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學者表示,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隻有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引向深入,才能真正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斷譜寫新時代文化建設新篇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不僅源自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引,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段吉方表示,文化自信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當代的匯聚與精神引領。
在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領下,我國近年來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杰介紹,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民間藝人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民族工藝得以不斷傳承;隨著中國傳統節日氛圍的增強,傳統節日儀式感被喚醒,傳統節日文化受到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重視,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為准確地把握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不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弘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王長鬆認為,繼續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從以下幾方面重點著手。首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考慮區域間的平衡,東部地區在文化政策、文化產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展較好,要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帶動西部地區文化發展。其次,深入發掘各區域特色文化,提高各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產品、作品的創新能力和活力,包括相關旅游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影視劇節目等。推出高質量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市場主體。再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海外傳播,加強國際溝通與合作,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傳承革命文化 發揚革命精神
回想革命崢嶸歲月,革命前輩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進行民族民主斗爭,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傳統與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堅定理想與信念,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不斷前行,將革命文化世代傳承,讓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民族性、先進性、大眾性、包容性等特征,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胡智鋒稱,第一,中國革命是基於全民族意識的覺醒,具有民族性。革命精神與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先進力量,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而奮斗,體現出中華民族敢於斗爭、善於斗爭、不畏艱險、勇於進取的民族精神。第二,革命文化代表了時代的、前沿的先進理念,具有突出的先進性。革命文化包含一種特別的人文關懷,面向未來、面向人的解放,是符合時代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第三,革命文化具有鮮明的大眾性,面向百姓、面向普通干部群眾、面向普通戰士,是民主的、平等的。從革命詩歌、革命小說,到快板書、秧歌劇,都具有朴實易懂、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特點。第四,革命文化是古今中外融於一身、兼容並包的文化。革命文化具有非常清晰的政治價值觀,能夠吸收先進文化的營養成分,無論是在文藝創作還是在理論構建中,都具有兼容並蓄的特點。因此,革命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和進行國家建設的寶貴經驗。在王長鬆看來,一切從實際出發、艱苦奮斗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方式、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堅持黨的領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這些革命文化精髓都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中繼承和弘揚。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自信在很大層面上要對復雜的當代文化現實提出建設性方案。段吉方表示,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文化自信既是一種精神和信仰的自信,同時更要在文化實踐中真正體現出自信。就中國當代文藝批評而言,應當深入認識文藝生產作為“非物質性勞動”、“智性勞動”在時代審美精神建構方面的重要意義,辯証思考文化和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既是文化自信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具體的實踐和行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胡智鋒表示,對哲學社會科學界來說,引領和錘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新”上,即與時俱進提出新的理論框架和體系,大膽提出新觀點以及敢於使用新方法。
胡智鋒認為,扎實的理論學術研究隻有和現實相結合,才能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推進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框架應該是扎根中國大地,借鑒古今中外人類文明,在實踐中鍛造磨礪,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概念、范疇、表達。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勇於提出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深刻性的新觀點。此外,還要注意不斷更新研究方法,通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努力找到與研究對象相匹配、適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的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