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全面把握現代金融發展要義

劉 賓 胡瑞華2018年01月22日07:4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全面把握現代金融發展要義(新知新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金融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包括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不僅及時澄清了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而且深刻揭示了現代金融的本質和要義。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必須全面把握現代金融發展的要義。

防風險。當前,我國金融領域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及其相互疊加。與此同時,國際上美聯儲加息、英國脫歐、全球債務水平超過警戒線及其他“黑天鵝”事件可能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沖擊,對此也不能掉以輕心。應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保持貨幣和信貸合理增長,加快去杠杆,以降低流動性風險。同時,嚴密防范化解信用風險、影子銀行業務風險、資本市場異常波動風險、保險市場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切實防范金融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風險。堅持既防“黑天鵝”、又防“灰犀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嚴監管。金融業鏈條長,市場信息不對稱,價值實現過程曲折,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擾,而且利益誘惑大,參與者行為變化快。還應看到,金融領域風險點多面廣,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強等特征,對監管人員素質、監管規則制定特別是監管協調帶來巨大挑戰,必須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不僅可以加強統籌監管、補齊監管短板,而且有利於提高監管工作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應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立全面審慎的風險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監管有效性,增強監管協同效應。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產業政策等的協調配合,推動金融市場協調發展,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

活實體。實踐中,評價金融是否服務實體經濟往往以金融有沒有為實體經濟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為判斷標准,而金融提供資源配置信號、深化分工與協作、管理風險、提供激勵等功能則容易被忽視,這是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片面理解。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金融充分發揮多種功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堅持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培養中小銀行服務本地實體經濟的能力,加強征信服務機構、擔保機構等金融服務機構建設。

促發展。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僅有利於提高金融發展效率,還能進一步激發金融體系活力,有力支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擴大市場主體自主定價空間,完善金融市場競爭性價格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健全市場約束機制,形成多元化競爭性金融體系,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健全市場規則,強化紀律約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需求為基礎,推進金融體制和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工具和技術創新,不斷開發金融新產品、新業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