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世界美學的新轉向與中國美學的新發展

張法2018年02月05日10:4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世界美學的新轉向與中國美學的新發展

本期主持:張法(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

本期主題:文明互鑒與中國美學發展

主持人語

美學是在世界多元一體的互動中推動文明對話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鑒中看待中國美學和世界美學,成為當代中國美學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在世界美學演進的背景下,就中國古代美學和中國現當代美學的特點與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

20世紀后期以來,作為世界主流美學的西方美學,以環境美學、身體美學、生活美學、形式美理論等為代表,開始新的轉向,並影響到非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的演進。回望世界美學從遠古走來的漫長歷史,有助於理解當今的美學大勢。

世界美學的演進有著三大階段和三大關結。第一階段是世界各文化從原始時代到早期文明到現代性時代之前。這一階段裡,美和美感首先在各原始文化中得以產生。隨著古埃及、兩河流域、夏商周的中國、哈拉帕的印度、瑪雅為代表的美洲、約魯巴為代表的非洲的早期文明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的以神廟為中心的美的類型和美感類型。當軸心時代到來,哲學產生之際,印度、中國以及后來產生出西方文化的地中海,出現了具有體系性的美學思想,這是世界美學的第一大關結:人類對美學有了系統的理論思考和理論總結。當此之時,三大美學體系在各自文化圈獨立演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西方文化把美與真、善在本質上區別開來,從而產生了具有美學學科形式的區分型美學﹔印度和中國則把美與真、善在本質上關聯,產生非學科形式而有思想內容的關聯型美學,包括印度空幻類的關聯型美學與中國虛實類的關聯型美學。三大美學雖然在陸上和海上絲路有所交匯,但主要由各自文化圈進行體系性和多樣性的演進。

第二階段從世界現代化進程啟動到全球信息高速互聯的多種文明互動時代到來之前的現代化時代。世界現代化由西方文明啟動和引領,西方文明成為世界的主流文明,西方的區分型美學也成為世界的主流美學。各類非西方文明在進入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紛紛依照西方的區分型美學而形成具有學科形態的現代美學。這是世界美學的第二大關結:世界美學在西方具有學科形態的區分型美學的基本原則上統一了起來。

第三階段是世界現代化進程達到信息高速互聯和多元文明互動的當今時代。西方美學自主導世界美學以來,在自身的邏輯演進和與非西方美學的互動中,以20世紀后期開始崛起的環境美學、身體美學、生活美學、形式美理論四種新型美學為代表,開始否定自身的區分型美學而走向與東方古代的關聯型美學有相似之處的美學形態,由此開啟了世界美學的第三大關結。西方美學的這一轉向,一方面在非西方美學界產生了新一輪的學習跟風大潮,另一方面讓自進入現代化進程以來一直努力按區分型美學重建自己的現代美學類型的非西方美學界進入到驚詫、混亂與重思。就重思而言,不但思考著世界的美學大潮會流向何方,思考著這一新方向的意義何在,而且思考自身從進入世界現代化進程以來的重建現代美學的勞作應當進行怎樣的評估與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西方美學的轉向,包括中國美學在內的非西方美學也正經歷著新的轉向。要理解這種世界美學的新轉向,必須對世界美學不同的思維模式有著清醒意識。這樣才能明白世界美學新轉向將帶來的新問題。

世界美學的第一大關結,三大美學於軸心時代建立之時,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態,在於三大文化的思維模式不同。世界萬物,對人而言,皆有真、善、美等多種屬性,真在於事物是什麼,乃事實和知識的問題﹔善在於事物對人來說是好是壞,乃價值和倫理的問題﹔美在於對人來說引起美感還是丑感,乃美感的問題。在西方思維看來,事物的某一屬性是可以與其他屬性在本質上區分開來並進行專門研究而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事物的美之屬性便是如此,人之美、花之美、瓶之美、畫之美……可與人、花、瓶、畫的其他屬性在本質上區別開來,進行專門定位研究,得到共同的美的本質。西方的學科形態的區分型美學由之產生。形而上的美的理念與形而下的各類具體事物之美的關系,形成西方美學的基本結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面對具體事物時,很難把事物的美的屬性與其他屬性區別開來看待,於是西方文明一方面產生教人如何在心理上把美與其他屬性區別開來的審美心理學(距離、直覺、移情等),另一方面又區別了與生活之真不同的藝術之“幻”。藝術不是現實,沒有各種現實關聯,而乃為美而產生。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美學即是藝術哲學。中國思維和印度思維則與之不同,事物相互關聯,事物的各類屬性也相互關聯,在本質上不能區分開來,所謂“會心山水真如畫,妙手丹青畫似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最主要的是,關聯型思維認為事物是與世界的本質緊密關聯,不能把美與世界本質區分開來講。中國文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道是氣,因此講到美的根本,是“文以載道”“書以體道”,“文以氣為主”,畫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印度文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梵是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具有梵意和空性。正因中國和印度重在事物的關聯,從而並未形成學科型的區分型美學,而形成物物皆有美、事物之美皆通向宇宙本體(道、氣、梵、空)、宇宙本體又內滲在事物之美中的美學體系,呈現“一花一世界”“芥子納須彌”的美學特色。西方的區分型美學有一個“美的理念”,並由此展開美學體系﹔中國和印度的關聯型美學沒有獨立的“美的理念”,萬物之美皆與道同化、與梵合一,是生活與藝術互通,真、善、美融一的美學體系。

正是中西印三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三大文明不同的美學體系,並在各自的文明之道中有著豐富而體系的演進。

三大文明的美學,各有特色亦各有長短,西方文明和西方美學,因其有與世界規律相合的一面,使之能啟動世界現代化進程,然亦有與世界規律不相合的一面,從而在引領現代化進程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環境破壞與物種滅絕)。基於此,西方文明和西方美學,一方面在自身內在邏輯的推動下,另一方面在與各非西方文明和美學的互動中,在肯定自身成就的同時,反省著自身的不足,於20世紀后期開始,開啟了新的美學轉向或曰美學提升:所謂轉向,即在區分型美學基礎上向關聯型美學轉向﹔所謂提升,即從以西方為主的現代性美學向信息高速時代的全球多元文明互動美學提升。

作為世界主流美學的西方美學新轉向,已經引起並繼續激發著中國美學新轉向。西方的環境美學、身體美學、生活美學等已經在中國激蕩出巨大的波濤,騰躍起不少的浪峰。不從現象上的熱鬧而從學理的本質上講,西方美學的轉向是對中國美學的巨大挑戰。西方美學有區分型美學的深厚傳統,走向關聯型美學則是一種新的提升。而中國美學呢?在學習西方區分型美學的過程中,在如何與中國古代的關聯型美學的調適上,遇到過不少的困難,才取得了在外在形式上擁有區分型美學的主要特征。當中國美學只是在西方美學影響而非自身內在邏輯的推動下,進一步擁抱西方的關聯型美學之時,因其本具傳統美學的內質自是容易會通,但在會通之時,也容易反過來堵塞了理解西方區分型美學底蘊之路。正如西方美學有其不自知的弱項,中國美學也有其不自知的盲點。西方美學的新轉向從外在形式上看,是在走向關聯型,但其所轉向的關聯型,並非中國古代和印度古代的關聯型,而是在全球多元文明互動中形成的新型走向。因此,中國美學在與西方的新型美學,環境美學、身體美學、生活美學互動而起之時,一定要意識到其當代的具體意義和世界意義,並將之與中國具有千年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的百年演進的美學結合在一起,方能體悟出。這一世界美學的新轉向給中國美學的新演進帶來的問題甚多,挑戰巨大。在世界的美學新浪的激蕩下,中國學人對自己的深厚傳統美學,會有更深的體會,對曲折演進的現代美學,會有更多的反思,對已經置身其中的全球不同文明的美學互鑒,會有更深的當下性體會。

經過百年歷程的中國現代美學,尚在中途。我們唯有對未來的輝煌有足夠信心和決心,去“射虎未成重練箭,斬龍不斷再磨刀”,以抓住世界美學在新時代的轉向帶來的重大機遇。相信在自強不息的努力中,在不同文明和不同美學的互鑒中,在新時代的召喚中,一代代的美學學人能實現中國美學發展的騰飛。

(作者:張法,系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