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展現智庫研究與決策實踐的同頻共振

——以光明日報《智庫》版為例

孫建軍 李陽 肖璐 裴雷2018年02月22日08: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展現智庫研究與決策實踐的同頻共振

【案例分析】

自2014年12月創刊以來,作為全國平面媒體中首個由中央主流媒體創辦的以“智庫”命名的智庫傳播平台專刊,光明日報《智庫》版逐漸成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建言獻策、貢獻智慧的思想陣地。

內容脈絡:

全景展現智庫建設亮點與成就

截至2017年12月底,光明日報《智庫》版已推出154期,共刊登各類報道近600篇。從刊發類別上看,所刊內容可分為學理探索、會議跟蹤、成果發布、專家訪談、大事記和其他等六類。其中,“學理探索”數量佔比最高,約40%。主要包括“智庫自身建設研究”和“智庫專家咨政建言”,前者關注智庫機構本身發展建設的路徑、模式、方法、機制等,后者則是智庫專家學者對某一時事議題提出的看法、觀點、建議、對策等。“會議跟蹤”佔比約30%,是對智庫參與舉辦或有關智庫討論的會議論壇觀點摘要集錦。“成果發布”佔比約14%,主要是對智庫產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發布報道。“專家訪談”佔比約9%,主要邀請國內外智庫領域知名專家對某一熱點或某一方向問題的採訪內容整理。“大事記”佔比4%,是對智庫年度、月度標志性事件和重大成果的軌跡梳理和歸納總結。

議題方陣:

凸顯智庫研究關切與服務指向

智庫自身建設研究

智庫自身建設是智庫健康持續發展、釋放正能量的基本保障。三年來,光明日報《智庫》版中與“智庫自身建設研究”相關的報道累計達120余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謀發展之“道”:智庫定位與特色發展。專家學者從詮釋者、宣傳者、執行者等角度為智庫定位與特色發展謀篇布局。從內容上看,大部分研究集中於考察智庫歷史緣起、厘清智庫發展規律、規范智庫研究路線等方面。

借他山之“石”:國外智庫經驗借鑒。多位專家學者宣介了海外知名智庫的成長經歷,包括布魯金斯學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另有專家則通過考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智庫,從獨立性、客觀性等視角考量並對比國內外智庫建設的環境差異,為我國智庫建設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量能力之“翼”:智庫影響力評價。從分類研究內容來看,相關文章主要涉及智庫評價體系發展現狀、功能和意義、方法及其實証研究等。針對當前智庫影響力評價的“一刀切”現象,專家建議建立差別化的智庫評價體系,以更好體現智庫在不同專業領域的決策影響力。

智庫專家咨政建言

光明日報《智庫》版中有關“智庫專家咨政建言”的文章累計達110余篇,主要議題包括五個方面。

詮釋中國經濟發展新時代。積極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走向,邀請智庫專家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指點迷津。

緊扣社會治理與民生建設。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領域,緊扣社會民生議題,積極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智力參考。

支招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圍繞近年來我國開展的主場外交活動,專家學者積極建言,貢獻中國智慧,拿出中國方案。

對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三年來《智庫》版呈現了一系列本土情境的外交戰略與外交政策研究,如人文外交、國別關系人才培養等。

點亮文化自信之燈。專家學者們從多角度關注文化建設問題,為文化自信提供理論依據。

供給主體:

多元化多層次匯聚思想力量

梳理光明日報《智庫》版“學理探索”類報道,從統計結果看,發文量較多的機構(單位)共計14家,分別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山東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按拼音排序)。這些智庫傾向關注智庫影響力評價、智庫經驗借鑒、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等議題。

未來走向:

打造綜合化新型媒體智庫平台

當前,光明日報《智庫》版應積極拓展傳播渠道,搭建智庫資源整合平台,形成多層次、多聲部的“智庫好聲音”矩陣。

在模塊設置上,可以考慮增設決策咨詢反饋模塊,對“智慧好聲音”進行鏈條式跟蹤或追溯,向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借力,實現咨政建言的真正落地或相關性考量。

在內容選題上,可以向國家重大攻關課題傾斜,如國家安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國際對話等,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在數字出版方面,可考慮多樣化出版光明日報《智庫》版年度專輯或三周年專輯、匯編,提升其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等。

未來,光明日報《智庫》版可堅持“智慧引領轉型”的高端定位,致力於打造綜合化新型媒體智庫平台,為決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貢獻。

(作者:孫建軍 李陽 肖璐 裴雷 單位: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