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創新中非文化交流對接“一帶一路”建設

劉凌2018年09月13日08:4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創新中非文化交流對接“一帶一路”建設

5年前,面對扑朔迷離的世界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把握大勢、統攬全局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搭建了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多邊合作機制,陸續得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近年來,非洲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為非洲國家經濟增長帶來新的亮點和能量。中非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交流、中非學者互訪等活動,中國對非洲政府官員、工程技術人員、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以及不斷增加的來華學習的非洲留學生為“民心相通”搭建了橋梁,成為中非交往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如何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助力?這是值得關注並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中非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渠道不斷拓寬,內容不斷豐富,機制不斷完善。

“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非洲並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提出了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計劃”,為中非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非洲之行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同塞內加爾、盧旺達等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塞內加爾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願積極參與互聯互通建設﹔盧旺達向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敞開大門﹔南非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對接非洲發展的先行先試示范國家,同中國在投資、科研等領域展開了諸多合作。不久前閉幕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簽署了近150份合作協議,特別是28個國家和非盟委員會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又一波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熱潮。峰會還通過了《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兩個重要成果文件,推出以實施“八大行動”為核心的上百項全面深化中非合作的新舉措,為加強中非合作樹立了新目標、開辟了新通道、拓展了新空間,不僅把中非合作推向新階段,也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范。

中非合作論壇作為中非文化交流創新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8年來,論壇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成效顯著,成果有目共睹。其中,人文交流是論壇聚焦的重要議題。2012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文化部長論壇”形成了“文化聚焦”創新機制,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強調了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雙方相互理解,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台階。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暨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中非人文合作計劃,有力地強化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非雙方應攜手打造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筑、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為了“文化共興”,中國決定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打造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增強版,實施50個文體旅游項目、支持非洲國家加入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等聯盟,打造中非媒體合作網絡,繼續推動中非互設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條件的教育機構申辦孔子學院,支持更多非洲國家成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游目的地。這一系列舉措,必將對中非人文交流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落地的務實合作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成立的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托基金(CFIT)拓展了中非文化交流的視野。這一項目設立了“教育創新”等可持續發展目標,契合了非洲國家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對非援助形式由雙邊變成多邊,形成了統籌協調、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多贏局面。

孔子學院等為中非文化提供了具有系統性、可持續性的基礎平台。截至目前,非洲共設立了54所孔子學院和30個孔子課堂,累計培養學生140多萬人。孔子學院促進了非洲當地的師資培養、職業技術培訓以及與中資企業合作等,有力推動了非洲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孔子學院加深了中國文化在非洲的親和力、吸引力,使得非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國,加深中非之間的理解和友誼。

基金會、智庫和中非文化交流中心等合作機構進一步助推中非人文交流。如,中非友好經貿發展基金會是專注於非洲和經貿領域的基金會,不僅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國門、資助中非科技經貿項目、鼓勵出口創匯,更設立了專門針對文化領域的委員會——“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基金管理委員會,對中非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中非文化交流的建議

中外智庫及媒體對中非文化交流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其正在建構一個更和諧、更多元、更平等的世界文化新體系。同時,一些制約與不足仍然存在,例如:與官方的交流合作相比,中非民間交往步伐仍顯緩慢,由中非民間各界自發組織的有序的文化交流相對較少,普通民眾對於對方文化的理解還較為欠缺﹔中非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但中非人文交流滯后於經貿發展,中國文化在非洲的影響力、傳播力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中非人文交流不斷增強,但中國對非洲文化的系統性研究不足,缺乏能夠提供政策支撐的理論研究、學術成果等。基於此,建議:

借鑒古絲綢之路精神,明確中非文化交流的核心元素。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要創新中非文化交流形式和內容,充分挖掘文化交流的核心元素,打造中非文化交流的精神符號,形成中非合作中的新動力。

進一步發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用,尋找中非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非之間應更多進行不同語言及文化間的平等對話,培養“知華”“友華”力量,爭取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擴大國際影響,推動中國教育、科技和文化走向非洲,走向世界舞台。

從政府主導、官方推進逐步轉向政府指導、民間推動的多維方式。隨著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意見表達更復雜多元,中非文化交流既要發揮政府作用,也不能忽視民間交流的重要性,要發揮媒體、智庫、企業等的作用,加強協調、形成合力。

進一步發揮教育交流在中非文化合作中的作用,加強孔子學院等機制的可持續性。要充分利用本次北京峰會的一系列成果,進一步開拓中非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視野,通過強化中非教育交流合作,讓中非人民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中汲取文化精華,增強中非雙方的認知、理解、包容。

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推動經濟合作與發展。文明上交流互鑒,經濟上合作共贏。要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將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相結合,通過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將中非豐富的文化資源合理開發,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作者:劉凌,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