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大數據為誠信體系建設提供新契機

李可 張子諫2018年01月29日08:0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大數據為誠信體系建設提供新契機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核心在於構建新的誠信秩序,而構建新的誠信秩序應著力於頂層制度設計。當今社會,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中國步入大數據時代,這為誠信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誠信體系建設要從大數據理念出發,重塑誠信秩序和社會良心,以運行良好的誠信體系推進社會機體健康發展。對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加強誠信立法,夯實誠信體系法治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4年國務院出台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社會信用體系要“以法律、法規、標准和契約為依據”。可見,誠信體系建設的基本規則是以法治布局謀篇。誠信體系的法治建設,關鍵在於制定誠信部門法。“法規先行”是誠信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是規范誠信行為的法律保障。鑒於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盡快制定單獨的誠信部門法已成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和必然要求。制定誠信部門法需要考量以下方面:為政務誠信立法,主要是制定規范政府部門和公務員誠信行為的法律法規﹔為失信界定和處罰立法,明確失信行為的界定及相應處罰﹔為征信和信用服務立法,明確規定征信的范圍、方式、程序和法律保障等內容,規范誠信數據的採集、開發、使用和共享,制定信用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行業范圍和信息公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通過法律規范,建立價值規范,進而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促進誠信觀念與誠信文化發展,最終實現行為人由“被動誠信”到“主動誠信”。另外,在進行誠信立法的同時,還要注重執法,特別要關注執法的可行性和執法效果等方面。總之,隻有為誠信立法,才能為誠信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奠定誠信建設法治之基。

打造誠信數據平台,實現誠信數據共享、互通。誠信數據的共享和互通對誠信體系構建至關重要。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打通信息壁壘,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用大數據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全國統一的誠信數據平台勢在必行。為此,要堅持中央統籌、地方落實的分工原則,在中央層面設立誠信數據平台管理機構,針對不同社會信用主體制定統一規范的信用信息採集和分類管理標准﹔在地方層面由相應部門負責數據庫管理和運營工作。要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技術標准,應主要包括誠信數據採集、編碼、交換和管理的技術標准和信用產品、信用服務、信用管理的技術標准。由於誠信數據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要通過法律法規或具體制度保障誠信數據平台信息安全,明確哪些機構或個人可以查詢信用信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防止黑客、各國情報組織攻擊數據平台和竊取信用數據。信息共享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各職能部門的行政成本,而且能夠降低社會個體間的交易成本,增進整體社會福利。

發展信用服務機構,培育信用服務市場。良好的社會信用運行體系有賴於信用服務機構和信用服務市場的培育和完善。《綱要》指出我國存在信用服務市場不發達,服務體系不成熟,服務行為不規范,服務機構公信力不足等問題。為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發展信用服務機構。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勢必形成多樣化的信用服務需求,信用服務機構要圍繞信用市場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和服務方式,逐漸構建精細化和專業化的信用服務。著力提高信用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是提高信用服務質量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的人才隊伍保障,有利於筑牢誠信體系建設的人力資源支撐。要建設信用服務市場專業化隊伍,著力提高信用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大力發展信用服務職業教育,培養專業化的信用服務人才,實行信用服務職業資格認証制度、信用服務從業人員“持証上崗”制度,開展信用服務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信用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信用服務機構以及信用市場發展的關鍵在於自身的“信”。對此,需要借助對信用機構與市場及時、有效地監督與監管來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才教育為支點,是信用服務發展的兩翼,是誠信體系建設關鍵一環。

完善誠信監督體制,落實誠信獎懲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社會誠信監督而言,應鼓勵政府、行業協會、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形成監督合力。誠信監督要輔之以誠信獎懲機制,落實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形成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聯動、耦合的有效制度體系。政府作為行政活動的主體,在誠信監督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要加強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要加強商務誠信監督,對於誠實守信和違諾失信的企業,分別給予政策扶持方面的優惠、激勵和相應制裁、懲罰。要加強社會組織誠信監督,提高社會組織失信成本。行業協會的監督能補充市場監管的不足,對於社會誠信監督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制定本行業的行業標准,監督企業嚴格落實和遵循。要發揮制約作用,以“口碑”來強化對行業內企業的監督。社會誠信的監督,還要依靠專業信用評價機構。信用評價機構通過對誠信數據平台大數據進行分析,對信用主體做出信用評價,以便社會了解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做出相應研判。隨著市場、民主和法制的不斷發展,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意識越來越強,社會公眾監督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在誠信數據平台建設中,可借鑒商務信用評價體系中的“好評”“差評”等信用評價方式,開設公眾監督專欄,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參與到社會誠信監督當中。獎懲制度作為規范誠信的手段,能否起到作用,取決於力度大小與落實情況。這樣,獎懲不僅能夠規范個體,還能夠起到良好的社會教育效果。總之,誠信監督要以誠信獎懲制度為主要抓手,充分利用社會各方監督力量匯聚成監督合力。

構建誠信網絡社會,營造網絡誠信氛圍。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提升,網絡社會正在形成和發展。就實質而言,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體兩面”,網絡社會同樣也會遭遇現實社會的誠信挑戰,網絡社會的誠信挑戰實質上是現實社會誠信挑戰在網絡社會中的延伸。為推動網絡社會有序、守信、健康發展,應致力於構建誠信網絡社會。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網絡社會的迅猛發展,逐漸強化了對技術的依賴,網絡社會誠信問題,也需通過網絡技術創新來加強監管。針對網絡社會匿名造成的困擾,可採取“網絡身份識別”制度,以便於信息採集和分析、利於信息標准化和數據化、益於規避信用風險。不斷發展和創新網絡技術,防止網絡社會信息盜取,維護網絡安全和網絡誠信。要完善網絡空間治理,對網絡信息加強內容審查或者安裝過濾軟件,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網絡誠信建設需制定專門的網絡誠信行為規范,構建“懲防並舉、以防為主”的網絡約束機制。要利用網絡身份識別體系,建立公民網絡社會誠信檔案。要加強網絡誠信倫理教育,培養網民自律精神,利用網絡媒體和新媒介平台大力宣揚網絡社會誠信行為。網絡誠信作為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方面,在誠信觀念與文化之外,更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支持。構建有序、守信的網絡社會,對誠信建設大有裨益,其在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位置也不言而喻。

(作者:李可,系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子諫,系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