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不要被各種“陷阱說”給忽悠了

王義桅2018年07月24日08:37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不要被各種“陷阱說”給忽悠了

  近年來,西方不僅樂於向國際社會販賣各種名目繁多的“中國威脅論”,還頻頻向中國推銷五花八門的“陷阱說”。這些陷阱說中,“金德爾伯格陷阱”是最新的,也是最不負面的,源自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的發現:20世紀30年代的災難起源於美國雖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老大”,但未能承擔起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責任,導致全球經濟體系陷入衰退、種族滅絕和世界大戰。2017年1月,被稱為“軟實力之父”的約瑟夫·奈在歐洲新聞網發表文章提出“金德爾伯格陷阱理論”,引起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該陷阱旨在告誡美國人:中國崛起以后的動向可能不是“示強”,而是“示弱”,即不願承擔目前美國無力負責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從而使世界陷入領導力空缺、危機四起的險境。

  在筆者看來,“金德爾伯格陷阱”和各種“陷阱說”一樣,本身就是陷阱。

  其一,“陷阱說”自有其話語體系,比如“金德爾伯格陷阱”的理論根基是霸權穩定論,用來形容中國,無形中就表明中美正發生霸權轉移:中國正在取代美國霸權卻又不能承擔美國霸權的責任。其二,“陷阱說”總有其隱含邏輯,無論贊同還是批駁,隻要用其概念,就會掉入其中。比如“金德爾伯格陷阱”的邏輯前提是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狀態的,隻能由霸權國家提供公共產品才能維護秩序。那麼,如果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就會被認為是霸權國家行為﹔如果中國不提供,就會被認為不負責任。其邏輯陷阱是,這裡的公共產品與我們強調的中國與其他國家一道給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中性涵義並不相同,只是由霸權國家提供,而霸權國家是唯一的。如果中國真如約瑟夫·奈建議的那樣積極提供公共產品,包括全球安全公共產品,美國的聯盟體系、霸權體系還能維持麼?這麼看來,美國人只是希望中國在一些領域出力幫忙,而絕非希望中國真的取代美國。

  長期以來言必稱希臘,將西方理論奉為圭臬,崇洋媚外,陷阱說多是哈佛教授炮制出來的,中國的哈迷們再去呼應,媒體接著跟風。如今,靠忽悠中國人出名的老外越來越多。中國就在炒作這些美國學者的陷阱說中不自覺地幫助美國提升了話語權。反過來說,如果是中國學者提,國內反而不那麼熱衷。同時,中國發展太快了,不僅西方沒有准備好,我們自己也沒有心理准備﹔或者一直兢兢業業,無暇理論總結。現代化以西方為師,改革開放強調國際接軌,養成路徑依賴思維定式,如今改革開放到了爬坡過坎關鍵時刻,西方理論不夠用,古代中國經驗不好使,容易為各種陷阱說動心。還有,中國發展到今天,太不容易了!許多不自覺呼應西方陷阱說的國人也是愛國心切,生怕行百裡者半九十,偉大復興有閃失,一直小心謹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生怕掉進各種陷阱中去。

  對滿天飛的“陷阱說”,我們大可聽聽罷了,不必完全當真。“中國應該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半個世紀前,毛澤東同志就充滿了豪情。眼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理念,不是正在提供各種各樣的公共產品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美日歐總和,平均佔三分之一。拿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的話來說,如果沒有中國,世界經濟早就陷入衰退局面,並不存在什麼“金德爾伯格陷阱”。

  西方看中國,總是從需要、期待出發,試圖將中國納入其軌道。我們要看穿這套把戲,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謙虛謹慎是對的,繼續研究、學習西方也是必要的,但崇洋媚外要不得。中國正在開創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路,西方並非過來人,不能對其有拜菩薩心理,被各種“陷阱說”搞得一驚一乍。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定位好自身世界角色,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就不會被這說那說給忽悠了。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張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