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1-15卷)出版發布會在京舉行

2018年07月27日15:1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8年7月22日,《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1-15卷)出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雲南大學、甘肅簡牘博物館、台灣中央大學、台灣中正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日本中央大學的五十多位知名學者出席發布會。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1-15卷)是首都師范大學郝春文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0&ZD080)的階段性成果,最終目標是收錄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全部敦煌社會歷史文獻。第1至15卷收錄S.10號至S.3330號中有關社會歷史文獻寫本1087號,1259件文書,總字數540萬。預計全部完成是30卷,一千多萬字。該成果按照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流水號依次對每件敦煌漢文社會歷史文獻進行釋錄,將一千多年前的手寫文字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並對原件的錯誤加以校理,盡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書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問題,每件文書一般包括文書的標題、釋文、說明、校記和參考文獻等幾個部分。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發現六萬多件“敦煌遺書”,也由此開啟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性的“敦煌學”研究歷程。然而,這批號稱近代中國學術史上四大發現之一的敦煌文獻,在二十世紀初卻遭到了各國所謂“探險隊”的劫掠,大量文獻分散於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東方文獻研究所等機構以及一些私人收藏者之手。由於是千年前的手寫文獻,書寫者個體差異導致的文本差異給現代讀者的閱讀帶來極大不便,對敦煌文獻的利用目前還只是局限在少數專門研究者,仍不能為各學科一般學者充分利用。換言之,敦煌文獻包括萬象的資料價值尚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對這批文獻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將手寫文字全部釋錄成通行繁體字,是將這批文獻推向整個學術界、充分發揮其文獻作用、提高其利用價值的關鍵步驟,是推動敦煌學進一步深入發展、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工程。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郝春文策劃、編著的大型文獻整理作品——《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就是完成這一基礎性工程的厚重成果。

本書的准備工作始於1988年,郝春文教授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前期准備工作。當時還隻能利用縮微膠卷來閱讀英藏敦煌文獻,很多朱筆、修改、添加的字跡都很難看清楚,郝教授不但不止一遍地通讀了全部文獻,還為每件文書的研究信息制作了卡片,隻要涉及這件文書的研究都一一著錄在卡片上,時刻與學界最新的研究保持同步。本書的編纂正式啟動是在1996年,為保証釋文的質量,1999年至2000年,郝教授專程赴英國國家圖書館工作一年,核查原卷。2001年,本書第一卷正式出版,隨即獲得學界廣泛贊譽。

與會嘉賓從不同角度都高度肯定了本書的價值。故宮博物院王素研究員認為本書釋文工作細膩、質量上乘,以嚴密的凡例來規范本書的編纂,這是保証本書在人員不斷變動下能一直保持高質量的原因,這樣的做法值得推廣。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榮新江認為本書是敦煌學者貢獻給學界的大規模成果的代表之作,是推動“寫本學”與“古文書學”發展的有力推手,本書的整體質量已經超越了日本學者的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孟彥弘研究員從使用者的角度肯定了本書的價值,認為它為非敦煌學專業的學者提供了權威可靠的資料,是一項“善莫大焉”的工作,強調這樣的學術基礎性工作非常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本書不但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也得到了讀者的熱捧。初版已經脫銷,目前正在加印,已成社科文獻出版社的暢銷書。發布會的信息通過微信媒介廣為傳播,點擊量過萬。

用三十年的時間打造出這樣一部精品圖書,充分展現了以郝春文教授為首的團隊對於學術的敬畏之心,及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博大胸襟。本書首創以館藏流水號全面整理敦煌文獻的方式、首開以“讀書班”整理敦煌文獻的形式、釋文比以往的錄校更加准確、整理與研究相結合,這些特點得到了與會學者的高度認可。本書全部出齊預計是32卷(最后2卷是目錄索引),雖然積累了三十年的整理經驗,但郝春文教授仍然認為:“從事此項工作永遠要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臨大敵、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稍有不慎,就會留下遺憾甚至錯誤。”有了這樣的學術自覺和謹慎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必將成為代表國家水准、分量厚重的標志性重大研究成果,如同點校本二十四史一樣,代代相傳!(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