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於江蘇高郵的虯庄遺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崔佳明攝
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江蘇高郵龍虯庄遺址核心區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的疑似廣場遺存。2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館員閆龍在通報考古成果時說,這一發現對研究龍虯庄遺址的聚落布局、功能分區、古代社會生活提供重要依據。
當日,南京博物院和高郵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龍虯庄遺址2016年—2018年考古發掘成果論証發布會”,數十位考古界專家學者齊聚高郵,共同探討考古新成果。
龍虯庄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位於高郵市龍虯鎮,是江淮東部地區現存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新石器的遺址。據龍虯庄遺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93年起,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先后4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墓葬402座,出土了加工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余件。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年至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且鑒定為人工栽培稻,其數量之多,顆粒之完整為全國之罕見。
高郵龍虯庄遺址自發現以來備受關注,1993年龍虯庄遺址的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2016年10月“十三五”時期被列入國家大遺址目錄。2017年12月,遺址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高郵市市長潘學元在發布會上致辭時說:“今天舉行的成果論証發布會,是對龍虯庄文化內涵一次新的挖掘與提升,也是龍虯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一次新的發展機遇”。他表示,高郵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加大龍虯庄遺址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梳理,加快推動遺址核心區展示提升工程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部,屬於文化交流的漩渦地帶,既有自身特色的本地文化面貌,又存在南北融合碰撞的外來因素。遺址本身文化內涵豐富、持續時間長,發現了龍虯庄二期(崧澤)、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証明了龍虯庄遺址在該區域的重要位置。
對遺址中發現的疑似廣場遺跡,專家學者說,他們在此次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有大面積鋪墊陶片、獸骨、蚌殼和燒土的遺跡現象,他們認為該遺跡為當時聚落的公共活動區域,屬於公共集會或祭祀的廣場,而且廣場遺跡的規模之大,加工之精致,為國內少見。(記者 崔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