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二中全會解讀: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鞠成偉2018年01月22日07:59來源:《瞭望》2018年第4期

原標題:二中全會解讀: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 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

◆ 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証,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領導體制

◆ 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在總體保持我國憲法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的基礎上推動憲法與時俱進、完善發展

鑄就中國夢憲法保障

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於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

全會指出,憲法是國家各項制度和法律法規的總依據,充實憲法的重大制度規定,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是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事件。黨的十九大取得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和重大歷史貢獻,就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將其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全會指出,為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對憲法作出適當修改,把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上升為憲法規定。

開啟新征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將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國、依憲治國關乎國家治理根本

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屆二中全會高度評價了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抓住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關鍵環節,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全面依法治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當前,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其中一些矛盾和問題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相關。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要妥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要把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矛盾和問題,確保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國是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當前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國家組織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競爭。這就需要有高度的制度文明作為支撐。我們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要深化依法治國。用法治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

全面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如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何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從國際來看,世界上一些國家雖曾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並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而是落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密切相關。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全會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激勵和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具有重大引領意義。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強化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大決策部署,要依法建立黨統一領導的反腐敗工作機構,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體系,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為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需要根據新方位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對憲法作出適當的修改,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在總體保持我國憲法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的基礎上推動憲法與時俱進、完善發展。

憲法修改關系全局,影響廣泛而深遠。要貫徹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從政治上、大局上、戰略上分析問題,注重從憲法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上思考問題,維護憲法權威性。

全會提出,這次憲法修改必須貫徹以下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嚴格依法按程序進行﹔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凝聚共識,確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對憲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則,做到既順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又遵循憲法法律發展規律,保持憲法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証憲法實施,就是保証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合憲性審查,就是依據憲法對憲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是保証憲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制度。將“合憲性審查”寫入十九大報告,對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具有標志性意義。要嚴格落實憲法規定,健全中國特色合憲性審查機制,確保違憲行為及時得到糾正和追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

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全會強調,要以這次憲法修改為契機,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因此,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從我國實際出發,發揮政治優勢、遵循法治規律,與時俱進提升理念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實踐。

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証,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領導體制。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証。全面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証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重大決定,以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法治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砥礪前行。

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首先,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科學立法的關鍵在於把握和遵循立法規律,確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把公正、公開、公平原則貫穿於立法全過程。

民主立法的關鍵在於堅持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加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領域的立法。要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征求民意、匯集民智,達成最廣泛的共識。從立法的立項、調研、修改、審議、實施等各階段,從立法公開和參與、立法評估論証和組織協調等各層次,全面推進民主立法工作機制建設。

依法立法的關鍵在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立法,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進一步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堅決克服立法部門化、地方化傾向,切實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輸送和利益集團干擾。

同時,要堅持以良法善治作為基本取向,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既是對提高立法質量的要求,又是對良法善治作用的全面精准闡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充分釋放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

第二,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推動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確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政府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履行職能,是法治政府的首要要求。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以大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為突破口,推動政府依法全面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職責。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讓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讓行政相對人法無禁止即可為。

推進行政程序法治化,用嚴密的程序遏制權力的任性。通過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增強公眾參與實效、提高專家論証和風險評估質量、加強合法性審查、堅持集體討論決定、嚴格決策責任追究等措施,推動決策法定程序嚴格落實、決策質量顯著提高、決策效率切實保証,違法決策、不當決策、拖延決策明顯減少並得到及時糾正,提升行政決策公信力和執行力。

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加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有效解決亂執法、不執法問題。推進政務公開法治化,擴大和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健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有機銜接的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確保行政糾紛解決渠道更方便、更有效。

第三,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一方面要“夯實”,即夯實前一階段的司改成果,將改革成果固定下來,形成穩定長效的機制。另一方面要“填空”,因為各項改革、各項制度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配套”就是要把這些制度關聯裡的“縫隙”填滿。

當前,司法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但還需要讓改革的成果更加豐滿。

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深化法官檢察官員額管理,統籌推進內設機構改革和新型辦案團隊建設,加快構建司法管理監督新機制,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努力讓司法更公正。

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深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運用現代科技提高辦案效率,努力讓司法更高效。

落實干預、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追責制度,維護司法裁判的終局性,增強司法判決的執行力,加強對司法人員依法履職的保護,努力讓司法更有權威。

第四,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動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首先就要抓住“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責任越重大、崗位越重要,就越要自覺接受監督,越要帶頭實踐依法治國。

此次全會要求,各級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增強憲法觀念,依照憲法法律行使職權、履行職責、開展工作,恪盡職守,廉潔奉公,自覺接受人民監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憲法法律實施作出貢獻,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要深入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真正把法律交給億萬群眾,讓法治走進百姓心田。要以此次憲法修改為契機,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憲法意識。

要加強對憲法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決糾正違憲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都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証憲法實施的職責,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同時,還應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強大動力。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