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時代前沿和全局高度,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總綱,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了總體部署與戰略安排,而貫穿其始終作為思想支撐的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戰略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精神大廈”的聳立需要精神支柱,那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則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最內在體現,其中,文化自信是其余“三個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構筑“精神大廈”的重中之重。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始,飽受欺凌、落后挨打的悲慘命運使得很多國人盲目而不自覺地形成了民族自卑心理,在文化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在中國人民寄希望於通過學習西方的物質技術、制度、文化來苦苦探尋挽救亡國滅種、實現強國富民的歷史進程中,與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和追捧相伴而來的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貶低與遺棄。嚴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導致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和中華文化價值的優越性一度遭受重創。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在久經磨難的困境中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而“四個自信”正是中國人民繼續勝利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由此來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則是新時代文化建設首要的、長期的、根本的任務。
如果說“四個自信”是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四根支柱的話,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一大廈的深厚基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面對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的文化發展形勢,我們應如何避免社會價值撕裂、構建共同的道德基礎?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結全體人民意願的共同價值追求。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必須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要立足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堅守根植於中華文化深厚沃土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鑄好民族之魂。而價值觀說到底是一種“德”,指向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新時代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就是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通過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切實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建設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在文化上的表現就是人們對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現實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之間的矛盾。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投入產出不平衡以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平衡等方面,因此它要求文化發展更平等更協調更公平﹔文化發展的不充分性並不是說文化生產難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而是指文化生產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不足同時並存,文化生產有數量欠質量等,因此它要求文化發展更快更好更有效率。解決新時代文化矛盾的關鍵,就是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方向,不斷改革創新,不斷自主創造,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這也成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思想的戰略重點。為此,首先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破除文化發展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其次是要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雙輪驅動”平衡發展,打造人人參與文化創造、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文化共享發展。第三是要全面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造更為繁榮多樣、更加高端精心的精神文化產品,使文藝生產既有“高原”又有“高峰”﹔還要發展好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在繼承性與民族性、原創性與時代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的相互統一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作者: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