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琴: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

李琴2018年03月23日16:0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研究”負責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

迄今為止,外國通俗文學漢譯已有百余年歷史。然而,五四新文學運動對通俗文學的苛責,使外國通俗文學漢譯在此后幾十年中始終處於邊緣化境地。改革開放后,外國通俗文學漢譯開啟新征程。進入新世紀,《哈利·波特》《魔戒》《達·芬奇密碼》等作品吹響外國通俗文學再度勃興的號角,作為世界文學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對暢銷外國通俗小說的譯介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影響多元。

外國通俗文學漢譯“譯”彩紛呈

內容上,魔幻、奇幻、懸疑、青春、時尚、兒童通俗等小說類型的譯介,豐富了讀者的閱讀視野,使通俗文學成為老少皆宜的大眾文學。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大膽融入魔法、幻想、兒童、成長等元素,被譽為以反叛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主張回歸和復興原始神話幻想世界為宗旨的“新時代運動”帶來的文學沖擊波,是西方文化“東方轉向”的表征,在東西方均引起強烈反響。日韓青春文學以網絡為據點,融匯網絡符號語言和動漫游戲因子,時尚炫酷,與國內“80后”作家群的創作形成互動,成為最受年輕讀者歡迎的外國通俗小說類型。外國兒童通俗文學的譯介更是如火如荼,新譯、復譯、重譯多管齊下,譜寫了一曲眾聲喧嘩的交響樂。

形式上,隨著網絡文化的繁榮和“新媒體”的崛起,網絡譯介成為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的重要形式。網絡譯介通過附加譯者角色,形成“譯者—讀者—批評者”三位一體的翻譯行為模式,有助於推廣新的翻譯技術和工具,有助於推動文學翻譯愛好者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目前,通俗文學網絡譯介與傳統紙媒譯介整合互補,已成大勢所趨。

傳播路徑上,除互聯網傳播,影視與文學譯介“聯姻”也成為一種重要方式。細數新世紀以來引起巨大轟動的外國通俗小說,幾乎都在票房和書市實現了雙贏。外國通俗小說譯介之所以與影視成功對接,是因為通俗暢銷書多以情節取勝,這也恰是影視劇重要的看點和賣點。除此之外,西方通俗文學作家還著意提升作品思想性,在一波三折的情節鋪設中探索世道人性等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人生哲理,因此備受影視界青睞,並成為翻譯市場的“香餑餑”。

外國通俗文學漢譯影響多元

首先,我國通俗文學的類型和概念內涵得到了極大拓展。《哈利·波特》《魔戒》等引發了國內奇、魔幻文學創作熱潮,為文學幻想插上魔幻、奇幻、玄幻等多彩的翅膀。《達·芬奇密碼》在國內掀起一陣“懸疑風”,本土作家將懸疑元素與民族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實現了懸疑文學的本土化。外國青春文學、時尚文學、兒童通俗文學譯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國人對文學類型的傳統認知,對文學類型的科學界定成為我國學界重新思考的話題。

其次,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達到的藝術成就提升了通俗文學的地位,模糊了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的界限。《達·芬奇密碼》堪稱雅俗共賞的成功典范。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譯介提升了我國通俗文學創作的藝術高度,引發了通俗文學觀的嬗變,甚至促成了我國翻譯文學的功能轉向,由百年前的社會改良工具轉變為當今的大眾審美消費。

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對我國通俗文學翻譯批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網絡漢譯通過有效開發和利用互聯網平台,促進了民間翻譯批評的崛起、翻譯批評內容的創新、翻譯批評媒介的多樣化、翻譯批評主體身份的立體化,以及翻譯批評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為通俗文學翻譯批評體系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的譯介,還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的繁榮啟迪我們開啟另一扇窗,即以通俗文學為突破口,採取“互聯網+翻譯”或“影視多媒體+翻譯”的傳播模式,在充分調研西方大眾審美文化特征基礎上,採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讓中國正在崛起的通俗文學先行“走出去”。例如,2014年麥家的《解密》在35個國家同步上市,簽訂了21個海外版權﹔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榮膺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相比嚴肅文學,通俗文學更易貼近西方讀者的閱讀和審美習慣。高質量、高品位、高內涵的通俗文學外譯可望成為中國文化和文學有效“走出去”的“催化劑”。

總之,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的繁榮,在大眾文化崛起的今天,對東西方通俗文學的交流、中國本土通俗文學創作藝術的提升、通俗文學翻譯批評的成熟,以及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