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立體式全方位的戰略,事關農業、農村、農民三位一體的重大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
鄉村振興戰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實施精准脫貧,以脫貧攻堅為抓手,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將精准扶貧與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充分挖掘資源稟賦潛力,加大產業培育、技能培訓,不斷探索增收渠道,增強產業扶貧“造血”能力。對貧困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發展生產脫貧的,採取差別化、針對性措施,通過扶持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生態保護脫貧。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態工程實施力度,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實施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建設鄉村旅游扶貧試點村和旅游富民工程示范村。加強旅游扶貧村鎮和旅游特色村鎮的電力、飲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環境整治和景觀設計,營造更加健康、舒適的鄉村旅游環境,打造與鄉村風情相一致的全景化鄉村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
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新時代美麗寧夏的重要基石。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寧夏靠美麗鄉村打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啟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近年來,寧夏以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為載體,加快了美麗寧夏的建設進程。鄉村振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龍頭和載體,把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在空間上進行集聚,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承載產業與人口,吸引資源要素流入,承接城市消費的外溢,把小鎮融合到鄉村中,符合當前中央有關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發展理念,也從根本上增強了鄉村的內生發展能力。目前寧夏除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外,應加強田園綜合體建設,依托田園綜合體,探索多元化的居住模式,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佳空間。
鄉村振興戰略是走出農業農村現代化困境的主引擎。改革開放近40年來,寧夏農業農村經濟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糧食生產實現“14連豐”。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度提高,提質增效明顯,農產品優質率大幅提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農村成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的留守家園,農業經濟規模難以擴大,農村出現衰退狀態。事實上,鄉村衰退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包括發達國家在內,城市和鄉村的差距也在擴大。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寧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如下:一是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善鄉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生態環保等設施﹔二是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發展特色釀酒葡萄、枸杞等特色農業、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三是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綜合附加值﹔四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重點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使農民收入結構更加均衡、更加穩定﹔五是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進一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上的差距,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教育、醫療、文化、水利、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執筆:田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