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對“三農”工作歷來高度重視,但把農業農村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黨的十九大還是首次。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鄉村和“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具體方向。按照這個總要求,應該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農業產業形態,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清遠是廣東農業大市,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和生態資源,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優勢更有潛力。對清遠來說,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就是要大力發展優質的生態產品。近年來,我們圍繞農業“三品”(品種、品質、品牌)工程,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重點培育和發展清遠雞、紅茶、柑橘幾大優質特色產業。同時,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已經形成了英德九龍小鎮、“清新人家”民宿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農業電商也蓬勃發展,農村的產業形態正在不斷拓展。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挖掘農業的多功能,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抓好“三品”工程,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林下經濟,抓實農村電商等商業模式創新,努力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
二、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是從整體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同時也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們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出發點就是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通過管建結合,發揮好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村民提供更加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隻有鄉村美麗了,環境更加干淨整潔了,才能滿足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並激活群眾的內生動力,使群眾參與村庄建設、村庄管理的積極性高漲,從而形成政府、村民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同時,打造美麗鄉村能夠挖掘出更多生態紅利,尤其是山美、水美、家園美的自然環境,可以有效帶動農村生態產品的消費,使鄉村生態優勢不斷轉換為經濟優勢,這也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貫徹十九大精神,繼續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下大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村道硬化、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集中供水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覆蓋,著力破解基礎設施薄弱這一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最大瓶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強化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支持群眾發揮管護主體作用。
三、創新農村基層治理模式,完善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
要按照“治理有效”的總要求,進一步完善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各村級基層組織各司其職的村民自治制度。近年來,圍繞激活農村基層組織體系、提高農村社會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村振興發展等目標,我們積極探索村級黨建重心、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把黨支部建到村民小組(自然村)上,在絕大部分村民小組成立了村民理事會,並在三個鄉鎮將村委會下移至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實踐証明,這些改革舉措完善了農村基層治理體系,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扭轉了過去農村“無人管事”的局面。
進入新時代,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基層組織建設隻能加強、不能削弱,隻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我們將按照中央和省委指明的方向,繼續探索完善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一方面,毫不動搖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干部建設、制度建設,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和“三農”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以深入推進村民自治試點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著力發揮好村民理事會的作用,更好發揮下移后的村委會在村務管理、農業發展、鄉村建設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四、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機制保障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這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石,也為確保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奠定了制度基礎。我們要牢牢把握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這個“魂”,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按照中央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大力度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首先,要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起來,形成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將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有效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同時,要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目前,清遠推進的農村綜合改革“三個重心下移、三個整合”,正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改革探索。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鼓勵農村集體組織探索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財產性收入,推動農民致富增收。
五、挖掘和整理優秀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住“鄉愁”
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含經濟發展,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自古以來,清遠就是中原與嶺南、內陸與海洋文化融會之地,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有古村落等一批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瑤壯文化、民間藝術等傳統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近年來,我們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清遠本土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開始復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繼承和發展好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留住“鄉愁”,首要任務是抓保護,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模式,建立一套長效的保障機制,推動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尤其要注重利用好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傳承發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還要注重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自駕游、休閑度假游等生態旅游業,不斷提高清遠優秀鄉村文化的知名度。(葛長偉)
作者:中共清遠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