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16ZDA095 蔡拓:“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之“世界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學術研討會 會議簡報

2017年12月14日14:4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之“世界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 會議簡報

2017年9月23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主辦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湖北大廈清江廳召開。本次會議屬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之一,匯集了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國際政治研究》、《理論與現代化》和《天津社會科學》等高校與科研出版機構的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的諸位專家立足自身已有研究,以多元視角反思和分析了“世界主義思想”的內涵、譜系及其當代價值,展示了“世界主義研究”的前沿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料。

課題負責人、首席專家蔡拓教授首先指出當今的世界主義思想正從個體主義走向全球主義,世界主義也可以在這一基礎上作出新的類型區分,即“個體主義的世界主義”與“全球主義的世界主義”。前者堅持個體本位,強調個人作為道德、價值、權利與義務的終極單元,但其覆蓋的空間范圍明顯存在局限性﹔后者則堅持人類本位,主張將全人類視為獨立且統一的主體,認同其整體性和共同性。全球主義的世界主義還必須避免墜入社群主義的陷阱,防止被誤解為新形式的社群主義。蔡拓教授的這一思想克服了當今西方主流世界主義思想中個人與人類關系的理論缺失,回應了全球化下世界主義思想發展的現實與前景。

隨后,與會學者就以下四個不同議題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討論:

一、挖掘世界主義的思想基礎

“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重大課題的首要工作就是挖掘世界主義的思想基礎,以追溯其主要概念和思想發展的源流,從而構建全新的世界主義思想體系,並展現其理論和現實方面的價值。與會專家首先就這一議題展開了充分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時殷弘教授以哲學的宏觀視角將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進行對比研究,指出了世界主義思想未來發展的新路徑。時殷弘教授認為,普遍主義強調人類的本質秉性和共同的根本性倫理原則,而特殊主義強調個體環境中至關重要的情勢要素,相較於特殊主義的異質性,同質的普遍主義顯得蒼白、空洞和簡陋,但是特殊主義因其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往往落入相對主義。時教授因此強調世界主義的發展應該選擇良性的中間路線,避免上述二者的不足。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馬俊峰教授從世界歷史理論角度闡釋了馬克思主義與世界主義的關聯性。馬俊峰教授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就是個體不斷擺脫束縛,克服自身的片面性,是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與世界主義理論的契合之處。

清華大學王寧教授在追溯了世界主義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后,著重從文化和文學的角度對之進行分析和闡釋,並討論了世界主義涉及的一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研究話題。圍繞“世界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王寧教授指出,今天的中國正處在經濟騰飛與綜合國力強大的良好局面,弘揚世界主義則是中國無法推卸的國際責任。中國的世界主義藍圖可以基於自身文化和文學的維度,變革西方中心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世界主義思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戴長征教授認為,當前逆全球化等勢力的興起使得世界主義思想的探討極具意義,但當今世界主義仍存在諸多爭論,特別是世界主義、個體主義等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調和﹔早期世界主義思想同當今全球化下的世界主義思想存在何種差異﹔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中間路線的實現路徑以及權力話語與道德話語的調和等問題仍需要后續的研究和探討。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楊昊則立足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文本內容,討論了世界主義及相關概念在這些文本中的形態和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厘清馬克思主義和世界主義之間的多面向關系,以明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輪廓。

二、厘清世界主義思想對當代世界的影響

本次會議的第二個主題重在討論世界主義的價值體現及其可能帶來的世界性影響。在全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世界主義思想包含了的全球治理方案,有利於啟迪人類克服和超越國家局限,應對與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危機和挑戰。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劉建飛教授首先分析了世界主義思想如何影響當代人類生活與文明進程。劉教授認為,世界主義思想同規范理論類似,強調世界的整體性。目前西方主張的世界主義在理論構建中處於頂尖地位,但其理論內涵更多是維持自身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並不具備平等要素。基於當前的全球化形勢,世界主義必然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中國的世界主義研究需要關注人類社會的和平進程、發展問題、不同文明的交流、全球治理、應對反全球化等議題,以完善全球主義思想,改善全球化進程,使之更符合全人類的利益。

上海外國語大學武心波教授從東西方時空差異的比較視角闡述了世界主義思想的現實價值。東西方的時空觀差異根本原因是二者對人在社會中的本體性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存在不同。西方是空間文化,以個體為尺度,以個人主義定義時空,具備強烈的空間色彩,認為空間主導時間,並將時間物質化。相反,東方是時間文化,以種群為主體和尺度,用其定義時空,因而重視時間,認為時間主導空間,時間才是永恆。東西方不同的時空觀造成了二者各自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哲學體系。長期以來,西方的空間邏輯主導的世界主義思想嚴重忽視時間變化的精髓,其在實踐中不斷遭遇挫折,隻能停留在烏托邦階段,無法超越個體授權的限制。完善世界主義思想就需要改變個人主義,借鑒東方的時間文化,構建宏大時空觀下的新世界主義思想。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劉貞曄教授對西方和非西方文明中的世界主義思想作了對比研究,不僅揭示出二者迥異的思想源點和內涵,同時也挖掘和闡釋了二者共同的價值指向,提出世界主義思想在應對和解決人類21世紀面對的全球性危機與挑戰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現實意義和價值,如推動國家間權力政治和權力博弈轉變到權利政治與合作﹔促進民族國家過渡成為世界主義國家﹔重構世界主義公民﹔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荊學民教授闡述了世界主義思想對政治傳播的依托性及其遇到的難題。荊學民教授認為世界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普遍性和普世性,具備多層面、多維度,政治是其核心,傳播是世界主義形成和實現的最基礎和最本質的途徑和條件。從政治傳播角度看,傳播世界主義遇到的難題是如何辨別政治文明的層次和可傳播性。

三、分析中華文明視角下的世界主義思想

這部分研討內容關注世界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現及其對當代中國外交理念的指引作用。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天下主義觀是中國世界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這一理念的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是與會專家討論的熱點問題。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任劍濤教授圍繞“天下主義”的含義、語言載體和重建路徑三個方面,分析這一思想的當代價值。任劍濤教授認為,“天下主義”在某些方面可以同世界主義抗衡,從屬於中國的話語體系,其當代價值更多的體現為一種“天下情懷”,既“以天下為一家,在人的一致性尊嚴、共同性發展、平等性共享基礎上,不囿於舉國眼光,以全球視角認識天下。”鑒於當前中國物質條件的限制,中國在重啟天下情懷上仍需保持克制,克服民族主義的上行與下行趨勢。中國在尋求“天下情懷”的過程中也需要解決擺脫西方話語,完善自身的世界主義話語體系。

復旦大學任曉教授認為,中國的世界主義思想源遠流長,集中體現為中國的天下觀念和天下主義思想。這種世界主義在對外關系中的體現包括可無限外推的同心圓、內外同構的名分秩序觀、自信而又內省的文化構造。任曉教授提出,中國的世界主義思想可以成為極為重要的思想資源,是中華文化可貢獻於世界的建設性思想理念。

上海外國語大學劉勝湘教授圍繞“中國崛起的世界主義意義”問題進行了三段論式的研究。他指出,研究世界主義之於中國的價值與意義,需要厘清三個問題:首先,區分世界主義與全球主義、國際主義、普世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等相關概念﹔其次,將中國崛起視為中國世界主義和美國世界主義兩種思想之間的碰撞﹔最后,中國崛起需要依次解決個人主義、國家主義、地區主義的問題,最終才應是世界主義問題。

山東大學的劉昌明教授指出,中國崛起需要得到國際認可和合法性,世界主義外交思想恰好可以滿足這一需要。雖然學術界還在討論如何將世界主義思想用於中國外交,但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系列的外交實踐無疑已經深度體現了世界主義思想。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張永義副研究員從世界主義的思想基礎、思想形態、人權倫理、全球正義、國際倫理五個方面梳理了國內有關世界主義的研究成果。結論認為,目前國內的世界主義研究在議題深度上有所推進,但是以天下大同為中心的中國世界主義與以世界為中心的西方世界主義之間存在明顯差別,主要體現為中國的世界主義僅僅具有古典性,沒有完成從古典到近代的轉型。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夏林則借鑒基礎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相關理論的路徑,綜合運用歷史、跨界和比較的研究方法,求証中華文明思想體系中世界主義思想元素的存在與價值。夏林認為,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以躍遷過程中的級層思量和社會交際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分析為基點,思考和諧社會秩序的應然性,從“仁者愛人”到“和合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想社會模式的規劃。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可以在樹立中國新形象,提供解決爭端新方案,展現治理新優勢等方面提供實踐價值。

此外,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學東教授在基於全球化困境的基礎上,論述了儒家“道德金律”的世界主義思想﹔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張利民副研究員則從馮友蘭《新理學》的角度討論了東西方世界主義思想文化的差異﹔浙江大學章前明副教授則從共同利益觀的角度討論世界主義思想﹔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王金良教授則討論了梁啟超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意義。

四、發掘其他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

除了中華文明外,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也提出過不同的世界主義思想。發掘這些思想也有利於深化並完善既有的世界主義思想體系。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曹興教授首先辨析了西方世界主義與中國天下主義的區別。曹教授借用了天上主義這一概念,用以指代神學中心論的發展程度。西方世界主義與中國天下主義的重要區別就是中國天上主義沒有西方發達,中國上古時代沒有創世說,儒家文化也缺乏天上主義關懷,隻關注具體的天下。除此之外,二者的區別還體現在王權與民權的區別,東方看重王權,西方則重視民權,這也造成西方權力結構是平行狀態,而中國則呈現金字塔形。

中央民族大學王雲芳副教授則從伊斯蘭文明的世界主義出發,認為伊斯蘭文明世界主義的主要價值理念包括了伊斯蘭文明中的人類兄弟平等關系、和平觀念、普適的正義觀念、個人尊嚴觀念、宗教自由和寬容觀念等。伊斯蘭世界主義類似於文化和宗教社群的世界主義,這種世界主義與政治世界主義有所關聯,但它更傾向於宗教社群的道德價值。伊斯蘭文明的世界主義可以分為調和世界主義和溫和世界主義。伊斯蘭世界主義思想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希臘文化遺產,還對歐洲思想發展提供了諸多貢獻,不僅是中西文明傳播的橋梁和中介,而且也是一個動態、發展和開放性的思想體系。

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治學研究院曹亞斌副教授考察的是賈希茲的政治思想及其中的世界主義要素。賈希茲政治思想中蘊含了諸多的世界主義要素,體現在對待暴政的否定態度、對待戰爭的態度、對待理性和平等的態度、特別是其對“人”的特別關注。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的博士生劉彬研究的是羅馬帝國時期斯多葛學派“世界城邦”的政治構想,其以芝諾、克裡西普、潘尼提烏、塞涅卡等人的思想為基點,從世界城邦的范圍、公民資格、社會構想、運行規則四個方面探討斯多葛學派“世界城邦”的主要內容。“世界城邦”思想不僅對古羅馬的政治體制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強調的個體平等價值更是當今世界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石。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的博士生王宏岳則關注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和道德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的世界主義思想。這一世界主義思想以個體尊嚴為核心,從個體尊嚴和社會最低限度正義出發,提出了兼顧愛國主義、尊重和保護人性、實現人類幸福的世界主義思想,並主張通過世界主義公民教育培育良善之人。

會議最后,蔡拓教授做總結發言。首先,蔡拓教授對各位專家的發言內容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歡迎,也對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表達了感激與喜悅之情。蔡拓教授表示,本次會議是多學科之間思想的碰撞,諸如時間邏輯、物理學分析方式,馬克思世界主義思想等多視角的研討和發言均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分析的依據和闡述路徑。蔡拓教授指出,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組面臨著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包括進一步理清世界主義的相關概念﹔界定世界主義的廣義內涵﹔處理世界主義的學理闡釋和實踐論証的關系等。課題組會努力克服上述困難,堅持不懈推動世界主義思想研究的有序進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