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黃群慧: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年02月07日08: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編者按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業已証明,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促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協同發展,是我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的重要法寶。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兩個毫不動搖”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保障。完整准確地理解“兩個毫不動搖”,對於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經濟學專刊特邀三位專家,圍繞如何全面准確地理解“兩個毫不動搖”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有利於防止兩極分化,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推動自主創新,並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鞏固提供強大經濟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則有利於形成各種所有制之間獨立自主的市場競爭關系,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作用,調動各個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証市場經濟的活力和效率。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表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生共榮、共同發展,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一條重要經驗。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兩個毫不動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保障。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經驗

我國改革開放40年,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過渡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期間,通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培育了大量的市場主體,既包括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推向市場,也包括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大量個體民營企業以及通過開放引入的外資企業。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正是依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兩類市場主體的共同發展造就的。如果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條。

一方面,以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復雜曲折的40年歷程。40年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1978年到1993年,是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為主要改革內容的放權讓利時期﹔1993到2003年,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改革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2003年到2013年,是以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國資監管時期﹔2013至今,是以基於功能分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分類改革時期。經過四個時期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我國的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2016年底資產總額達到144.1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了101.8%,上繳稅費總額約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3,增加值貢獻約佔全國GDP的1/7。2017年,中央企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實現利潤14230.8億元,首次突破1.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874億元,同比增長15.2%。

另一方面,在黨的政策的支持鼓勵和引導下,40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1978年拉開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序幕,黨的十二大肯定了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不可缺少的補充,黨的十三大又明確了民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和有益的補充,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05年國務院出台了首個全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黨的十七大以后,《物權法》《企業所得稅法》等規范平等競爭的法律相繼出台,從法律層面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市場地位,並搭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可操作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指明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向和著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正是在黨的政策支持引導下,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偉大的成就,截至2017年6月,我國民營企業已達2497萬戶,非公有制經濟稅收貢獻超過50%,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均超過60%,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70%,城鎮就業超過80%,對新增就業貢獻達到90%。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和重大任務。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體制機制,這就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能夠激發包括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通過各類市場主體的公平有序競爭,保証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因此,“兩個毫不動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保障,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長期堅持。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看,各方面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以“兩個毫不動搖”為指導的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提高供給質量,要求推動產業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這既需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提高國有企業的供給質量,又需要通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來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民營經濟的創新發展積極性﹔二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既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基礎研究、重大科技項目中的關鍵作用,又要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加快對中小民營企業創新的支持﹔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既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又要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和壯大集體經濟﹔四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這就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提供了更好的制度基礎﹔五是推動全面開放,既要鼓勵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走出去,又要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保護外商合法權益。可以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方面主要任務,都貫穿著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個主線的要求。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系,這一經濟體系必須能夠充分發揮不同所有制經濟的優勢,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與合作共榮,隻有如此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彌補市場缺陷、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以及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在一些重大戰略領域實現趕超等方面具有優勢,在事關國家發展重大戰略和國計民生重大事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滿足市場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提升供給質量和促進生產力平衡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隻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才能保証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這種多元混合優勢,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具體實現形式看,既有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各自獨立發展、體現為宏觀層面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式,也有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股份制企業為載體的微觀層面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式。前者表現為混合所有的經濟所有制結構,后者則表現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宏觀層面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各自優勢時,主要表現為二者的分工互補作用以及競爭激勵作用,微觀層面混合所有制企業,體現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有機結合。混合所有制企業有利於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於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有利於形成市場化經營機制,因而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企業成為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提高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而要滿足這些宏觀層面經濟發展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從微觀層面看,必須有大量有創新力、競爭力的微觀主體,混合所有制提供了有利於企業培育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制度保障。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作為其微觀基礎。

十八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2013年到2016年,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從65.69%提高到68.93%﹔2013年到2017年8月,央企已經進行了約211宗通過產權市場轉讓部分國有股權給非國有市場主體的交易﹔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也在積極推進,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也在順利推進。例如,中國寶武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歐治雲商股份公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了包括本鋼集團、沙鋼集團、三井物產等企業在內的6家戰略投資者以及員工持股平台入股,獲得增資10億元,中國寶武集團的國有股比例下降到72%,從而形成了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資和員工持股多種資本混合所有的企業﹔又如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所屬全資子公司中國電器院,通過引入民營資本和員工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國有股佔60%、員工股佔22%、戰略投資者佔18%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與此同時,21個省級區域的126戶企業也順利地推進了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試點。這些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促進了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另一方面擴大了非公有制資本的進入領域,發揮了非公有制資本的治理和激勵效應,從而在企業層面實現了各類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也表明,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僅鼓勵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各自獨立發展,而且也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個抓手,促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資本融合共生。

(作者:黃群慧,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