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部分階段性成果概要

2018年01月30日16:1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陸續推出一批導向明確、分量厚重、影響廣泛的研究成果,在基礎理論研究、冷門“絕學”傳承、文獻資料整理、重大現實問題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凸顯引領示范效應。現擇要介紹部分2017年度公開出版的、具有重要學術創新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的階段性成果。

《古漢字字形表(五種)》系安徽大學黃德寬承擔的重大項目“漢字發展通史”(批准號:11&ZD126)的階段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7年12月出版。該書包括《殷商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戰國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等五部字表,其中《殷商文字字形表》收錄甲骨文、銅器銘文、陶器銘文等,按照傳統的“五期”法予以分類。《西周文字字形表》主要收錄銅器銘文,按照早期、中期、晚期予以分類。《春秋文字字形表》按照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宋國、吳國、越國等國別予以分類。《戰國文字字形表》包括簡帛文字、銅器銘文、兵器、璽印、貨幣、石刻文字等,按照齊系、晉系、楚系、秦系、燕系等系別予以分類。《秦文字字形表》包括戰國秦以及秦王朝的文字,按照簡帛、銅器、兵器、璽印、貨幣、石刻等文字載體性質予以分類。《古漢字字形表》所收字形自商周至秦代。各部著作獨立成書,是對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每個斷代時期文字資料的靜態描寫,也可以綜合起來使用,有利於讀者對古文字形體作動態考察,了解不同時期漢字發展的全過程。這在該領域的同類著作中尚屬首次,必將為揭示漢字發展演進的歷史規律、建構漢字理論的科學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第1-5輯)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韓震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整理、傳播與數據庫建設”(批准號:15ZDB003)的階段性成果,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相繼出版。“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指的是由中華民族主體所創造或構建,凝聚、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分布於哲學、文學藝術、歷史、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的學科界限,這些思想文化術語幾乎在各領域都共通共用,因此,它們的內涵博大深厚。2017年出版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4》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5》共計收錄術語200條。第四輯收錄了1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包括人們熟悉的“愛人以德”、“安居樂業”、“博愛”、“崇本舉末”、“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下為公”、“政貴有恆”等。第五輯收錄了1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包括人們熟悉的“安貧樂道”、“講信修睦”、“厚積薄發”、“樂天知命”、“三省吾身”、“推己及人”、“休養生息”、“飲水思源”、“愚公移山”等。本系列叢書對這些術語的核心含義進行了闡釋,輔以引例,並翻譯成精准的英文,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中華思想文化術語4》於2017年5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評選的“2017全國高校出版社主題出版選題”。 截至2017年12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已與十多個國家的出版機構達成了術語系列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或意向,其中5個語種已經正式出版。此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還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簽署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合作協議。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的直接發聲。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15卷)系首都師范大學郝春文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0&ZD080)的階段性成果,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7年8月出版。該書將一千多年前的手寫文字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並對原件的錯誤加以校理,盡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獻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問題,每件文獻釋文后附有校記和百年來學術界有關該文獻的研究文獻索引,一般包括標題、釋文、說明、校記和參考文獻等幾個部分,共整理收錄了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斯三〇〇五至斯三三三〇間的敦煌社會歷史文獻120多件,約40萬字。這項成果不僅為敦煌學研究者提供了經過整理的研究資料,也為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和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的研究者利用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掃除了文字上的障礙,是推動敦煌學進一步深入發展、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工程。

《天一閣藏歷代地方志匯刊》系寧波大學龔纓晏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天一閣所藏文獻分類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3&ZD089)的階段性成果,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於2017年12月出版。這套匯刊共850冊,囊括了天一閣收藏的515種地方志,其中五分之三是首次公布。收錄在這套匯刊中的地方志,起自宋元,終於民國,時間跨度達500余年。其中宋元地方志15種,明代地方志291種,清代地方志192種,民國地方志17種。在空間上,涉及到現今全國20多個省區和直轄市,涵蓋了中國的絕大部分區域。在類型上,不僅收錄了通志、府志、縣志、鄉鎮志、關志等,而且還收錄了編纂方志時形成的採訪冊等﹔雖然多數是刻本,但也有一些稿本、抄本。在文獻價值上,不乏精湛的善本和稀見的珍本﹔有些方志雖然已經破損殘缺,但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體現了獨有的價值。中國古代地方志所記載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自然地理、風土人情、經濟營生、社會治理、文化活動、歷史變遷等眾多方面。因此,這套匯刊不僅集中地展示了中國悠久的地方志文化,以及不同時期地方志的編纂特點,而且有力地表明,中華文明既是完整統一的,又是豐富多彩的。這套匯刊的出版,為研究中國各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研究中國古代出版文化、書籍文化、藏書文化提供了原始文獻﹔為推動相關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中國現代地方志的編纂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奉使遼金行程錄》系吉林大學趙永春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形成研究”(批准號:15ZDB027)的階段性成果,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搜集五代兩宋出使遼金“語錄”、出使詩以及晉出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至遼金的記錄共47篇,並對不同版本進行了補輯、點校和簡要注釋,這些出使記錄,多有反映兩宋和遼金有關“華夷”觀念、“中國”觀念和“中國”認同等方面的記述。為人們學習和研究遼金史、遼宋金關系史、東北史,尤其是兩宋和遼金的“中國”認同等問題提供文獻支持。

《全粵詩》系中山大學楊權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嶺南詩歌文獻整理與詩派研究”(批准號:15ZDB076)的階段性成果,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分26冊精裝出版,至2017年5月已出版22冊,另有4冊將於2018年全部出版。該部詩歌總集規模宏大,共有804卷,收錄詩家2500余人、詩作6萬多首,版面篇幅在5000萬字左右。“全”與“粵”,構成《全粵詩》的兩大特色。所謂“全”,就是不分時代、作者、題材、體裁、水平、篇幅,隻要符合《凡例》要求的作品,便一律收錄﹔所謂“粵”,即其作者全為舊稱“東粵”的人士。《全粵詩》是嶺南地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詩歌總集,也是大陸唯一一部大型區域詩歌總集,位列“七全一海”(《全元文》、《全宋文》、《全宋詩》、《全明戲曲》、《全明文》、《全明詩》、《全粵詩》與《清文海》)之一,其目標是要把迄今存世的可知粵人詩作——包括集內詩作和集外詩作——全部採編入集。《全粵詩》的編纂與出版,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凸現嶺南地區的文化品位,具有重大的意義。

《交錯的文化史——早期傳教士漢學研究史稿》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梵蒂岡藏明清天主教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4ZDB116)的階段性成果,由學苑出版社於2017年7月出版。該書囊括了早期傳教士漢學的諸多方面,如“西人東來與滿刺加滅亡”、“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葡漢詞典》中的散頁文獻研究”、“來華傳教士早期的漢語學習文獻”、“來華耶穌會士成熟期漢語學習文獻”、“中國近代漢語詞匯的變遷:漢語神學詞匯的產生”、“刊書傳教的展開”、“中國知識西傳”、“專業漢學的興起”等。來華耶穌會士們在中國的活動同時也是傳教士漢學的展開的歷史。他們用中文所書寫的“西學漢籍”,既是中國近代宗教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同時也是西方漢學史的基礎性文獻﹔反之亦然,來華傳教士們用西文所寫作的著作、信件、報告等,所翻譯的中國典籍等,既是西方漢學的基礎性文獻,也是中國明清史、中國基督宗教的重要歷史文獻。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何為“交錯的文化史”。本書既能推進中國天主教史的研究,也能揭示出傳教士漢學的發展與西方專業漢學興起之間微妙多重的復雜歷史聯系。

《近代戲曲與文學論衡》系華南師范大學左鵬軍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近代戲曲文獻考索類編”(批准號:14ZDB079)的階段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為兩部分:一是近代文學總體變革趨勢、重要創作現象、學術史經驗的反思與重估,在學術觀念、研究方法與思想視野意義上認識和推進近代文學研究的發展。二是近代戲曲重要創作現象、變革趨勢及其戲曲史意義的專題論析,在文獻史實、形式變革、文化轉換意義上深化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書中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發表后受到關注並得到高度評價,在近代戲曲與文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反映了近代戲曲與文學研究的近期進展,對相關研究領域也具有參考價值。

《清代財政史四種》系清華大學倪玉平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清代商稅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1644-1911)”(批准號:16ZDA129)的階段性成果,由科學出版社於2017年相繼出版。《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清朝咸同年間的財政與社會》研究了咸同時期財政體制和結構的轉變。清廷經歷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傳統的依靠農業稅、捐輸、加派等財政來源已不能滿足需求,海關、厘金等新興工商稅成為主要財政來源。作者將其概括為從“國家財政”向“財政國家”的轉變。《清朝嘉道關稅研究》(第二版)首次為學界提供了嘉慶道光時期的關稅征收序列。作者根據從檔案中搜集的常關稅額數據,對邊疆邊貿各關、運河長江沿線各關、沿海各關的稅額波動逐個分析。本書認為,嘉道時期的關稅征收總體平衡,仍保持在每年500萬兩左右的水平,相較於乾隆時期沒有明顯下降。《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第二版)剖析漕糧海運制度的產生、運作規制、運輸工具等與當時政治、經濟、中外關系各層面的關系,以及清代漕糧海運興衰和廢而不止的因由,論述晚清政府在市場經濟生活中職能的轉變和決策作用。《清代關稅:1644-1911年》系對清代關稅全面的梳理與研究。太平天國運動之前,關稅征收量的變化較為平穩。此后,因西方勢力介入,洋關迅速崛起,並帶動關稅整體飛速增長。清代關稅結構與總量的變化,成為中國傳統財政體制由農業型財政向工商業型財政轉變的關鍵因素。該系列著作內容豐富,是清代財政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書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從檔案中搜集的大量第一手史料,此外還對清代財政結構的轉型、歷史GDP測算等重要問題進行探索,可供學界參考。

《民國新聞史料續編》(全32冊)系中國人民大學王潤澤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百年中國新聞史史料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5ZDB140)的階段性成果,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於2017年4月出版。該書收錄120種國家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新聞類出版物,分為統計資料、機構概況、年刊和紀念刊、新聞專著、政策與管理、戰時新聞、新聞期刊等內容,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收集了來自民國政府宣傳部門、其他行政部門和行業自身的36種統計資料。這些罕見史料有助於研究者分析民國時期新聞行業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脈絡,為本學科學術進步提供更多史料,更好保護和傳承中國新聞學學脈,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術體系做出努力。

《城市公共文化研究》系深圳大學吳予敏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農民工文化需求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批准號:12&ZD023)的階段性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17年12月出版。該書著眼於城市化進程,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建設、文化治理、融合媒體發展、移民融入等問題結合,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尺度衡量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水平,突出“盡快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這一主線的探討,從理論反思、基礎建設、行動主體等層面進行了專題研究。全書主要立足於廣東省和深圳市的發展經驗,通過大量第一手的案例研究、現場考察、深度訪談、數據統計分析,總結了鮮活而成功的實踐成果,對如何優化政策導向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對於我們進一步建設好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頗有參考價值。

《中國環境污染效應與治理機制研究》系武漢大學盧洪友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建構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公共財政體制研究”(批准號:15ZDB158)的階段性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將“環境污染(質量)”作為核心范疇,從效率與公平兩個視角(或者兩個價值標准)評估環境污染(質量)變化的經濟社會效應,揭示其內在機理及傳導機制﹔從干預視角(或者環境正負外部性矯正),探討環境質量的政府治理機制、市場治理機制與社會治理機制,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全書首次系統評估了中國環境污染(質量)的經濟效應、國民健康效應和社會效應,從政府、市場、社會“三維”視角研究設計治理機制,揭示了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環境質量與國民健康、環境質量與不平等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傳導機制,具有較高的創新價值。

《當代中國陸地邊疆治理》系雲南大學方盛舉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我國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理論及其指數化研究”(批准號:16ZDA058)的階段性成果,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該書將陸地邊疆治理定義為“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為實現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依法對邊疆區域內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活動及其過程”。陸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疆治理的過程就是逐步消除陸地邊疆與國家核心區之間的顯著差距,最終達到“同”的均質化狀態,包括:奮斗目標同向,科學發展同步,社會和諧同創,民族團結同心,民族文化同彩,美麗家園同建,邊疆安全同擔。陸疆治理是高度理性化的國家行動,須設計正確而明確的目標價值體系作為治理的方向,主要包括:富裕邊疆、法治邊疆、文明邊疆、和諧邊疆、平安邊疆、美麗邊疆和開放邊疆。該書梳理的中國特色陸疆治理模式包括:規制型治理模式、情感型治理模式、文化型治理模式、協作型治理模式、區域主義治理模式等,有利於助推陸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心靈與認知文庫》系華中師范大學高新民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批准號:12&ZD120)的階段性成果,由商務印書館和人民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該文庫按名家名作的遴選標准,從西方心靈哲學的眾多成果中選出12部著作(已出版8部)進行翻譯,分別是《物理世界中的心靈》(金在權)、《心靈哲學》(金在權)、《神秘的火焰》(C.麥金)、《意識問題》(D.C.丹尼特)、《個人與原因》(T.奧康納)、《物理實現》(S.舒梅克)、《知識與信息流》(F.I.德雷斯基)、《明澈的空氣、燦爛的火花》(G.M.埃德爾曼)、《此在》(A.卡拉克)、《語言、思維以及其他生物學范疇》(R.G.米利肯),為更好推動中國心靈哲學研究,及時、全面地反映當前心靈哲學研究的一流成果做出了貢獻。

《胡塞爾文集中譯》《現象學文典譯叢》系中山大學倪梁康教授承擔的重大項目“《胡塞爾文集》中譯”(批准號:12&ZD124)的階段性成果,由商務印書館於2017年相繼出版。該系列文集包括《被動綜合分析:1918-1926年講座稿和研究稿》《 現象學的心理學:1925年夏季學期講稿》《邏輯研究》《內時間意識現象學》《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現象學的觀念》《第一哲學》等。《被動綜合分析》是對胡塞爾著名的“發生學的邏輯”講座的選編,其核心課題是探討感知、再回憶和期待等直觀的意識方式。《現象學的心理學:1925年夏季學期講稿》對胡塞爾的思想發展歷程做了回顧。《邏輯研究》共分兩卷,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第二卷“現象學和認識論研究”,開辟了哲學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可以看作是《邏輯研究》的續編。兩者一同構成了胡塞爾的哲學意識種的存在意識與時間意識。《現象學的觀念》是胡塞爾1907年在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標志著胡塞爾一生思想發展的第二個重要轉折點。《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是胡塞爾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帶有總結性的著作。《第一哲學》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卷組成,一方面通過理念史的批判將自己的超越論現象學的哲學與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種種超越論哲學嘗試加以對比,以突出自己的超越論現象學的哲學特征與本質。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