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全面進步為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強勁動力,不斷推進的法治建設對道德建設的保障作用日益彰顯,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道德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和道德責任感解決道德問題,創造美好生活。但與此同時,社會道德領域也存在不少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麼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麼缺德的勾當都敢做。”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任務仍很艱巨,我們亟須接續傳統、關注現實,探索一條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守革命理想、弘揚時代精神進而推進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現實途徑。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中華傳統文化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証、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滋養,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和文化基因,也為當代人類面臨的道德難題和所從事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以敬畏之心對待傳統文化,充分認識其歷史和時代價值,理直氣壯予以繼承和弘揚﹔我們更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文化的時代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發其活力,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新要求,對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形式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切實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堅守革命理想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革命理想高於天。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長期過程中孕育、形成和發展,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精神。革命文化以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為最終目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核心,以集體主義為道德原則,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旗幟,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奮斗、不畏犧牲、勤儉節約等道德規范,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恆久價值的鮮明精神坐標。革命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既有科學的思想理論內核,生動體現了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成為凝聚和激勵全體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強大道德力量。革命前輩和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建設中培育起來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文化,對我們堅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正如陳先達教授所言,“在道德領域中我們有兩種傳統,既有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古代道德傳統,又有中國人民在近現代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形成的革命傳統。我們不能忽視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弘揚,但也不能忘記進行革命傳統和革命道德傳統的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者更加重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堅守革命理想、弘揚革命文化,以高尚的道德力量凝心聚力,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弘揚時代精神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創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了諸如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時代精神。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諸多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不斷推動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進程。歷史和現實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無疑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實際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由此可見,我們弘揚時代精神,推進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就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以此激發中國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強大力量。
增強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關鍵。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有賴於每一個社會成員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徑和關鍵環節正是增強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從社會性的角度看,道德本質上是一種受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規范﹔從個體的角度看,道德就是人的實踐精神的體現。儒家講“盡己之謂忠,循物無違之謂信”。所謂“循物無違”,指的就是人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不違背內心的道德原則,能夠做到表裡如一、知行合一。道德選擇始於道德自覺,道德實現取決於道德主體的自律。道德自覺是指道德主體對於時代的倫理使命和教化責任要有一個自覺的擔當和深切的認同,主動將道德觀念與意識深刻理解、融化在心靈裡、銘刻在腦子裡。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體依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要求,對於自我行為的自決自控。道德自律意味著方向的抉擇、行動的堅定,道德主體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並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提升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准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在新時代,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堅守革命理想,弘揚時代精神,通過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不斷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推動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取得新成效。
(作者:沈永福,系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