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誠信年文化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重大課題組舉辦信用立法高端論壇
2017年7月9日,首都師范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我國誠信文化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在京舉辦了“中國信用立法高端論壇暨首都師范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龔繁榮、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法制司司長張建華、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副司長羅艷君出席大會並講話,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市場學會、企業等著名專家學者及其企業家做專題發言。《光明日報》、《中國改革報》、《信用中國》等多家媒體對此次會議進行了專題報道和專家論點摘登。
龔繁榮主任指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國際交往的內在要求。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法制司張建華司長認為,信用形成的穩定行為預期是社會交往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勤勞致富的保障。信息公開是信用建設的一個首要環節,如何實現信用信息的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的平衡是我們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羅艷君副司長則從修改相關立法以加大對失信的制裁力度和實現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的有效傳遞兩個方面為我國信用立法提出建議,尤其強調指出,要加強信用法的位階、政務誠信、立法公信、信用信息的共享和運用方面的研究。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原副司長、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聚合做了“推進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立法”的報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經濟法學會副會長史際春做了“信用的邏輯:交往、契約和責任”的報告,中國市場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學術委員會主任林鈞躍做了“中國信用法律框架設計的思路”的報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做了:“隱私權保護與大數據征信——三個維度下的邏輯與選擇”的報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吳晶妹做了“信用立法:公平與信任”的報告,銀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金桐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廣文做了“金桐產品框架及信用體系”的報告,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王偉做了“中國信用立法的體系與規則創新”的報告,課題組負責人王淑芹教授做了題為“現代社會誠信建設模式:德法共治”的報告。
李聚合董事長認為,當前在社會信用立法時機尚不成熟的情形下,應首先推動公共信用信息的立法,對公共信用信息的產生、歸集、共享、使用、監督和管理等作出明確規范。史際春教授認為,社會成員誠實守信品行的養成,應通過國家建立並形成的有效機制,使守信者得到激勵、失信者受到制約才能實現。林鈞躍主任系統地分析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信用立法體系,並就中國未來的信用立法框架提出了自己的構建體系。章政教授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權如何保護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大數據與征信結合的合法性及其對大數據征信的監管,是需要政府和社會關注的。吳晶妹教授認為,信用立法要以公平和信任為原則,並提出了制定信用行政監督法、全民正義誠信法和統一信用法的建議。周廣文董事長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既要運用大數據的手段和互聯網的思維,解決信用信息的公開與傳遞問題,也要注意個人隱私權的保護。王偉教授認為,未來的社會信用法應該是社會信用建設的基本法,它的長遠目標是通過某些制度化的機制,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直接目標則是促進社會信用建設的法治化。我們應在政府誠信、司法公信和信用修復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創立新的機制。王淑芹教授認為,我國的社會誠信建設應該走人心與人行共治、懲惡與揚善並重的誠信道德與信用法律體系共建互濟之路,從而形成內在規約、精神引領與外在制約、行為合規相統一的社會誠信建設模式。因為現代誠信是本體世界的目的論、意義世界的價值論和現實世界的規范論的有機統一,所以,我國社會誠信建設,既需要社會信用法律體系創設約束條件,解決信用信息公開、失信與守信的懲罰與激勵問題,把誠信嵌入到利益獲取的關口,發揮信用記錄的利益牽制作用,增強信譽的“社會滲透力”,促進社會成員誠實守信,實現“誠信獲益、虛假失信虧利”的社會正義,也需要加強誠信道德文化建設,大力宣傳誠實信用的天道義理性,樹立誠信“自然法”的權威性,使人們內心誠服,具有誠信信念、自律精神和誠信德性,在認理、服理、講理中正己利人而自覺誠實守信,最終達致德潤人心、正人行的旨歸。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