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筆談”

2018年04月17日09: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開設“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筆談”專欄,2018年第1期和第2期共刊發11篇專題文章,從經濟學視角深入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部分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指出,新時代中國現代化的目標之一是要趕超發達國家,當現代化的內涵由追趕改為趕超時,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這一階段所需要的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有產業創新,中國目前基礎研究水平已進入世界前列,但產業水准與國際差距較大,為此應從重視並引導基礎研究、協調產學研、鼓勵融合科技創新的科技創業等若干方面,完善創新驅動機制,推動我國產業水准趕超發達國家。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國剛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角度分析了金融異化在中國的主要表現,認為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需要做好幾項工作:一是始終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的發展方向不動搖﹔二是積極優化金融供給結構﹔三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是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推進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發展狀況的改善﹔五是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提高防控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

北京大學教授平新喬認為,十九大報告對宏偉藍圖的描繪預示著對公共品的強烈需求,可持續的財政能力是能否實現有效供給的關鍵。為解決財政能力不充分不平衡與日益增長的公共支出需要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從財政、預算、稅收三個方面指出了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為貫徹落實這一部署,近期要鞏固“營改增”改革成果,中長期則要尋找有潛力稅種,夯實供給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認為,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提升至戰略高度,既是對當下鄉村嚴峻現實的正視,也抓住了未來鄉村現代化的主軸。鄉村振興中,一要正視和應對大部分鄉村的體面消失,即要認識到其趨勢性和不可避免性,同時承認其自然性和長期性,二要把著力點放在那些能夠活化的村庄如何復活,尤其是可持續地復活,重點研究村庄復活的條件、面臨的制約因素和改變的可能性,切忌在鄉村振興戰略旗號下,不分情況、不講條件地大規模推進“振興運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聶輝華分析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與解決方法,認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本質上是供求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未能充分、全面滿足民眾需求,為解決矛盾,要著力推進以下工作: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補短板”﹔二是鼓勵中高端消費,推動企業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區域之間分工協作﹔四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早日實現鄉村振興﹔五是穩定房價,拓展民眾投資渠道。

全國政協委員、湘潭大學副校長劉長庚指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既是調整總需求結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增長動能轉換的核心。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著力解決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完全匹配的問題﹔二是提高農村居民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進居民消費平衡發展﹔三是以服務經濟發展為契機,大力促進康樂型服務消費發展﹔四是健全消費發展配套體制機制,形成促進消費的良好環境。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