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16ZDA135 何一民 《20世紀中葉以來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遷研究》工作簡報(第三期)

2017年12月14日15:3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世紀中葉以來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遷研究”

——第二次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2017年5月9日,課題組首席專家兼子課題一負責人何一民教授在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四樓主持召開了 “20世紀中葉以來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遷”的第二次座談會。參加此次討論會的人員有課題組主要成員,以及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在讀博士、碩士。

座談會開始,各與會人員就近些天來的閱讀和工作情況向參會人員做了簡單的匯報,內容主要有資料初步整理情況和存在問題、閱讀書籍的心得體會等。部分課題組成員還就課題中的某些問題提出看法,例如研究西藏城市人居環境要重視其微觀層面,注意其百年變遷﹔在考察晚清民國的城市人居環境時,在社會上要關注僧侶等級存在對城市人居環境產生的一些影響,此外,西藏不同地區城市的生活差異、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西藏城市歷史時期產生的一些問題,例如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城市數量少、用水不太方便、一般居民和高級僧侶的生活差異等﹔共和國建立后,援藏干部的大批進入所導致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化對民族特色的沖擊,如建筑特點的同質化、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喪失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內容。

針對大家討論的內容,何一民教授指出,課題研究注意力要集中在50年代至21世紀初,細化和明確研究哪些問題值得研究,注意西藏不同城市的特征和區別,關注城市周圍自然環境和特征,例如城市中空氣、河流、土壤(涉及到化肥、農藥、電池等對土壤的污染)等因素。在氣候特征上,要認識到不同地區的差別,如藏東北氣候條件惡劣,藏南林芝等地區則比較好﹔重視全球變暖等世界性氣候變化問題對西藏地區城市人居環境中氣候的影響,例如七十年代的拉薩冬天零下二十多度,而現代冬天最高氣溫達十多度﹔城市人居環境的氣候、溫度等變化對人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例如由於西藏地區氣候溫差大,水果和蔬菜的質量很好等。

在宗教方面,何教授強調,民國時期的西藏是全民信教,這種宗教對人居生活的影響反映在房屋的設計上是很多房屋供奉有佛像﹔然而,現在卻出現了大批不信佛教的城市人口,如黨員、外來移民、許多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當地人,這種變化對西藏城市人居環境有哪些影響、如何在動態中研究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的變化等,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現代化進程對城市的塑造很大,如何研究現代化因素對城市人居環境的影響,何一民教授提出如下幾點要求:關注現代文化(教育)對當地人居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影響,這其中包括行政區劃、人口構成(性別、人口、年齡、文化等構成)與密度、社會文明程度等﹔考察生態意識與人居環境的設計、居室的變遷、城市空間變遷的關系,比如之前城市規模小,人口數量少,缺乏功能分區﹔現在城市變成幾萬人、幾十萬人,當下空間是按什麼布局的,體現了什麼理念等等,都需要注意。

隨后,何一民教授從城市居住環境(包括醫院、學校等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城市綠化面積、垃圾污水處理)、社會交往方式和交通出行的變化、現代人居環境設計與精神空間的營造、空間形態變化對人居環境的影響(功能分區的變化、空間形態的再造)等對西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西藏由一個農奴制(落后上千年)跨入現代社會,城市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居環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變與不變?過去一直沒人對西藏的城市人居環境發展變遷史進行研究,而對西藏等區域性的人居環境變遷研究更少?因此,我們的研究具有開創性,具有示范意義。

座談會結束之際,何一民教授為課題組成員提出一些具體要求﹔

一是每位研究者都要根據自己所確定的方向撰寫開題報告,包括選題緣起、目的意義,學術回顧,基本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內容,難點重點,突破口,資料來源等。

二是研究者要有全球視野,歷史思維,要有整體史觀、全局觀。注意整體與個別之間的關系,發有整體的宏觀把握,也要有個案的深入研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選擇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城市來研究,選擇的原則就是重要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是要根據研究方向進一步梳理相關內容,按照居住系統——建筑環境,街道社區,城市道路,基礎設施,自然環境等進行資料收集,比如城市的住房是怎樣變化的,藏式建筑向現代建筑的變化,廁所衛生間的演變,飲用水的變化(自來水),燃料的變化,冬天防寒設施的變化,生態綠化的變化,每一種變化對於人的影響,對城市的影響。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