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文化自信是一種“基本的”“基礎的”“深厚的”“深層的”“廣泛的”“持久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來認識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尊重及肯定。它表明了特定文化價值的選擇。作為一種文化態度,它對歷史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呈現出對文化認同和文化批判的自信,對文化包容和文化借鑒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是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代表的時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指向。
堅持文化自信,應以著力建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為抓手,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三個取向,內塑民族精神,外樹國家形象,把文化自信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行業文化、產業文化、大眾文化之中,讓文化自信成為我們民族、國家和個人的精神狀態。
努力構筑中國價值,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包括價值觀的發展始終處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文化思想之間的矛盾與碰撞當中。文化發展的方向何在?文化選擇的定位何在?這是文化特別是價值觀念選擇和發展的前提性問題。當前,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邊緣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被遺忘和西方文化及價值觀被盲目追捧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把堅持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作為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血脈,並在這一基礎上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從根本上保証文化建設和價值觀建設的正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的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信,表現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與傳承,表現在對世界文明成果的開放心態和批判選擇性地肯定和吸收的態度。
牢牢抓住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核是反映國家與人民目標和利益訴求的價值觀力量。中國文化發展道路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古訓,四維張,則國興,四維失,則國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關個人之道德,又乃民族之大德。價值觀涉及整個社會和人們的理想追求、發展目標、制度規范和行為標准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我們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它從整體上回答了國家發展的目標、社會前進的方向、公民行為基本准則的問題。
中國價值觀念的日益彰顯,突出地表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取得顯著成就,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等方面達到了新的境界。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已經越來越被國家頂層設計所重視,在大學和中小學的國標教材內容編寫和課程設置中,價值觀的權重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視和提高;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網絡安全等領域,倡導正確價值觀、反對錯誤價值觀已經成為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主旋律。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必須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開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這已經日益成為共識。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注重落細落小落實,力求使之像空氣一樣彌漫在生活中,日用而不覺,成為人們自覺追求的目標和境界。
彰顯中國價值,提升國家形象。在現代國際社會,國家形象之於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影響或構成國家形象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在國際社會或國際關系中所宣示的價值理念。世界發展新格局和中國地位新崛起,需要我們展示新的大國姿態、大國風度、大國形象。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當代中國的精神名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既有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文明的精神元素;既傳承了泱泱大國的包容風范,又秉持了謙謙君子的典雅風度;既堅持了勇於擔當的正義之氣,又堅守了關心人類的和平之道。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發展“一帶一路”的價值理念,已經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和支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克服“修昔底德陷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等理念,備受國際社會矚目。在杭州G20峰會和廈門金磚五國會議等重要場合,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反復強調和積極傳播共贏互惠的價值理念,用“一箭易斷、十箭難折”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國際合作的價值理念,反響強烈。同時,我國在國際救援、維和行動和扶貧減貧等實際行動中努力踐行的人道主義和人類關懷,有力地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觀念。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郝立新 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