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宋偉:從現代性批判視域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問題

宋偉2018年08月14日16: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資本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問題研究”首席專家、東北大學教授

眾所周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批判,這一分析批判開辟了一種屬於馬克思視域的“現代性診斷”“現代性反思”和“現代性批判”的獨特理論路徑。然而,應該如何理解馬克思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應該在何種意義上闡釋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在現代性視域中激活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當代意義

如何理解馬克思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關涉到如何定位馬克思思想學說的理論性質問題。具體而言,我們究竟是將馬克思理解為現代性意義上的思想家?還是理解為后現代性意義上的思想家?抑或是將其置於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模糊地帶的思想家?顯然,若想激活馬克思主義闡釋或言說當代問題的能力,簡單地回到原典以期尋找與現實對位的理論根據是難以奏效的。

要激活馬克思主義闡釋當代問題的能力,需要借助於某種連接的介質。從理論層面上看,可以將后現代主義尤其是批判性后現代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作為連接馬克思與當代現實的理論介質。誠然,為獲得闡釋當代問題的理論活力,與后現代主義展開積極的對話,只是馬克思主義尋求當代化發展的一種路向,至於后現代主義能否在馬克思主義當代化過程中成為最有效的理論介質,還需要在未來的理論實踐中不斷探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伴隨各種后現代性理論話語的興起,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論爭,逐漸引起西方學術思想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1993年,在主題為“馬克思主義向何處去”的國際會議上,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德裡達宣讀了題為“馬克思的幽靈”的專題報告,進一步提升了這一問題的關注度。針對西方思想界“歷史的終結”“意識形態的終結”“馬克思主義的終結”等“終結論”的斷言,德裡達坦言直陳,“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馬克思主義並未終結,馬克思的精神也不會死亡,馬克思的幽靈將永遠徘徊於歷史的時空之中,成為我們時代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

盡管人們對德裡達的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有廣泛的爭議,但作為后現代思想家,在如此重要的歷史時段宣稱自己是馬克思精神遺產的繼承人,其中的意味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應該正視的是,德裡達向當代思想界提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議題: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間的復雜關聯?在兩者之間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對話是否可能?

在原典闡釋中重申馬克思批判性哲學的當代意義

縱觀馬克思思想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懷疑批判一直是貫穿其學說的主旋律,並構成其內在的精神旨趣。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都醒目地標示出批判的主題,顯露強烈的質疑批判精神:從宗教神學批判,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從形而上學批判,到意識形態批判﹔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到資本主義拜物教的批判等,批判的鋒芒直指現代資本主義世界,探尋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凸顯出思想精神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實踐性。

早在1843年,馬克思在確定《德法年鑒》辦刊方針時就已明確表達自己的理論任務。他旗幟鮮明地將“批判的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追求,並十分明確地指出:“新思潮的優點又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什麼也阻礙不了我們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確的政治立場,因而把實際斗爭作為我們的批判的出發點,並把批判和實際斗爭看做同一件事情。”

為了實施“批判的哲學”的理論任務,馬克思以黑格爾為批判對象,展開了一系列的理論批判工作。從批判的理論視域看,在全面清算黑格爾的理論工作中,馬克思已經初步建立起批判哲學的理論立場、思想方式及運作方法,並運用到哲學批判之中。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宣告批判哲學的誕生及其理論任務:“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基於此,馬克思提出了“非批判性”的概念,並將其作為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一個基本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使用“非批判性”概念時,總是與秘密、深奧、奧秘、神秘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以突出“非批判性”的神秘主義特征。從此意義上來理解,批判的過程就是解密揭秘、揭露拆穿、驅魔祛魅、顛覆解構的過程。與其說這種批判與宗教神學的批判不同,不如說它是宗教神學批判的另一種展開形式,是宗教神學批判轉向現實社會批判的變體,正如黑格爾哲學是宗教神學的一種變體一樣。而揭穿這種貌似“神秘”的形而上學的神秘性,正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開篇所言,“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真正內涵。

總體而言,馬克思以前的哲學都可以稱之為非批判性的哲學。從此意義上說,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也就是從非批判性哲學到批判性哲學的變革﹔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即從非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到批判性的思考方式的變革。馬克思哲學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論學說,它始終關注資本主義境況下的人類生存,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揭示人類異化的歷史現實,探尋人類自由發展的解放道路。

在后現代視域中彰顯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當代意義

從批判性的視域看,后現代思想范式究竟是一種批判性的思考方式,還是非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如果后現代思想范式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批判性的思考方式,那麼,應從何種意義上看待后現代解構策略與馬克思批判理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識別在批判性思想傳統中的意義與價值?

從哲學思維方式上看,后現代性理論話語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顛覆解構。因此,我們在將其理解為解構的哲學、一種另類的哲學的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批判的哲學”。從批判理論的視域看,后現代主義應被理解為危機意識的表征,批判性的理論話語。后現代思想可以說是全面徹底反思現代性危機的危機意識,后現代性理論話語可以說是傳統形而上學的顛覆解構。因此,應該將其理解為“批判的哲學”。

后現代主義哲學,以延異、增補、播撒、蹤跡的解構策略,批判在場的形而上學﹔以拒斥宏大敘事的語言游戲,批判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以非同一的否定性思維,批判邏各斯中心主義和同一性哲學﹔以現實文化政治的當下關注,批判先驗決定論的歷史主義。后現代性理論話語所主張的反本質主義、反理性主義、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基礎主義、反在場形而上學、反歷史主義等極富顛覆性的理論,既是對科學至上、技術統治的西方現代性文明種種症候的診斷,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蘊藏或顯露的種種危機的預警和批判,由此形成十分鮮明的批判性特征,成為反傳統形而上學的“后形而上學”文化思想思潮。

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理論表達,在具有相似理論旨趣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差異和不同。一方面,后現代主義基本上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價值取向,強調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重要意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對資本現代性批判的當代意義,並在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激進化過程中,探尋當代社會文化批判的嶄新模式,激活了馬克思主義當代批判的理論活力。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核心范疇已經失去了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的有效性,主張解構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傳統中的一些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消解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一些基本向度,並力圖通過激進化的解構方式重新激活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這種激進化的批判,以極端化的方式將批判理論推進到自我瓦解的境地,最終陷入難以擺脫的理論困境之中。

綜上所述,20世紀西方哲學諸多轉向以及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理論題域,並未超出馬克思的理論視域,或者說,我們所處的時代依然是馬克思理論所表達和把握的時代。也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當今時代難以超越的維度。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