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徐清泉:把文創產業發展動力真正轉到創新驅動上

徐清泉2018年01月17日08:14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把文創產業發展動力真正轉到創新驅動上

“文創50條”為上海繪就新時代文化發展願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為此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上海“文創50條”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家和上海“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引領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落地性政策文件。

近年來,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保持了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的良好發展勢頭。不過從當好“排頭兵”“先行者”的要求來看,從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期望來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仍有很大的改革發展和創新提升空間。

“文創50條”的出台,不僅順應了中央要求在新時代“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文化創造需要,而且也非常契合市委號召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文化發展訴求,它是上海為自身繪就的新時代文化發展新願景。對行業新政反應敏銳的人士,很快就從“文創50條”的文本讀解中,體會到了其中“干貨”的豐富和“分量”的厚重。如將影視、演藝、網絡、動漫、游戲、出版、藝術品交易、設計等確定為“重點領域”,可謂是發揮了行業既有優勢﹔將增強主體活力、加快金融創新、提升節展影響、擴大文化貿易、促進文化消費、推進“放管服”改革等視為構建文化市場體系的重要任務,可謂是把握了工作“痛點”﹔而將發揮財政引導杠杆作用、合理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加強建設用地保障、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等作為產業支撐保障,則可謂在要素集聚方面切中肯綮。無疑,“文創50條”帶給上海文化建設者的不僅僅是諸多的政策亮點和顯見的發展機遇,更有亟待文化管理者和文化經營者轉化為改革動力的任務壓力,其最大的特色在於:突破了常規性頂層政策設計難免流於籠統化和粗線條的局限,鮮明地創設出了指導上海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項目庫”、“施工圖”和“時間表”。

要率先推進觀念意識和體制機制創新

為了切實完成“文創50條”確定的工作任務,上海文創領域需要率先推進觀念意識和體制機制創新。要按照新時代的要求推動文創從業者實現思想認識“版本升級”,要“牢固樹立抓文創就是抓發展、抓文創就是抓民生的意識”,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作為最終批判標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還應當努力樹立這種自覺意識,即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文化與其他行業早已進入了彼此頻繁跨界、多向高度融合的新時代,特別需要通過跨界要素集成和跨業動能會合,才能最終刺激“文化+”和“+文化”實現市場效益和創新效能最大化。事實上,不同區域的同類文創市場主體之間,也需要建構和形成統籌協調及融合並進的關系。也就是說,各個城區在謀劃落實“文創50條”的過程中,應當從全市一盤棋的高度著眼,本著八仙過海、守望相助、協調共進的原則,攜手推動上海文創產業發展邁向新境界。

無論是推動上海文創在“重點領域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建設全球動漫游戲原創中心”,還是“鞏固國內網絡文化龍頭地位”、“深化國際創意設計高地建設”、“構建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乃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等等,均表明今后上海文創面臨的發展建設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我們必須把發展動力真正轉到創新驅動上來,通過我們的努力,創造出一個美麗的人文之城。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