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台”上線發布會9月2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行。來自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單位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發布儀式和理論研討。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証詞等各種人証、物証來說話。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檔案、照片、資料、實物等,同時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資料、圖書報刊、日記信件、實物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巡視員、副主任孫德立,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等介紹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16年6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現“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正式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及國家檔案局牽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台建設”。該平台依托近代史研究所館藏資源,與國家圖書館、國內外多所高校等單位合作,整理上傳文獻資料,包含檔案、書籍、期刊、報紙、照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截至2018年8月底,平台已上傳圖書11000余種,報紙近400種,期刊約1000種,總計近1000萬頁各類資料,業已成為抗日戰爭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據悉,從2017年10月上線試運行至今,抗戰數據平台堅持“公益開放、免費服務”的理念,致力於匯集所有和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有關的文獻數據,並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向全球學術界、教育界以及民眾提供永久免費服務。預計未來五年之內,平台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抗日戰爭乃至近代中日關系研究的史料平台。同時,該數據平台還具有一大亮點,即紅色文獻專題數據庫。平台推出了近兩百種紅色文獻,其中既有抗戰時期各根據地編印的圖書,也有《紅色中華》《解放日報》《晉綏日報》等著名的紅色報刊。此外,平台征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珍藏的“卡爾遜檔案”的全部電子版,該檔案充分展示了戰時國際友人眼中所看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的真實狀況。平台將不同種類的紅色文獻匯聚在一起,既方便研究者瀏覽和檢索,同時也為研究者提供新的線索,有利於弘揚紅色文化。
在理論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公益、共享與抗戰史”“抗日戰爭研究與數據庫建設”“抗戰文獻數據平台的推廣與運用”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並對平台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期待。章百家、李伯重、馬敏、王建朗、汪朝光等專家指出,對史料的掌握,是史學研究的根本。抗日戰爭史和近代中日關系史相關資料散落於國內以及海外各文獻資料收藏單位和學術研究機構,資料獲取和使用的不便制約了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抗戰數據平台順應了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大大便利了學術資源的獲取與共享,拉近了學者與史料的距離,必將推進我國抗日戰爭及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同時,平台收藏的歷史資料真實展現了中華兒女熱愛祖國不畏強暴勇於抗爭的抗戰歷史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孕育的偉大抗戰精神,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窗口,還為保存、利用不斷發現的抗戰民間文獻提供了平台和園地。大家建議,今后應該加強平台與各地博物館、展覽館、中小學的互動合作,採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將其打造成一個集歷史研究、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平台。
(作者:戶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