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新型智庫建設發展要“把握正確導向”、“堅持改革創新,規范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智庫界的共識。建設一個體現政治導向、科學精神、專業特色、學理優長和社會需要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規范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議程。
在國家實施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戰略后,新型智庫建設蓬勃發展,各類智庫如雨后春筍,帶來了我國智庫發展空前繁榮的新時代。同時,由於缺乏科學系統的新型智庫建設的統一標准要求,新型智庫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發展誤區,雖然並非普遍,但應注意。例如,依照固有標准開展新型智庫建設的評價工作;原有學術機構翻牌成為智庫研究專業機構;以學術研究方式開展智庫研究工作;把新型智庫建設工作重點放在智庫聯盟建設上;各種傳統的學術會議冠以智庫論壇;智庫建設單純追求領導批示;有些學術機構在國家沒有建立統一評價標准體系的情況下,急於開展智庫排名,導致智庫建設工作浮躁化。
諸如此類的問題表明,由於不規范導致非科學化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影響了新型智庫建設的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是要根據十九大精神,結合中國新型智庫建設自身發展特點和新時代新型智庫建設面臨的諸多實踐新問題等各方面的要求,參考國際智庫界慣例,盡快出台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發展的評價標准體系,完善以質量創新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辦法,構建以需求側、用戶端評價和社會評價為主、同行評價為輔相結合的新型智庫建設指標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大體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評價體系的原則性標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文件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幾條關於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原則性標准。這些標准都要作為新型智庫建設的政治方向性和綱領性的評價依據,所以,新型智庫建設評價體系的原則性標准內容至少應涵蓋以下方面: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相對穩定、運作規范的實體性研究機構;特色鮮明、長期關注的決策咨詢研究領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響的專業代表性人物和專職研究人員;有保障、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台和成果轉化渠道;功能完備的信息採集分析系統;健全的治理結構及組織章程;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良好條件等,以上這些新型智庫標准,規定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依法規范運作;要求新型智庫要專業化發展,特色鮮明;要具備專業領軍人才和專業團隊隊伍;要有可靠的資金來源保障;要有智庫成果轉化渠道和搭建智庫交流平台;要建立智庫自己的專業化數據庫;智庫內部管理要有規可依健全發展;同時,新型智庫應是外向發展的國際化智庫。因此,這八個標准是我國建設新型智庫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標准,同時也可以作為衡量新型智庫建設的綱領性和原則性標准。
評價體系的中國特色標准
《意見》提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且要“定位明晰、特色鮮明”。中國新型智庫“中國特色”的核心就是新型智庫要“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推動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中國聲音”、“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撐”。新型智庫能否充分體現出這幾個方面的要求,是任何一個專業化的新型智庫能否辦出中國特色的核心標准所在。
新時代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究對象首先發生了新變化,由以往“研究回答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轉向“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擴大了新型智庫研究對象范圍,更加強調了新型智庫對一些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其次是智庫職能作用發生了新變化,2004年國家提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文件中指出,思想庫、智囊團發揮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職能則轉變為“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並且“迫切需要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特”和“新”這兩個鮮明特點必須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評價標准體系中得到體現,這也是培育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發展的民族特點的導向性評價標准要求。
評價體系的國際化慣例標准
《意見》提出了“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目的是“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智庫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這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是國際化的智庫,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格局,必須廣泛吸收國際先進著名智庫的發展經驗和管理辦法以及運作模式,為此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國外智庫的先進經驗”。因此,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標准體系構建探索中,應當借鑒國際智庫的一些先進合理的評價標准原則,把其納入我們的評價標准體系中,但是絕對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智庫的評價標准,核心還是借鑒國際智庫的一些評價標准,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評價標准體系。
新時代建設國際化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還應遵循國際社會法則和規則運作,同時,中國新型智庫建設還要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遵循國際智庫的科學性建設經驗,遵循規律性和工作程序的科學規范性,確保新型智庫研究成果產出方式和方法都符合國際規范化;遵循國際智庫的求實性,特別是打造新型智庫研究工作的“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的精神追求。圍繞上述內容形成的新型智庫評價衡量標准,都應該是考量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國際化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內容。
評價體系的學理性標准
新時代新型智庫發展必需遵循專業化原則、走專業化的道路。此前《意見》中也提出實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規劃,重點建設一些“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專業化是新型智庫自身的專業特長所在,也是新型智庫自身的本質特點所在;是新型智庫的功能作用的獨特體現,也是新型智庫之間互相不可替代的獨到之處,更是區別新型智庫是否趨同化和同質化發展的主要標准之一。智庫專業特長就是新型智庫擅長解決某一領域的問題,並且根據需要制定解決問題的戰略性謀劃能力,特別是針對專業化的問題依靠專業化手段和工具提出專業化的可操作性解決辦法。
因此,衡量智庫專業性就要檢測智庫在某一專業領域的積累程度、發展歷程以及相應的理論水平(理論創新程度),還包括專業化的新型智庫研究隊伍所包括的各類專業人才的科學配比程度,研究團隊合作攻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基礎科學性方面的內容都是影響智庫專業化發展的要素,新型智庫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是依靠這些專業理論和專業方法作為學理性的支撐,提出解決問題的學理性依據。智庫的專業性也表明智庫研究成果解決問題的學術理論依據,表明其是在什麼樣的專業科學理論指導下解決智庫問題,是專業理論實際運用解決社會問題的結果,體現了解決問題的科學根據。新時代新型智庫專業化建設過程中,體現專業化特點的科學性和學理性標准應該是新型智庫建設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評價體系的需求側標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為此,在建構新型智庫評價標准體系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基本原則,以新型智庫是否為改革發展大局服務為核心內容,其評價標准取決於對智庫的社會評價(用戶端、需求側的評價),即智庫的研究報告是否被需要方滿意地採用。
目前在新型智庫建設評價體系中,作為智庫產品之一的研究報告能夠獲得不同級別的領導的肯定性批示無疑是評價其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但是,智庫產品獲得領導批示固然重要,落實領導批示要求,把智庫產品的建議內容納入決策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機制作用中,帶來國計民生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具備更大實效的智庫價值體現。因此, 新時代新型智庫建設,不能盲目追求領導的批示,而應該追求批示后的智庫產品帶來的實際效果。比如,在解決我國農村支農資金短缺問題方面,常規做法是基層金融機構向國家政策銀行申請支農再貸款,然后把再貸款放貸給農戶,弊端是利率高、時限短、還款急、預期不准等等,如果機制性地增加基層農信部門的自有資金則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支農資金短缺問題。
為此有智庫建議各級政府涉農部門指令性地把財政資金全部存入農信社,增加農信社的自有資金,這樣就極大地緩解了農村支農資金不足和支農資金來源長期沒有機制性保障的問題。這個建議得到了有關領導的批示,也得到了農信部門的極大贊同。領導批示后,經歷了多層落實環節,最后,歷時一年多時間,智庫方案被完全落實到位,區域性年度支農資金就增加了幾百億元,不僅緩解了支農資金短缺,也大大降低了農民貸款的成本,是一個於國家和農民都有利的智庫方案。因此,領導批示肯定智庫的方案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把領導批示落實到實處才能見到智庫成果的社會成效。所以,智庫成果被納入決策,吸收入政策,推動政府運作,帶來國計民生利益,這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職能作用發揮的核心評價標准。
(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