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大家手筆:比賽、快樂與經濟增長

江小涓2018年09月03日08:06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下,服務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52%左右,而且還將繼續上升。這意味著今后經濟增長和生活改善的主體將不再是商品,而是服務。其中,一個快速增長的部分是健身和娛樂類服務消費,相關支出可望逐漸佔到家庭消費支出的10%甚至更高,對應的產業群將成長為支柱產業。職業體育產業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今后重要的新增長點。

所謂職業體育,是指那些主要提供商業性體育競賽表演的產業,其核心產品是“比賽”。比賽這項服務看上去與其他產業很不相同,然而從需求、供給、結構、布局等各方面看,職業體育產業都是按產業的一般規律運行發展的。職業體育提供的服務是體育競賽表演,消費者得到的是愉悅、滿意、刺激、舒壓等精神和心理感受,這種消費顯然與以往的食品、服裝、電器、轎車、住房等消費不同,並沒有物質載體。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隻要消費者願意為其付費,這些精神和心理“感受”就轉變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用”,就成為有效需求。如果認為商品與服務在經濟發展中同樣重要,就要承認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同樣重要:汽車公司制造轎車提高了消費者的物質生活質量,足球俱樂部提供精彩比賽提高了消費者的精神生活質量,兩者所創造的GDP在經濟學意義上是等價的。比賽不僅創造了GDP,而且還將創造更多。這種增長來源於人們的快樂與健康需求,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價值。

我國具備發展職業體育的有利條件:人口規模全球第一,能支撐最大規模的現場觀眾和轉播觀眾數量﹔資金充沛,投資者看好職業體育,持續有大手筆投入﹔互聯網發展迅速,有利於“體育+互聯網”的發展﹔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產業,在基礎設施、場館建設、青少年培養等方面投入多、力度大。但也有觀點認為,國內職業體育市場還在發育之中,現有的一些俱樂部已經入不敷出,如果再讓更多俱樂部進入,再增加比賽場次,就會分流走部分現有市場,加劇困難局面。應當看到,我國職業體育脫胎於傳統體制,市場架構、運行方式和治理結構都還存在一些問題,運動員的流動性並不充分,市場潛力並未有效開發。因此,此時的所謂“市場飽和”“俱樂部虧損”等現象,並不是阻止新進入者的充分理由。我國改革過程中有過許多類似案例,一些產業看上去已經進入了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和全行業虧損的狀態,現有企業堅決反對新的企業進入。然而,那些新進入者機制活、動力足,不斷開發新產品、提供新服務,帶動了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和產業升級。制造業中的紡織行業、家電行業、汽車行業,服務業中的電影行業、出版行業等都是如此。長遠看,職業體育能夠以更充分的競爭和更多更好的服務不斷開拓市場,進而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水平。

職業體育還有很強的社會功能。職業體育俱樂部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標志,能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強當地居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帶動人們參與體育與健身活動。2017年10月,冰島這個僅有33萬人口的國家,其足球隊成功晉級世界杯決賽圈。這個成績的取得花了20年。在這20年裡,冰島大力發展足球運動,結果不僅足球水平顯著提高,而且帶動了一代人精神面貌和休閑方式的改變。

職業體育的發展需要傳承優良傳統和創新思想觀念並重。就傳承而言,有兩種觀念應長期堅持:一是體育要為國爭光,高度重視國家隊的成績和后備人才培養﹔二是強調群眾體育的公益性質,高度重視增強人民體質。就創新而言,需要理解體育需求已經大眾化多元化,隻有按照產業規律運作,才能激勵市場的擴張和繁榮。國內外的經驗表明,雖然產業化商業化發展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看,在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城市,公平、向上、拼搏、自信、誠信、創新等是體育領域的基調﹔職業體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從人才、資金和群眾基礎等多個方面促進國家隊競技水平提高和大眾參與體育活動。

(作者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3日 07 版)

(責編:孫爽、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