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自2011年起設立跨學科研究重大項目,旨在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各種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研究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復雜性、綜合性、集成性問題,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水平,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服務。7年來,共立項資助190項,順利通過驗收結項的有38項。這些項目以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復雜性、綜合性重大現實問題為重點,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具有明顯文理(工、農、醫)交叉的跨學科特征,推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學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已結項課題共推出著作類成果52部約260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700多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發文近80篇,發布各類研究報告50余篇,取得國家專利75項,建成專題數據庫9個,被SCI、SSCI、EI收錄論文220余篇,3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得到領導批示80余次,凸顯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
一、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推出一批前瞻性研究成果
南開大學李勇建領銜的“生產者責任延伸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浙江工業大學池仁勇領銜的“中國中小企業動態數據庫建設研究”課題組、南京農業大學應瑞瑤領銜的“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與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組、江西財經大學孔凡斌領銜的“我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例”課題組、重慶工商大學文傳浩領銜的“三峽庫區獨特地理單元‘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研究”課題組、四川大學徐玖平領銜的“重特大災害社會風險演化機理及應對決策研究”課題組、上海社科院王世偉領銜的“大數據與雲環境下國家信息安全管理范式及政策路徑研究”課題組撰寫的47項成果獲中央領導和省部級領導批示66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世慶領銜的“我國流域經濟與政區經濟協同發展研究”課題組撰寫的15項政策研究報告獲多位中央領導批示,4項成果得到有關部門採納﹔中國社會科學院史丹領銜的“中國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條件下電力網絡治理的思路,撰寫多篇研究報告獲國務院領導批示並採納。
二、聚焦重大現實問題,推出一批對策性研究成果
武漢大學李綱領銜的“智慧城市應急決策情報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將應急決策、情報體系、智慧城市三個方面有機結合,選取各類突發事件中40個典型案例進行數據搜集和研究,開發出《基於網民的口碑分析系統》《網絡信息採集與結構化抽取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語料庫系統》等3項應用軟件,對各級政府部門監測和控制公共突發事件發揮重要支持作用﹔華中師范大學何婷婷領銜的“互聯網環境下的語言生活方式與建設和諧的網絡語言生活研究”課題組通過計算機爬虫技術建立可持續更新的網絡語言生活監測數據庫,涵蓋新聞1700萬篇、博客1000萬篇、論壇3400萬篇、微博8700萬篇,基於該數據庫完成的多項研究成果被國家語委採納,並參與人民網和央視新聞等主辦的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活動,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南京工業大學王冀寧領銜的“我國食品安全指數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數研究:基於‘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視角”課題組,針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現狀,採集來自超過700家食品安全相關單位及2400多位消費者的樣本數據150多萬個,首創“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指數”和“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績效指數”,為食品安全政府監管部門提供理論參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羅東坤領銜的“基於中國石油安全視角的海外油氣資源接替戰略研究”課題組,建立中國石油安全評估體系和綜合評價方法,構建中國石油安全分級預警的方法和預警級別,對未來中國石油安全形勢進行分析,為評估國內石油安全形勢和海外石油投資決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法工具。
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出一批應用性研究成果
南京大學盛昭瀚領銜的“社會科學計算實驗基本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課題組,建立太湖流域自然—社會復合系統計算實驗平台,為政府治理太湖水環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對港珠澳大橋工程招標過程進行情景模擬,為招標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吉林大學張屹山領銜的“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計算及結構轉換路徑研究”課題組撰寫的關於如何讓地區經濟企穩回升的報告獲多位省部級領導重視,核心建議均被採納﹔中南大學肖序領銜的“基於工業的循環經濟價值流分析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指導中國鋁業、株洲冶煉等大型企業的循環化改造,以及寧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等生態工業園的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建設﹔河海大學王慧敏領銜的“保障經濟、生態和國家安全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課題組,以問題為導向,選擇多個不同特征水資源問題流域為研究背景,從“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角度出發,提出基於互聯網+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技術支持體系,為其他流域的科學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中山大學梁琦課題組,在空間經濟學框架下,考察我國城市層級體系的基本事實,探尋城市層級體系內勞動力流動的內在機理,並分析戶籍制度對勞動力流動進而對我國城市層級體系的影響﹔華南理工大學王世福領銜的“中國城市社會來臨與智慧城市設計及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有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與研究,課題組依托該項目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0余項,獲得相關行業及部門的關注。
四、跟蹤學科發展前沿,推出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
北京師范大學韓在柱領銜的“腦神經系統疾病及語言障礙的語言學研究”課題組,從不同角度利用多種方法開展語言障礙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開發出漢語障礙的評估系統和漢語腦功能定位的分析方法,建立多套大型數據庫,多篇研究成果發表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影響因子總和為91.69,為后續相關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北京師范大學劉超領銜的“中國人社會認知的特征:心理與腦科學的整合研究”課題組,從心理學與腦科學整合的角度集中探討中國人社會認知的特征,採用問卷量表、行為實驗、人腦連接網絡、群體交互等多種手段,系統研究在中國人社會認知的公平與道德認知過程的心理與腦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Brain and Language》上並被美國知名心理學教科書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