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歐洲的玻璃吹制工
盡管人類很早就用天然玻璃來制作工具,但是人造玻璃(下文簡稱玻璃)的出現要晚得多。根據現有資料,公元前(下文略作前)三千紀中期,古代兩河流域的先民最早制造出了玻璃。前16世紀中葉,北兩河流域、北敘利亞的先民革新了玻璃制造技術:發明了芯制法、模鑄法,創造了熔接、磨琢、彩飾等工藝,制作了各種顏色的玻璃器皿。從一些楔形文字材料來看,兩河流域先民已很好地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這標志著玻璃制造技術實現了首次飛躍,玻璃業演變成了獨立的行業。
很快,在北兩河流域、北敘利亞地區,便出現了至少五六個玻璃生產中心。鄰近地區(巴比倫尼亞、伊朗高原)開始引進這些新技術,較遠的地區則通過軍事戰爭或商貿的方式接觸並引入新技術,如埃及在戰爭中俘虜了玻璃匠進而獲得玻璃制造術,塞浦路斯、希臘借助商貿引入玻璃業。根據對埃及、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以下簡稱為敘巴)、希臘等地出土的公元前16—前12世紀的玻璃的化學分析,此時玻璃原材料的主要產地是兩河流域、埃及,而其他地區(如希臘)則從這裡進口玻璃原材料來制造玻璃器皿。埃及一躍成為與兩河流域、敘利亞比肩的玻璃制造中心,從前14世紀起逐步形成了阿馬爾那、利希特、甘提爾三個玻璃生產中心。到了前14世紀中葉,整個近東的玻璃生產進入鼎盛期。
近東地區生產的玻璃及其制品,顏色與天青石、綠鬆石等寶石相近,器形上仿制陶器、石器、釉沙器。迄今為止,近東地區出土的玻璃多見於王宮、神廟以及貴族墓地。顯然,玻璃在當時是奢侈品,原因在於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制造技術水准,還不能實現玻璃的大規模生產﹔利用芯制法制造出來的玻璃器皿的高度不超過10厘米,極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前12世紀,東地中海地區海上民族入侵引發的大動亂,使得玻璃業進入嚴冬。隨著局勢逐漸平穩,從前9世紀起,玻璃業在敘利亞沿岸、兩河流域地區復蘇。從最初的鑲嵌玻璃,到前8世紀的單色玻璃器皿,到前7世紀的原色玻璃碗,再到前6世紀的芯制法玻璃器皿的復興,玻璃業逐步恢復起來。兩河流域的芯制法玻璃器皿在器形上模仿希臘的陶器和金屬器皿,遠銷亞美尼亞、敘巴、波斯、羅德島、埃特魯利亞。從新亞述時代記載玻璃料生產配方的泥板文書來看,此時的玻璃生產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敘利亞沿岸、兩河流域玻璃業的復蘇,帶動了玻璃業在其他地區的傳播與發展。前8世紀左右埃蘭(現伊朗胡澤斯坦)建立起了本土的玻璃業,前6世紀小亞開始了玻璃器的制造、羅德島開始了芯制法玻璃器的制造、埃及的馬賽克玻璃器開始復興,前5世紀希臘首次用模鑄法制造玻璃器。前5—前4世紀,玻璃生產技術傳入波斯的波斯坡裡斯,用亞述的蠟制法制作出純淨的綠色或無色玻璃餐具。前5世紀,西亞的玻璃制造技術傳播到中國、印度。除此之外,亞平寧半島(坎佩尼亞、羅馬)、高盧、伊比利亞半島,也有少量玻璃生產。
在羅馬帝國時代,玻璃業獲得了巨大發展。玻璃的顏色發生變化,到1世紀中葉,原色玻璃(綠色或藍色)逐步取代了有色玻璃。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首先,羅馬人飲用葡萄酒的習慣,使其形成了透明玻璃干淨美觀的觀念﹔其次,工匠們用玻璃來仿制晶瑩剔透的水晶,逐漸去除了玻璃中的雜質。更為重要的是,玻璃器生產技術實現了第二次飛躍。前1世紀,敘巴的工匠發明了吹制法﹔公元1世紀,敘巴(可能是西頓)的工匠把吹制法與模鑄法結合起來,發明了有模吹制法﹔200年,在吹制法的基礎上,出現了制造平板玻璃的技術。敘巴工匠在羅馬帝國境內的遷徙,使吹制玻璃業在帝國境內廣泛開展。1—3世紀,吹制法先后傳到亞平寧半島、高盧、日耳曼地區(今德國)、不列顛等地。除了在西歐傳播外,吹制法也向東方傳播,1世紀傳播到波斯,5世紀傳到中國、印度。
羅馬帝國時代,玻璃既用於制作盤子、碟子、瓶子、壺、杯子、勺子、燈等,又用於鋪路、包襯牆壁,偶爾還用於制造窗玻璃、鏡子,成為大眾的日常消費品。玻璃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以及重要的財政稅源,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對玻璃匠加以課稅。玻璃業之所以發展成為重要行業,除了技術進步外,還有羅馬對玻璃生產的重視,如給予玻璃匠公民權﹔為了確保玻璃匠的手藝世代相傳,后期還特意減輕玻璃匠的稅負等。
西羅馬滅亡后,西歐的玻璃業並沒有完全消失。由於此時埃及的鹼不易獲得,西歐開始加入草木灰來熔煉玻璃料,制造出墨綠色的“森林玻璃”。中世紀時代,西歐大陸著名的玻璃生產中心有:德國的科隆、拉格,今天比利時的那慕爾,法國的亞眠、布韋,伊比利亞半島的巴塞羅那。在不列顛,最晚從7世紀起,肯特王國就能生產玻璃制品了。更為重要的是,西歐人發現了玻璃的新用途,用玻璃制作透鏡、棱鏡、眼鏡。玻璃在西歐獲得新發展的原因有二:一是西歐人繼承了羅馬人追逐透明玻璃的審美情趣,重視透光性的玻璃﹔二是修道院認為玻璃的使用是一種贊頌上帝的方式,因而下大力氣發展玻璃業,使得窗玻璃廣泛使用。
基督教信仰產生了窗玻璃的需求,窗玻璃在意大利各處玻璃作坊獲得了發展。亞平寧半島最負盛名的玻璃生產中心當屬威尼斯。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獲得了東方制造玻璃的技術資料,13世紀起威尼斯的玻璃業獲得了巨大發展。1400年鐵木爾攻陷大馬士革、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東方玻璃匠逃到了威尼斯,為威尼斯玻璃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威尼斯的玻璃匠有兩項重大發明,一項為發展了彩色玻璃薄條嵌入玻璃中的技藝,另一項為發明了制造高純度水晶玻璃技術。從此,玻璃的干淨與厚度,成為衡量玻璃制造水平的標准。16世紀以來,以威尼斯為代表的亞平寧半島的玻璃業,推動了西歐玻璃業的發展。在威尼斯技術的支撐下,尼德蘭、波西米亞成為玻璃生產中心,其中波西米亞生產的薄薄的透明玻璃甚至超過威尼斯。16世紀起,大陸的宗教紛爭迫使法國玻璃匠移居不列顛,促進了不列顛玻璃業的發展。從17世紀早期起,煤炭代替木材成為燃料,這為高鉛玻璃的出現及玻璃大量生產准備了條件,17世紀末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玻璃生產中心。
在東地中海地區,拜佔庭治下的敘巴、埃及、希臘等地,基本保留了羅馬時代的技術與工藝。玻璃生產仍集中在城市,如亞歷山大、西頓、推羅、大馬士革、阿勒頗、科林斯。而波斯的玻璃業,在薩珊時代繼續發展,不但繼承了羅馬玻璃工藝,而且發展了冷加工的磨琢工藝。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一度使得玻璃生產陷入低潮,但8世紀中葉起玻璃業開始復興,9世紀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風格。主要玻璃生產中心有:阿勒頗(敘利亞)、薩馬拉(底格裡斯河)、希拉夫(波斯灣)、尼沙普爾(波斯)、福斯塔特(埃及)。伊斯蘭玻璃種類繁多,且技術精良。玻璃裝飾工藝獲得了重大發展:刻紋玻璃工藝發展至頂峰,金屬光澤的彩繪玻璃光彩耀人,貼金玻璃精美絕倫。蒙古入侵嚴重打擊了伊斯蘭的玻璃業,13世紀幾乎完全摧毀了伊朗的玻璃業,15世紀毀滅了大馬士革的玻璃作坊、流放了玻璃匠,伊斯蘭玻璃的黃金時代終結。16、17世紀,土耳其、波斯僅能生產少量低質量的玻璃。
從玻璃技術的演化及傳播來看,敘巴是名副其實的玻璃技術的發源地,這裡先后發明了芯制法與吹制法。羅馬帝國的大一統,使得玻璃業在西歐地區得以傳播、發展。西羅馬的滅亡,使得東(主要指近東)、西方(主要指亞平寧半島及西歐)的玻璃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朝著裝飾玻璃的維度推進,而后者則沿著羅馬原色透明玻璃的方向發展。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西方玻璃業取得長足發展,而東方的玻璃業則在戰亂中逐漸凋零。
(作者:袁指揮,系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