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夯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陳聯俊2018年09月03日09:4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夯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隻有把創新人才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突出位置,才能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深化人才機制改革。截至2016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數約為6800萬,在世界四大灣區中位列第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最大化地挖掘創新人才紅利、釋放創新人才效能,需要不斷進行人才機制改革,尊重人才規律,突出問題導向,破除制度壁壘,促進信息流通,構建科學、規范、高效、誠信的科學評價體系。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新發展理念,吸納不同領域的專業機構、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共同探索治理之道,集中多方智慧,尋找最佳方案。尤其是在大灣區建設逐步從強中心走向網絡型樞紐的格局下,人才流動將會更加頻繁。據《全球人才排名(2017)》顯示,香港排名12,為亞洲第一,中國內地排名40。世界知名大灣區對創新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靈活高效的機制體制。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機制,既要充分吸收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做法經驗,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構和人才共享平台,推進職業培訓和資格互認﹔也要注重不同地區的人才特性和需求,重點建立健全制約人才發展的戶籍、住房、就業、子女入學、養老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政策措施,注重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協調解決發展問題。

  培育人才產業環境。在大灣區建設中,不同類型的產業組織需要不同的創新人才,要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擴大用人自主權,加大對優秀人才團隊穩定支持力度。《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首次根據“知識產權統計數據庫”(2011~2015)對全球“創新集群”進行排名,深圳-香港地區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統計,粵港澳大灣區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港澳地區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均在90%左右,廣東珠三角9市制造業基礎雄厚,整個灣區第三產業佔比為62.2%,呈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來看,需要針對性創造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產業環境,從產業基礎出發,推動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找准產業定位,突出產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權保護,促進不同產業要素之間的協同創新,逐步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數據共享互通,發揮城市群的合力作用,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協調領軍人才的引領功能和多元人才的整體開發,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

  激發人才組織活力。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18)》數據顯示,在世界50強大學數量和高校總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均位列世界四大灣區第一。據《廣東統計年鑒(2017)》,廣東省共有高校147所,擁有正高級職稱教師13004人,均位列全國第二﹔在校大學生1892878人,位列全國第一。高校匯集眾多擁有豐富知識基礎和創新潛質的人才,可以開展不同領域的創新研究,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人才開發和利用中,需要對高校功能進行區分定位,建立人才合作聯盟,即根據高校基礎和特色優勢,進行地區發展對接,從政策層面對高校人才的社會服務工作給予認定,構建不同產出成果的多元化分類評價體系,合理配置資源,推行同行評價,引入國際評價,完善分配激勵機制,調動創新人才的內生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指出,截至2016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共擁有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3個國家創新城市,建有2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7家新型研發機構、44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集中布局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本省及雙聘院士15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專家161名,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112個。各具優勢的創新組織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當前應著力構建人才供給體系和人才創新特區,加快人才產出成果轉化,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發揮創新組織在產業鏈升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優化人才創新生態。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統計,2014—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GDP實現“三連增”,經濟規模超過世界第12大經濟體俄羅斯,與韓國(1.41萬億美元)相當。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進一步實現了“四連增”。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發展迅速,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文化創意、海洋產業等領域形成了產業特色和發展動能。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需要有良性循環的人才創新生態,既要有內部力量的整合創造,也要有外部空間的合作交流,將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科技轉化、金融合作、投資貿易等結合起來,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系,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加強人才誠信建設,進一步在新興產業發展中提供創新人才孵化空間。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數量已經超過舊金山灣區,其中以深圳的專利數量為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核心城市對於創新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無可替代,要在核心城市建設中突出加大人才投入、推進人才改革、激勵人才產出、提供人才服務等全方位支持。同時,要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內地與香港澳門合作,系統規劃打造世界一流的宜居環境,增強創新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品位和創新品格,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作者:陳聯俊,系暨南大學副教授、廣東高校意識形態與網絡理論輿情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