐富內蘊一重又一重地呈現出來,在目前已刊布的30余篇文獻中,僅有少數有傳世文獻可與之對照,大多為古書佚籍,為了解、研究中國先秦時代新增了30多篇重要的歷史文獻。

作為戰國典籍實物,清華簡的字跡、形制等特征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一手材料。10年來,清華簡整理與研究不僅豐富了古文字、上古音的體系建構,更豐富了學界關於古文字、簡冊形制、古書流傳等方面的認識,還極大推進了先秦史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如秦人起源問題、楚國諸王居所、兩周之際鄭國歷史、戰國初年楚、越史事等。清華簡整理報告始終堅持提供竹簡原大的正、反面圖版和正面放大圖版,充分展示了每一枚竹簡的正背面信息,為戰國竹書簡背劃線、收卷方式等形制信息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際上,清華簡的發現與研究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2013年,“寫在竹簡上的中國經典——清華簡與中國古代文明”展覽在聯合國總部展出,這是清華簡首次走出國門,也是中國首次在海外舉辦考古文獻展覽,紐約時報也以“Rare Record of Chinese Classics Discovered”為題介紹了清華簡的初步整理情況。2015年美國達慕思大學艾蘭教授以清華簡《保訓》作為一章研究內容的新書Buried Ideas出版﹔2018年芝加哥大學夏含夷教授研究清華簡《程寤》的論文發表於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亞洲學會學報),該刊特地用《程寤》竹簡圖版制作了封面。2017年4月,清華簡《算表》吉尼斯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証儀式舉行,是中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首次引入國際認証機制,在世界范圍內明確昭示清華簡第四輯所收錄的《算表》,作為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物實物,被獨立認証為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十進制計算工具。

面向未來,黃德寬表示,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完整全面地完成清華簡的整理工作,並推動清華簡綜合研究向深入發展。中心將以清華簡為重點,拓展研究領域,向上至甲骨文研究,向下至秦漢時期,不斷加強與國內外機構的交流合作,帶動和促進基礎文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當天的大會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也如期發布。黃德寬介紹了清華簡第八輯成果的主要內容,中西書局社長秦志華介紹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的編撰出版情況。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就第八輯整理報告的具體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共收入8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

其中《攝命》為西周冊命文書,當是《尚書》中失傳已久的《冏命》(今本《尚書》中的《冏命》系“偽古文”),《書序》中的“伯臩”“伯冏”即此篇中的“伯攝”之訛。根據《書序》記載,該篇是周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時所作,《史記·周本紀》更認為是周穆王即位初年所作,而根據簡文中揭示“攝”與時王身份的線索內容,研究人員推測“攝”應為懿王太子夷王燮,篇中的周天子則是孝王辟方。該文記載了周天子命伯攝出納王言、掌管刑獄,教育伯攝當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辭。天子命攝“出納朕命”,協於畿內御事百官與畿外四方小大邦,告誡攝當勤恤政事、恫瘝小民,毋敢怠惰、酗酒,可見冊命規格之高。本篇屬“書”類文獻,對於西周史及《尚書》流傳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除《攝命》外,《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則是一系列富含治國理政思想的文獻,很多內容對今天仍然頗有啟迪意義。

《邦家之政》借孔子與某公對話的形式,闡述了治國為政的理念,前段從正面敘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后段則從反面揭示導致國家衰敗的原因。《邦家處位》強調貢士選賢,主張以良人治事理政,以正反對比的方式分析不同的用人之道導致的不同后果,認為“取能有度”,則“政是導之”。《治邦之道》圍繞如何治國安邦展開,其中許多論述與《墨子》一書的思想關系密切,涉及到尚賢、節用、節葬、非命等內容,對研究墨家學說及其在戰國時期的傳播頗有價值。《心是謂中》是戰國時期性命之學的重要文獻,強調人之有為,在於謀而有度,處理好“心”與“身”、“身命”與“天命”的關系,體現了戰國時期有關天命、心性的思想。《天下之道》是一篇政論,認為天下之道就是一守一攻,而攻守之道關鍵在於得民心,並說明得民心的方法以及省察民心的重要性。《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反映了東周時期的五行思想。《虞夏殷周之治》論述虞、夏、商、周四代禮樂上的特點,來闡發崇儉戒奢的治國思想,對於研究夏商周的禮樂制度有一定的文獻價值。這些文獻的刊布,將為先秦歷史學、文獻學、思想史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在整理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的過程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團隊還發表了10余篇研究論文,圍繞整理釋讀清華簡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和論証過程進行深入解讀,為更好地理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整理報告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隨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的面世,清華簡第九輯的整理工作也已經啟動。站在新的起點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師生們將繼續破譯文明密碼,傳承文明根脈,為我國出土文獻事業與古代文明的研究貢獻更大的力量。

(責編:王楠、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