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的形成與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堅持綠色富民、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重要發展思路。這既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轉型提出了新要求,也為現代產業特別是節能環保產業大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動力。
對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極為重視。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5月24日在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2015年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博鰲亞洲論壇,在同參加這次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再次強調了綠色發展的意義和主要方式,他指出:“中國的綠色機遇在擴大。我們要走綠色發展道路,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正在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優化能源結構,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推動重點領域節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重要講話中,首次系統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立足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潮流基礎上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和創新。2017年5月26日,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根本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業特別是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工業用能佔全社會用能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鋼鐵、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產業就佔近百分之五十。改變這種狀況,並非一日之功,但必須加大力度、加快進度。一手要堅定不移抓化解過剩產能,一手要大力發展低能耗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在這段重要講話中,習總書記不僅再次強調了綠色發展的理念,而且分析了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具體表現以及扭轉這種模式的出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其中,優美的環境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而且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發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新貢獻和實踐的新發展,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和堅持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引領作用。樹立綠色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又借鑒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是從源頭上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提高發展質量、實現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順應人民意願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容忽視的是,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不協調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的內涵與意義,積極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放到重要戰略地位,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生產方式變革。
二、以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引領中國經濟綠色轉型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的向往和期盼,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要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必須以綠色發展新理念扭轉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以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引領中國經濟綠色轉型,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保持了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種中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要素的投入和資源環境的過度消耗。當資源約束越來越大、人口紅利越來越少時,發展就會停頓,這種粗放擴展的規模效應就會遞減,增長將難以持續。顯然,我們不能再走傳統粗放型發展的老路子,必須尋找新理念新路徑,從簡單地追求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轉向追求綠色GDP和經濟發展質量。那麼,我們如何在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引領下實現中國經濟綠色轉型呢?
第一,推動經濟發展由粗放型發展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集約型增長方式是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而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是對以往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否定,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為特征的集約型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的雙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現在強調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多方面協同發力的結果,而綠色發展是其最核心的要義之一,必須把綠色發展理念放到重中之重。
第二,積極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綠色經濟發展。我國經濟綠色轉型和綠色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綠色經濟有很強的外部性,社會融資難度較大,企業投入能力也有限。在這種情形下,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並通過政府投資帶動相關社會投資,非常必要。比如,各級政府在較大力度增加對綠色產業預算投入的同時,通過專項基金、補貼、獎勵、貼息、擔保等多樣化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領域,支持企業綠色轉型。此外,還要強化綠色採購制度,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政府採購制度要把綠色採購作為一個基本准則和出發點,包括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綠色服務的認定標准、認定機構和產品清單等。
第三,健全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通過建立統一的企業環境風險評級制度,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增強銀行間信息共享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有效的銀行綠色信貸政策的激勵與約束制度,確保企業能夠公平公正地享受綠色信貸政策,為環境友好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以促進企業綠色發展,推動集聚發展方式轉變。注重發揮“社會化融資”的力量,鼓勵節能環保企業更多地依托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形成政府、銀行、社會、個人多元化的投資局面,建立完善綠色債券市場、綠色保險市場、綠色基金市場和綠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等,為節能環保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
第四,健全相關稅費制度,降低企業綠色轉型的成本。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原則,對有關稅種稅目稅率動態調整。比如,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調整消費稅。採取適度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綠色轉型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是通行的國際慣例,我們也可以據此實施。完善相關收費制度,對一些能耗和環保不能達標的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要實施懲罰性收費,迫使這些企業或消費者進行綠色轉型。建立從批發到零售的綠色流通網絡體系,是實現企業綠色轉型的基礎性工作。為此,交通部門和商務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消除不必要的關卡和收費,發放綠色產品運輸統一標志,制定綠色產品運輸標准, 開辟綠色服務通道,為綠色企業降低運行成本。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