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古代的經濟寓言

耿振東2018年06月20日09:4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寓言最初表現為諸子百家游說諸侯、傳道授業時採擷、創作的小故事,多夾雜在文章中作為說理、明事的論據或例証,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樣式而獨立存在。寓言一般劃分為倫理道德、人情世態、諷刺勸誡、言行交往、家庭生活等類別。這種基於傳統人文觀念的劃分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知識內涵的科學認知。有鑒於此,我們嘗試用現代學科標准對寓言進行分類,由此得到政治寓言、經濟寓言、教育寓言、軍事寓言、哲學寓言等諸多類別。

經濟寓言是真實存在的

在《管子》一書中,有諸多經濟寓言,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這是人們習慣了傳統寓言的分類模式,對學科視野下的寓言分類過於陌生所致。我們閱讀經濟寓言,常常把它看作獨立的文本,一般不太關注所在的原始語境,這使創作之初寄寓了作者經濟思想的經濟寓言很容易被認作普通寓言,豐富的經濟內涵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管子》中討論經濟問題的文章被古代學者貶斥為“鄙俗”“大盜白晝劫於市”“君民互相攘奪”,其中的經濟寓言也遭受冷遇,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重視。

作為繼承發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書,關注經濟問題是情理之中的事。戰國時期,數以百千計的天下游學之士齊聚齊國稷下,為齊國出謀劃策。其中,有一部分人由於仰慕管仲而成為《管子》的撰寫者。當時列國紛爭、處士橫議,各種治國言論橫空問世。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熏陶下,醞釀出幫助齊國統治者分析經濟現象、處理經濟事務、加強經濟管理的經濟思想是完全可能的。

現代學者認為,《管子》是古代典籍中唯一對封建經濟作全方位論述的著作,但凡常見的貨幣、物價、儲蓄、貿易、生產、土地、稅收、財政、調控等問題,都有所涉獵。為闡明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一個個經濟寓言,如“殺正商賈之利”“陰裡之謀”“齊西水潦”“四郊之民貧”“魯梁之於齊”“楚者,山東之強國”“代國之出”,便夾雜在文章中作為立論依據出現了。

重視經濟寓言的原生義

寓言形式短小且有故事情節,這兩個文體特征都是經濟寓言所具備的。寓言還有言此意彼的特性,這使它的寓義很容易呈現內外雙層的結構態勢。處在內層的,是作者創作時寄寓的固定寓義﹔外層則是讀者閱讀時自由賦予的寓義。前者作為原生寓義,表現較隱晦﹔后者作為再生寓義,相對較顯豁。因此,閱讀寓言時往往出現再生義不斷被闡發、原生義無人問津的現象。《孟子》中“揠苗助長”的故事,就可以被闡發出多個再生義,但很少有人探究作者賦予它的原生義。孟子創作這則寓言,是想表達他關於心性修養的看法:正義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是心內之物,它的成長要靠內心長期的積澱培養,而不能依靠任何外力推動。寓言的這種內外雙層結構,也存在於經濟寓言。經濟寓言的命名,就是基於雙層結構中其內層的原生義體現出的經濟學學科特性。

由於原生義和再生義分屬兩個不同的創作主體,讀者閱讀寓言通常得到的是外層再生義。我們看這則經濟寓言:都城四郊的農民貧困而商賈富裕,齊桓公想削商益農。他在商賈聚居的集市開通溝渠,使這裡成為水上樂園。商人貪圖玩樂,不再專心做生意。當天的貨物賣不完,隻好在黃昏時分半價賣給農民。於是,農民得到實惠,而商人卻遭受損失。這則寓言很容易被讀者闡發出以下再生義: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否則難以成功﹔要時刻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人愚弄﹔執政者要積極開動腦筋,治理國家才能游刃有余。不過,我們認為,作者創作時的原生義應是:執政者要充分利用商品、貨幣相對價值的高低變化,調劑農民、商賈的貧富差距。按照《管子》經濟理論,商品半價而售,就是商品價值相對降低,這是物輕﹔用一半的價格買到貨物,就是貨幣的價值相對提高,這是幣重。通過調控商品、貨幣之間的輕重關系,就能輕鬆地治理國家。上面這則經濟寓言完美地詮釋了《管子》作者的經濟思想。由此看出,寓言的原生義內含專業的文化知識。解讀經濟寓言,還原原生義,把古代經濟思想挖掘展示出來,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經濟寓言的學科知識解讀

經濟寓言的價值,不僅在於可以作為一般寓言鑒賞,更在於可以從原生義角度解讀出豐富的經濟學知識。

一般而言,經濟寓言的文字表述不離貨幣、商品這兩種經濟元素,圍繞商品、貨幣的輕重變化展開故事情節,成為文本敘事的基本特色。齊國西部災荒,一斗米十個錢﹔東部豐收,一斗米一個錢。齊桓公下令東西部人民各繳稅三十個錢。按當地市價,西部人民需繳三斗米,東部人民需繳三十斗米。齊桓公把東部上繳的糧食拿來救濟西部,解決了西部災年糧貴的問題。這則寓言寄寓了經濟管理中的“准平”思想。齊桓公想朝賀周天子,但賀獻的禮錢不足。於是,他秘密加工各種石璧並私自定好價格,讓周天子下令,凡去王室朝拜先王宗廟的諸侯,須以石璧作賀禮,而且隻能從齊國購買。天下諸侯攜帶黃金、珠玉,爭先到齊國採購。石璧流於天下,天下財物卻流入齊國,使齊國解決了朝賀問題,且八年沒向人民征稅。這則寓言寄寓了政府巧用價格規律獲取厚利的財政思想。

在《管子》看來,市場上商品過多,價格就低﹔商品過少,價格就高。把商品囤聚起來,使己有他無,就能在高價出售中獲利。有些經濟寓言的寓義稍顯隱晦。萊國境內一純紫絹賣一錙黃金,周王室境內一純紫絹賣十錙黃金。萊人得知后迅速把周王室境內的紫絹收購一空。周人見此情形,擔心萊人借機抬高價格,於是就用高面額的票據作抵押,又從萊人手裡購回紫絹,從而保証了自己對價格的控制權。這則寓言寄寓了“天下高亦高”的經濟思想。《管子》認為,商品總是從低價格的國家流向高價格的國家,本國商品價格高,就能吸引他國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從而增加本國財富。相反,則容易引起商品外流,造成本國經濟上的損失。開展國際貿易,應盡量讓本國商品價格高於他國。與近代資本主義競相降低價格以擴大出口不同,這是由當時商品匱乏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管子》把糧食看作人民的命根子,認為任何時候都應該重視農業生產,有充足的糧食儲蓄。楚國產鹿,齊國用黃金高價購買楚國之鹿。受金錢誘惑,楚國四處捕鹿以圖厚利,農田因此荒蕪。齊國突然閉關,拒絕與楚國貿易,楚國陷入糧食恐慌。結果,楚人紛紛投向齊國,齊國因之降服了楚國。這則寓言可以理解為對農業安全重要性的詮釋。但站在作者經濟理論的高度,它真正的原生義是寄托“斗國相泄”的經濟思想,即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機會,想辦法割斷對方的命根子,以控制對方“司命”——糧食的辦法,一舉征服他國。可以看出,作者已把自己的經濟理論上升到政治高度,並提出了國際貿易安全問題,展現出寬廣的視野。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管子》學史”負責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古代的經濟寓言

耿振東

寓言最初表現為諸子百家游說諸侯、傳道授業時採擷、創作的小故事,多夾雜在文章中作為說理、明事的論據或例証,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樣式而獨立存在。寓言一般劃分為倫理道德、人情世態、諷刺勸誡、言行交往、家庭生活等類別。這種基於傳統人文觀念的劃分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知識內涵的科學認知。有鑒於此,我們嘗試用現代學科標准對寓言進行分類,由此得到政治寓言、經濟寓言、教育寓言、軍事寓言、哲學寓言等諸多類別。

經濟寓言是真實存在的

在《管子》一書中,有諸多經濟寓言,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這是人們習慣了傳統寓言的分類模式,對學科視野下的寓言分類過於陌生所致。我們閱讀經濟寓言,常常把它看作獨立的文本,一般不太關注所在的原始語境,這使創作之初寄寓了作者經濟思想的經濟寓言很容易被認作普通寓言,豐富的經濟內涵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管子》中討論經濟問題的文章被古代學者貶斥為“鄙俗”“大盜白晝劫於市”“君民互相攘奪”,其中的經濟寓言也遭受冷遇,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重視。

作為繼承發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書,關注經濟問題是情理之中的事。戰國時期,數以百千計的天下游學之士齊聚齊國稷下,為齊國出謀劃策。其中,有一部分人由於仰慕管仲而成為《管子》的撰寫者。當時列國紛爭、處士橫議,各種治國言論橫空問世。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熏陶下,醞釀出幫助齊國統治者分析經濟現象、處理經濟事務、加強經濟管理的經濟思想是完全可能的。

現代學者認為,《管子》是古代典籍中唯一對封建經濟作全方位論述的著作,但凡常見的貨幣、物價、儲蓄、貿易、生產、土地、稅收、財政、調控等問題,都有所涉獵。為闡明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一個個經濟寓言,如“殺正商賈之利”“陰裡之謀”“齊西水潦”“四郊之民貧”“魯梁之於齊”“楚者,山東之強國”“代國之出”,便夾雜在文章中作為立論依據出現了。

重視經濟寓言的原生義

寓言形式短小且有故事情節,這兩個文體特征都是經濟寓言所具備的。寓言還有言此意彼的特性,這使它的寓義很容易呈現內外雙層的結構態勢。處在內層的,是作者創作時寄寓的固定寓義﹔外層則是讀者閱讀時自由賦予的寓義。前者作為原生寓義,表現較隱晦﹔后者作為再生寓義,相對較顯豁。因此,閱讀寓言時往往出現再生義不斷被闡發、原生義無人問津的現象。《孟子》中“揠苗助長”的故事,就可以被闡發出多個再生義,但很少有人探究作者賦予它的原生義。孟子創作這則寓言,是想表達他關於心性修養的看法:正義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是心內之物,它的成長要靠內心長期的積澱培養,而不能依靠任何外力推動。寓言的這種內外雙層結構,也存在於經濟寓言。經濟寓言的命名,就是基於雙層結構中其內層的原生義體現出的經濟學學科特性。

由於原生義和再生義分屬兩個不同的創作主體,讀者閱讀寓言通常得到的是外層再生義。我們看這則經濟寓言:都城四郊的農民貧困而商賈富裕,齊桓公想削商益農。他在商賈聚居的集市開通溝渠,使這裡成為水上樂園。商人貪圖玩樂,不再專心做生意。當天的貨物賣不完,隻好在黃昏時分半價賣給農民。於是,農民得到實惠,而商人卻遭受損失。這則寓言很容易被讀者闡發出以下再生義: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否則難以成功﹔要時刻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人愚弄﹔執政者要積極開動腦筋,治理國家才能游刃有余。不過,我們認為,作者創作時的原生義應是:執政者要充分利用商品、貨幣相對價值的高低變化,調劑農民、商賈的貧富差距。按照《管子》經濟理論,商品半價而售,就是商品價值相對降低,這是物輕﹔用一半的價格買到貨物,就是貨幣的價值相對提高,這是幣重。通過調控商品、貨幣之間的輕重關系,就能輕鬆地治理國家。上面這則經濟寓言完美地詮釋了《管子》作者的經濟思想。由此看出,寓言的原生義內含專業的文化知識。解讀經濟寓言,還原原生義,把古代經濟思想挖掘展示出來,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經濟寓言的學科知識解讀

經濟寓言的價值,不僅在於可以作為一般寓言鑒賞,更在於可以從原生義角度解讀出豐富的經濟學知識。

一般而言,經濟寓言的文字表述不離貨幣、商品這兩種經濟元素,圍繞商品、貨幣的輕重變化展開故事情節,成為文本敘事的基本特色。齊國西部災荒,一斗米十個錢﹔東部豐收,一斗米一個錢。齊桓公下令東西部人民各繳稅三十個錢。按當地市價,西部人民需繳三斗米,東部人民需繳三十斗米。齊桓公把東部上繳的糧食拿來救濟西部,解決了西部災年糧貴的問題。這則寓言寄寓了經濟管理中的“准平”思想。齊桓公想朝賀周天子,但賀獻的禮錢不足。於是,他秘密加工各種石璧並私自定好價格,讓周天子下令,凡去王室朝拜先王宗廟的諸侯,須以石璧作賀禮,而且隻能從齊國購買。天下諸侯攜帶黃金、珠玉,爭先到齊國採購。石璧流於天下,天下財物卻流入齊國,使齊國解決了朝賀問題,且八年沒向人民征稅。這則寓言寄寓了政府巧用價格規律獲取厚利的財政思想。

在《管子》看來,市場上商品過多,價格就低﹔商品過少,價格就高。把商品囤聚起來,使己有他無,就能在高價出售中獲利。有些經濟寓言的寓義稍顯隱晦。萊國境內一純紫絹賣一錙黃金,周王室境內一純紫絹賣十錙黃金。萊人得知后迅速把周王室境內的紫絹收購一空。周人見此情形,擔心萊人借機抬高價格,於是就用高面額的票據作抵押,又從萊人手裡購回紫絹,從而保証了自己對價格的控制權。這則寓言寄寓了“天下高亦高”的經濟思想。《管子》認為,商品總是從低價格的國家流向高價格的國家,本國商品價格高,就能吸引他國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從而增加本國財富。相反,則容易引起商品外流,造成本國經濟上的損失。開展國際貿易,應盡量讓本國商品價格高於他國。與近代資本主義競相降低價格以擴大出口不同,這是由當時商品匱乏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管子》把糧食看作人民的命根子,認為任何時候都應該重視農業生產,有充足的糧食儲蓄。楚國產鹿,齊國用黃金高價購買楚國之鹿。受金錢誘惑,楚國四處捕鹿以圖厚利,農田因此荒蕪。齊國突然閉關,拒絕與楚國貿易,楚國陷入糧食恐慌。結果,楚人紛紛投向齊國,齊國因之降服了楚國。這則寓言可以理解為對農業安全重要性的詮釋。但站在作者經濟理論的高度,它真正的原生義是寄托“斗國相泄”的經濟思想,即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機會,想辦法割斷對方的命根子,以控制對方“司命”——糧食的辦法,一舉征服他國。可以看出,作者已把自己的經濟理論上升到政治高度,並提出了國際貿易安全問題,展現出寬廣的視野。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管子》學史”負責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