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學術的發展是與文明交流密切關聯的。在軸心時代,中國文化有著與其他文化不同的對美學理論的看法,並因此構筑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文明。隨著近現代西方文明向世界范圍的擴張,中國古代文明在與西方文明的交匯碰撞中,逐步形成了以西方現代美學學科范式為主導的傳統美學研究路徑。這一研究路徑在把傳統美學帶入現代學科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帶來了一些生搬硬套、水土不服的弊端。隨著西方世界對自身現代性文明所帶來困境的反思以及非西方國家國力的增強與文化自信的提升,一種各大文明間應平等相處、交流互鑒的呼聲正成為時代的主流。在文明互鑒時代,中國傳統美學發展既面臨著極佳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就給中國美學學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繼承與發展傳統美學時,以文化自信的心態,借鑒現當代的學科意識去闡釋與弘揚傳統文化,使之富有當代性的理論效應﹔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以平等對話的胸襟,既不避短又敢於揚長,以本土性的美學思想去促進世界性美學的和諧共存﹔在面對全球具體審美實踐問題時,以貢獻中國美學智慧的勇氣,激活傳統來進行美學反思和人文求解。
首先,傳統美學要在參照世界美學,特別是在借鑒西方現當代美學研究問題域與研究意識的基礎上來實現發展。這就要求中國傳統美學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自身的理論化建構,提升中國傳統美學自身的學科品質。中國傳統雖有著豐富與深厚的美學思想與審美經驗理論,但並沒有系統的學科建制。既然我們今天是以一種現當代學科意識來談論古代美學,則必須帶著一種學科的對象、問題、邊界等意識來建構傳統美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西方美學的學科框架來硬套傳統美學固然不對,但無視學科規律性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意識則更成問題。如果連學科規律性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意識都難以達成基本共識的話,又談什麼文明對話與交流互鑒呢?雖然在美學研究中並不存在一個普遍共同的學科框架,但依然存在一種能讓人得到理解的美學知識領域與審美價值追求。因此,作為一種圍繞著人的感性生存而延展開來的知識領域與價值追求的美學,並非沒有相對一致的學科規律性言說理路。就此而言,人的感性生存體驗以及圍繞這種感性生存體驗而出現的審美文藝活動、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等皆可以是美學關注所在。雖然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重生命體悟而相對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建構,但其智慧也自是一體貫通,有著形散而神不散之鮮活力。我們必須參照世界范圍的審美文明成果,特別是在反思現當代西方美學學科發展得與失的情況下,以自覺的學科意識與融通古今中外的視野來實現傳統美學言說模式的當代化。隻有既具有學科意識又呈現了中國文明特色的美學思想,才能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並參與文明互鑒。所以,在發展傳統美學時既要去除民族自我中心主義也要去除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而要在文明互鑒、古今中外互看的意識下以一種現當代審美文明的價值追求為參照,對傳統美學的理論資源有所甄別,去偽存真,把傳統美學中極具人文情懷、生命意識、道德力量與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美學精神凸顯出來。隻有如此,我們才能“說清楚”並“說得好”中國古人在美學領域的所思所想與價值取向,推動傳統美學思想向當代學科領域的生成。
其次,傳統美學發展要立足本土資源,以積極自信的心態去闡釋自身的美學精神,總結出具有本土獨特性的美學理論,從而參與到世界審美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相較於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有著鮮明的整體關聯性思維特點。以現當代審美文明的學科意識來梳理、建構中國傳統美學,並不意味著要完全照搬西方的方法論與學科范式,而是要以現當代的美學問題域與反思精神來聚焦傳統美學,以實現本土美學的理論生成。實現本土美學的理論生成,不是閉門造車與唯我獨尊,而是要在清醒的美學問題域與新時代價值取向中,去直面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自然、藝術、生活、器具、制度等方面的整體關聯性看法,真正去發現傳統美學的本土思想價值。比如,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人從西方美學的區分型理論出發,來批判中國傳統美學的關聯型理論,從而得出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以道德凌駕審美的片面結論。面對這樣的指責,我們既要看到傳統美學把美善混同的客觀事實,又要指出這種美善混同的內在文化機制,同時借鑒當代美學由區分型美學走向關聯型美學的理論進展,從而在立足於中國文化基礎上,建構出具有中國美學特色的美善關聯型理論並闡述其理論的合法性。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有賴於對本土理論的文化自信。“君子和而不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實際上講的是在尊重彼此文明的基礎上,去尋找一種和同。這就要求在多元美學交流中,應從各自文明的美學資源中提煉出一些共同關注的命題、范疇、具體理論來進行或宏觀或細微的討論。這些命題、范疇和一些具體理論應該是在各自的美學中有著相似的意義指向,具有可通約性﹔同時,各自的美學對這些命題、范疇和具體理論的論述是允許存在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在交流中是可以被雙方理解的。在文明互鑒的視域中,通過對這些共同關注的美學命題、范疇、具體理論的比較,就能看到各自文化對該美學問題的論述,從而打開了對該美學問題擴展理解的可能性。比如,對於一個中外都關注的“和諧”美學范疇,其他文化有著自己的理解,而中華文化又有著另外一種理解,相互一比較,這一美學范疇的內涵就得到了擴展和延伸。這種擴展和延伸既有助於中外美學發現各自理論的局限性,又能促進中外美學借助對方喚醒和突破自身,從而走向進一步的世界性美學的多元互補與融合。
最后,傳統美學發展要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當代審美實踐,以貢獻其在解決全球問題上的中國智慧。任何理論的思考都是基於現實問題的出現並以解決問題為歸屬的。中國傳統美學智慧有著極強的人文情懷,要麼是去解決個人生命自適其美的身心安頓問題,要麼去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美美與共的關系問題。因而,中華美學精神寄托了中國人對美好生命、美好生活、美好環境、美好社會制度、美好家國天下的向往,實有助於解決當前出現的某些審美實踐問題。在全球消費時代,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與感官享受,這既是進步也存有隱憂。一旦隻片面地去追尋物質的消費、感官的炫美、藝術的技巧,將會帶來人與自然環境、感官需求與精神需要、藝術形式與責任擔當乃至各大文明之間的沖突和失衡。因此,去直面審美現代性、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現象、當代中國與全球的藝術實踐、生態環境、跨文化交流等實際現實問題,激發傳統智慧就具體問題來進行美學反思和人文求解,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面對中國與全球審美實踐問題中,當前的文藝理論批評話語和文藝實踐應當大力弘揚中國古典美學的有效資源。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發展長河中,中國文化陶鑄了天人合一、真美善合一、藝道合一、造化心源合一、知情意合一等注重人與萬物和諧、追求精神意趣、關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有機整體論模式的美學智慧。這些美學智慧把美置於一種廣闊宏大的視野下,有著美好的價值取向,在今天都依然有著極大意義的理論效應。對這些呈現中國文明智慧的美學精神進行貼近現實問題的理解、重釋、援用與激活,必將有助於凸顯中國傳統審美價值維度以及中國古典美學話語權對當代各種問題的介入,從而能促進人類更加美好地生活。
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一種平等關系的相互交流互鑒。在交流中互鑒,在互鑒中交流,才能激發出碰撞的火花,照亮前行的道路。中國傳統美學也隻有在借鑒性、本土性、現實性的多重交疊語境與辯証和合當中進行發展,才能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當代生活中散發出迷人的幽香。
(作者:余開亮,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