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唱響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2017首屆珞珈智庫論壇精彩智識萃集

張 勝 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李卓琦2018年01月18日08:3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唱響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2017首屆珞珈智庫論壇主會場,群賢畢至,共同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擘畫美好藍圖。陳世銀攝/光明圖片

在圓桌對話環節一,與會嘉賓就相關議題各抒己見。陳世銀攝/光明圖片

在圓桌對話環節二,與會嘉賓接受聽眾提問。陳世銀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

為了更好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武漢大學和光明日報社於近日聯合舉辦首屆珞珈智庫論壇,聚焦“新時代、新理念、新體系”,來自學界、政界、實業界、金融界、智庫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珞珈山,共話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本版特推出報道,分享觀點、集納智慧。

新體系:跨越關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對此,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尹漢寧指出,要從“三新”入手加深理解: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針對的是經濟發展新階段、著眼於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而提出的新的戰略任務。所謂經濟發展新階段,是指“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根據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特點,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跨越關口的重大舉措,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新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這一轉向不僅涉及產品、服務、設施、環境等多方面的質量提升,也涉及理念、文化、體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保障和協力配合。

“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過程已經開始,但轉變任務尚未完成。”張軍擴建議,在這一過程中,要處理好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系,處理好制造業質量提升與服務業質量提升的關系,處理好產業質量提升與城鄉建設質量提升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

新時代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簡新華強調,雖然從生產力的角度看,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內容和特征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許多共性,但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在目的、性質、作用和建設路徑上,二者存在本質差別。“我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是為了實現資本利潤最大化,而是要為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他強調。

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加快完善體制和政策環境。張軍擴建議,在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方面應進一步下功夫: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擾,更多轉向功能性、社會性的支持政策,切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更新和提高環境、質量、安全標准,並嚴格執行。進一步採取措施,改善市場秩序,為優質優價優勝劣汰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完善促進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科研創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鼓勵成果轉化的期權、股權激勵制度,政府需求側的採購制度等。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國企改革、金融干部、干部制度改革等。

新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進入新時代,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正指引著中國經濟巨輪劈波斬浪,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寬闊洋面。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辜勝阻更為關注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方向。他認為,從十九大報告來看,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方向有以下五點:綠色發展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要有綠色發展產業為支撐,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綠色農業、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綠色旅游業等﹔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以實現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為雙輪驅動發展綠色金融﹔推進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體系,構建清潔低碳、生態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把綠色發展落實到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上來﹔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連接,強化城鎮環境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公眾樹立生態價值觀。

辜勝阻以浙江安吉為例,強調城鎮發展要從粗放生長轉變到生態環保優先,打造宜業宜居的生態環境﹔要推動城鄉關系從城市優先發展轉變為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鎮風貌更具魅力特色,城鎮管理多元共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朱曉冬認為,經濟增長真正的源泉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制度創新,特別是全方位、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是過去40年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看來,創新不僅有經濟意義,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他指出,“中國目前的創新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全社會創新氛圍濃厚、創新成果顯著,面對后發優勢的逐漸減弱,仍需打破各種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和環境壁壘。”

尹漢寧提出,探討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關於增長動力的轉化問題。以華為為例,它的成功有其獨到之處,比如不上市反而有利於繼續進步。對此,有必要圍繞企業制度創新做延伸思考,要在公司形式、公司資產股權機構、分配方式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二是關於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問題。他建議,政府應該更多地利用投資平台以外的市場主體,特別是更加有效地運用民間資本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

新時代:用智慧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新故事

改革發展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並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指明前進方向,開辟了施展作為的廣闊天地。

實踐的每一步前進,都伴著理論的思考﹔現實的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思想的指引。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智庫與一般學術研究機構的最大區別是為國家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的價值導向、理論緊密結合實際的治學方法以及前瞻的戰略眼光和深邃的現實觀照。

新時代為智庫人提供了大場景大機遇大舞台。如何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有見地的卓識感知時代氣象、捕捉時代訊息、研判時代問題、瞭望時代潮流?張政強調,要以系統性前瞻性專業性的智見智識為支撐,以國家前進航向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增強對策建議的科學性針對性。“面對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要充分發揮智庫合作網絡和智庫聯盟的集群優勢,以更多務實管用之策奉獻國家、造福人民。”張政表示。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力量,高校智庫建設既是高校更好履行社會服務功能的需要,又是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

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竇賢康結合武漢大學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豐富實踐,總結出四條經驗:高端引領,實施珞珈智庫鍛造戰略﹔優勢集成,夯實珞珈智庫建設基礎﹔問題導向,緊密對接部委重大戰略需求﹔分類指導,著力建設富有貢獻力和影響力的珞珈智庫方陣。

竇賢康介紹,當前,國家正在進行“雙一流”建設,以此為契機,武漢大學將通過重點實施“未來工程”“學術精品涵育工程”“高端智庫和科研平台建設工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工程”等,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校智庫如何克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譚方正建議,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使命集中在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把行動落實到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既善於在理論創新、思想引領和價值創造上作出表率,又敢於理直氣壯地同反馬克思主義和各種錯誤思潮做斗爭。堅持理論自信和思想創新,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提煉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有規律性的新經驗,打造有標志性的新概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評價體系。

“高校智庫建設離不開學科發展,應充分關注學科交叉融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國強指出,智庫建設必須堅持學術導向、專業基礎,同時注重採納國際通行的研究范式和標准,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

圓桌對話觀點回放

議題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平衡協調發展

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質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調我國經濟要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宋洪遠(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要圍繞市場需求變化調結構,從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調整”“改革”這兩個關鍵詞。調整主要包括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革包括進行科技創新、制定政策標准、改革任務體制三方面。

艾春榮(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過去40年經濟高速發展,原因很多。例如讓勞動力資本實現了自由流動,帶來人口紅利﹔加入了世貿組織,有了貿易紅利等。隨著我國的人口紅利和貿易紅利逐漸消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顯現出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特別重視商業和技術方面的創新以及大數據的應用問題。

文建東(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及時和有意義的,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二是通過教育把原來的人口紅利轉化成人才紅利。三是破除壟斷,降低經濟發展成本。此外,要讓改革措施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強綜合配套改革。

牛慕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關於去杠杆的問題,應關注:去杠杆不僅要關注數量,更重要的是關注價格問題。去杠杆不能僅僅關注負債本身,更要在中國當前的形勢下關注資產管理。去杠杆不僅要關注總量的問題,更需要關注結構問題。

議題二:創新驅動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王志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在建立和完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需注意兩個方面:第一,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這些系統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一定是綜合發揮作用的。第二,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實踐和發展的觀點。

朱曉冬(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兩個有利因素,人口流動的開放和國內貿易成本的下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制度創新有著重要意義。要重視制度創新,特別是全方位、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

黃憲(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當前,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難。解決的途徑有三種:銀行出台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匹配的信貸供給機制﹔通過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高小微企業資金供給的效率﹔出台相關政策,讓政府和銀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當前,全社會創新氛圍濃厚、創新成果顯著,未來要在三方面著力:創新科研管理模式,在經費使用上給科研工作者更為充分的自主權﹔對創新保持開放態度,降低新技術進入市場的壁壘﹔通過制定合理的折舊率、發展發達的二手設備市場等途徑,消除舊技術投資形成的沉沒成本的壁壘。

秦永法(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國有企業改革需要注意:國有企業是政治、社會和經濟屬性的統一體,承擔了很多責任,要理性看待。國有企業要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調整機制,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國有企業改革是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過程中要重點解決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問題、市場地位問題。(楊喬整理)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勝 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李卓琦)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