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丁國旗: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進新時代

丁國旗2018年03月01日07:49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進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文化創造也迎來了新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出系統的理論闡述,尤其是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並提,形成“四個自信”,吹響了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前進號角,激起了人們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活力,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收獲和進展,“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可以說,文化自信正在造就中華文化創造的新時代,正在使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的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中國精神

人文精神的堅守是主流媒體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近些年來,熒屏出現的“國學熱”使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傳承走進了千家萬戶。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真人競技類節目,以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加之借助專家的文化解讀與現實分析,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漢字、成語、詩詞、謎語、民歌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背后的文化歷史蘊含與精神訴求,引導觀眾在真切感悟中華詩詞精髓、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又能引發對當下人生境界、生活趣味的思考,思接千載,古今融通,得到了良好的文化陶冶與精神洗禮。

近年來,由於政府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大力提倡,城市建筑也呈現出回歸傳統審美之趨勢,“中國風”在各地樓市悄然刮起。另外,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其中的民俗文化也在長時間遭到冷遇之后,近年來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繼承革命文化

傳承革命精神

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近些年,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繼承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如電視劇《海棠依舊》《北平無戰事》《換了人間》,還有電影《智取威虎山》《黨的女兒尹靈芝》等。以上作品只是近些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大批傳承革命文化精品力作的個案,透過它們我們看到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為繼承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塑造時代精神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根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必須切實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發展先進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央視播出的《出彩中國人》,通過講述一個個真實動人的奮斗故事,讓無數中國人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自信與勇氣,讓人們看到了當代中國人的智慧、堅韌與豐採,向世界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當代中國文化,傳達出了當代中國不屈不撓的時代精神。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點記錄故宮所藏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紀錄片所展現出來的文物修復工作者的精心、專注,切合當下流行文化當中“工匠精神”這一熱點,呼應今天國家意識形態對於“工匠精神”的提倡,而“工匠精神”背后更深遠的指向則是對牢固的中華文化及其文化創造的自信,內含著對更加成熟的充滿文化自信的國家形象的塑造。

還有根據93歲高齡的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大姐的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老阿姨》,讓我們看到了電影人對英模人物塑造的探索和突破。細細品味《老阿姨》,的確可以讓我們浮躁的靈魂得以淨化,牢記初心,不斷朝著信仰和理想的遠方前行。

無論是英模、工匠,抑或是來自日常生活憑一己之能而出彩的普通人,他們在平凡中鑄就偉大,身上都有一種可貴的品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與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不同,他們中很多人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驚世駭俗的事跡,但他們同樣有著英雄的血氣與精神,他們的英雄事跡由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構成,他們的精神在於他們代表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為先進的文化力量,代表著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

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多元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軍事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政治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越來越自信,而世界要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願望也日益急切,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文化迎來了走向世界的最佳時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人民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年來,中國的圖書、飲食、中藥、民俗等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東南亞地區對中國主題圖書的翻譯出版數量顯著增加,歐美地區對於中國文學類圖書的翻譯出版多渠道傳播也呈現上升趨勢。以網絡文學為例,在北美,中國網絡小說有專門的翻譯和傳播網站Wuxiaworld,Wuxiaworld已將中國網絡小說的魅力傳播到全世界。2012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開始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不少海外華人由此產生了對故鄉深切的懷念,涌現出對祖國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懷。一些外國觀眾也通過該片看到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和其背后的生活儀式、生存倫理等精神文化內涵。如今,最新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3正在央視熱映。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之一。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並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擴大了中醫藥在世界傳播與影響。中醫的養生以及“治未病”等理念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2016年裡約奧運會期間,中國拔火罐風靡一時,“神秘的紫紅色印記”為世界所熟知,中醫及其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外國朋友的喜愛和歡迎。另外,2016年,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及其所附著的民俗文化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崇與向往。

2014中俄文化交流年、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2016中美文化交流年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更加為國外民眾立體感知當代中國敞開了大門。除此之外,我們還舉辦了諸如“中國國際交響音樂年”“中國國際歌舞劇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文化美國行”“巴黎-中國文化周”等系列活動,讓世界文化來到了中國,也讓中國文化走向了世界。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國家現已加入到傳播中華文化的行列當中。在2018中國新年到來之際,美國探索頻道於2018年2月9日(中國陰歷臘月二十四)向全球推出了最新紀錄片《華人新福年》。

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文藝文化事業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代,積極引導當代國人理性看待自身文化,堅定廣大民眾對中華文化生命力及其發展前景的信心信念,對於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促進民族認同、發展文化交流、堅定道路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今天,文化自信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滲透到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日常創作之中,滲透到政府和國家的日常決策之中。世界人民正在關注著中國,汲取著中華文化的精神營養。中華民族已經迎來文化創造的新時代。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