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共論高質量發展之道

——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8聚焦經濟發展新時代

張勝2018年02月01日08:5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共論高質量發展之道

1月27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8”在京舉行。來自中央部委、國家高端智庫、地方智庫的代表匯聚一堂,著眼“十九大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就“中國經濟形勢展望與政策前瞻”“推動形成全面改革開放新格局,保持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等話題深入探討,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

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副書記李偉強調,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著力處理好供給和需求、投入與產出、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國內和國外等五對關系。

——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要順應、培育和釋放新的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平衡。

——在投入和產出的關系上,要更多依靠生產率提升和體制機制創新,更高效、更集約地發揮現有要素的潛力,更好地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

——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要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充分地試錯,找到技術進步的路徑和方向﹔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在公平和效率的關系上,當前,“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同樣重要,更好地分配有利於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全社會的購買力和穩定性,進一步促進經濟效率的提升。

——在國內和國外的關系上,需要抓住新一輪國際分工調整的新機遇,培育競爭新優勢,爭取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更高地位,並通過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變革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我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更有利的發展環境。

“從2017年看,我國經濟結束六年連續下滑,呈現宏觀趨穩、微觀向好的積極局面,結構發生積極轉變,增長動力穩步轉換,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特征更趨明顯,我國經濟已初步具備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李偉指出,這種積極局面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速由降到穩的態勢更加鞏固,增長從投資驅動為主轉向消費驅動為主,風險從不斷聚集轉向逐步釋放,就業由數量壓力轉向質量壓力,世界經濟從復蘇乏力轉向普遍復蘇。

進入新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宏闊的眼光察勢馭勢,引領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應當通過降風險、擠泡沫、增動能、穩效益,提高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中,降風險是指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降低部分企業過高杠杆率﹔擠泡沫是指擠掉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泡沫﹔增動能是指增強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動能﹔穩效益是推進各個行業形成正常盈利能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坐標系和政績觀,探索重塑有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方競爭機制。”劉世錦建議,這種競爭機制應主要著眼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營商發展環境的競爭﹔培育創新環境,聚集創新資源,成為區域創新中心和創新性城市的競爭﹔既吸引中高級生產要素,又形成合理分工的競爭﹔“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發展模式競爭﹔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性、包容性、穩定性內在一致的社會治理方式競爭。同時,在大方向明確的前提下,應當允許地方政府有“自選動作”空間,允許有個性、有差別,允許試錯糾錯,在競爭中發現和推廣好的做法與政策。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是進一步激發人的活力,充分調動和釋放廣大領導干部、廣大企業家和廣大科技人員以及社會上千千萬萬創業者創新者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同時,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筑牢基礎。

改革決心不減 開放腳步不停

“我國正處在比較優勢發生轉換的關鍵階段,應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隆國強分析認為,要重視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意義。

縱觀歷史,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從高成本國家向低成本國家梯度轉移。對此,隆國強強調,“用好這個機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避免大規模外移,使我國繼續保持‘傳統產品’出口大國地位。”

“同時,爭取實現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換道超車’。”隆國強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實行的是高保護、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國際競爭力提升不快。但隨著比較優勢的轉換,加速增強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改變過去的進口替代戰略,適時引入國際競爭壓力。

“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始終要靠自身干出來。”隆國強強調,必須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以政府為例,要著力營造“兩個環境”——在國內,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在國際上,要特別防范出現外部沖擊與內部風險疊加震蕩的局面。

“新時代為我國的貿易投資和多邊區域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商務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王受文表示,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開啟進一步走向世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新征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未來,要繼續穩定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地位,推進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要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是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我國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多邊和區域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讓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這兩個推進經濟全球化的“ 輪子”轉起來。王受文強調。

“在過去40年,我們更多探索的是工業制造業的對外開放。制造業通過全面對外開放、全面參與全球競爭融入世界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兼辦公廳主任余斌表示,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要著力探索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提高我國服務業領域的效率和競爭能力。

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強認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要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經濟新體制。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要統籌謀劃對外開放布局,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行業發展方面,要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開放方式方面,要發揮自貿試驗區作用,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推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由重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轉為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投資實行環境、質量、標准等准入限制,引進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要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創新對外投資方式,推進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2018年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多穩”局面,更多亮點值得期待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經濟增長新動能正在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2018年各項工作中應該更好地落實十九大精神,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根本要求,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准確地分析研判國內外形勢,不斷創新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更多採取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准調控,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在宏觀政策的選擇上,尹中卿建議:財政政策維持積極的取向不變,要從全面積極轉向局部偏緊。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鬆緊適度,重在控制宏觀杠杆率,優化信貸結構,提高資金周轉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進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產業政策要聚焦彌補市場失靈、營造公平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社會政策要積極回應群眾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推動精准脫貧,解決好民生問題。對外開放政策要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原國務院參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張綱表示,當前,圍繞質量變革我國正在展開關涉理念、目標、細節的全方位變革,其中包括以優化質量制度為基礎的治理體系變革。“實行質量分級制度,滿足我國居民對質量的多層級需求,既要滿足最低安全的要求,也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變單一的政府供給為以市場供給為主的標准體系。”張綱強調。

展望2018年,李偉表示,我國經濟有條件繼續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平台上平穩運行,投資增速緩中趨穩,消費貢獻有望繼續提升,出口增長總體平穩。綜合判斷,2018年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有望實現十九大之后經濟發展的良好開局。與此同時,也要注意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沖擊,有序排除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為高質量發展積累更多有利條件。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