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價值觀變遷史》進展報告(2016—2017)
兩年來(2016—2017),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價值觀變遷史》課題組在李景林教授的帶領下,保質保量地推進研究計劃,已出版專著兩部,在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首席專家李景林教授是國內“教化儒學”的倡導者,李教授主張中國哲學本質上就是價值哲學,應從教化—價值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哲學。李教授的觀點及相關成果引起了學者們的熱烈討論:許家星(《價值視域下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以唐君毅<哲學概論>、李景林<教化的哲學>為中心》,《人文雜志》2016年第1期)、程旺(《“教化儒學”的理論系統及其展開——李景林先生的儒學觀述評》,《人文雜志》2015年第7期)等學者紛紛撰文對“教化儒學”予以述評和回應。李教授近期再次撰文(《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年第5期)指出:儒學作為一種哲學,其精神特質就是“教化”。在儒學的系統中,“教化”所標示的是一個存在實現先行的觀念。儒學具有一種創生實現論的道體觀念,體現了一種內在關系論的思想理路。儒學以人的存在的實現為根本進路,與世道人心和社會生活具有著內在的關聯性。當代的儒學研究須回復到儒家原典與歷史的生命整體性,重建當下時代的儒學的形上學。
儒學的宗教性問題是儒學研究中極為重要同時也是極具爭議性的論題,李教授在《義理的體系與信仰的系統——考察儒家宗教性問題的一個必要視點》(《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一文中對這一論題提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創建性的觀點:儒家並非宗教,但卻有宗教性。厘清儒家義理體系與古代社會信仰系統的區別與聯系,才能准確理解儒家的宗教性問題。孔子“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一語,點出了儒家義理體系與社會信仰系統之相關性與異質性統一的關系。“殊歸”,賦予了儒學作為哲學義理體系的獨立性特質,依田立克對哲學與信仰的區分,儒學是哲學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學能夠以一種“神道設教”的方式因應和切合於社會生活,具有自身內在的實踐和教化意義。儒家哲學據古代社會既有的信仰系統以引領社會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於中國社會最具普遍性的意義與廣泛的包容性,並賦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種強理性的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李教授的原創性研究是承接前輩思想家的研究之上,《馮友蘭后期哲學思想的轉變——從<《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講起》((《文史哲》2016年第6期)、《人道即天道——重溫鄒化政先生的儒家哲學研究》(《人文雜志》2016年第9期)兩文對馮先生與鄒先生著作的學術價值與方法論意義進行了深入闡釋。
為了推動課題進展,李景林教授組織課題組召開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當代社會”(2016年11月25—27日)、“教化儒學的思想歷程”(2017年7月12—13日)等學術會議,促進了項目組成員之間合作與交流,為課題研究提供條件。
在李教授帶領下,課題組成員在各自負責的子課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李祥俊教授新著《秦漢價值觀變遷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以儒家經學基本價值觀的確立與演變為根本線索,深入考察了秦漢時期價值觀變遷的歷程﹔簡滿屯《北宋社會價值觀體系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從價值觀的角度出發,對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價值觀進行了具體分析。此外,田智忠(《妙在“有”“無”之間——從“天泉証道”到“嚴灘問難”》)、蔣麗梅(《魏晉南北朝孝道的情感基礎探究》,《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年第2期)、陳多旭《君子不器衍義——泛論儒家人文傳統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6年1期轉載)、周耿(《<老子三十八章> “上”、“上德”探微》,《哲學研究》2017年第5期)、董衛國(《<中庸>對孔門仁學的新詮釋》,《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等課題組成員也據各自負責的子課題發表了相關成果。
綜上所述,2016至2017年,《中國傳統價值觀變遷史》課題組認真執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有關規定和各級領導的指示和要求,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聽取領導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執行寫作計劃,不斷推出項目成果,為課題的順利進展與結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附:《中國傳統價值觀變遷史》(2016—2017)階段性成果
著作:
李祥俊《秦漢價值觀變遷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
簡滿屯《北宋社會價值觀體系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論文:
李景林《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年第5期
李景林《義理的體系與信仰的系統——考察儒家宗教性問題的一個必要視點》,《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3期
李景林《馮友蘭后期哲學思想的轉變——從<《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講起》,《文史哲》2016年第6期
李景林《人道即天道——重溫鄒化政先生的儒家哲學研究》。《人文雜志》2016年第9期
李景林《庄子論自我與自由》,《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年2期
田智忠《妙在“有”“無”之間——從“天泉証道”到“嚴灘問難”》,《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年第2期
蔣麗梅《魏晉南北朝孝道的情感基礎探究》,《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年2期
許家星《價值視域下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以唐君毅,哲學概論>、李景林<教化的哲學>為中心》,《人文雜志》2016年第1期
陳多旭《孔子的成人之教——從仁的可至與不可至的關系談起》《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年1期
陳多旭《君子不器衍義——泛論儒家人文傳統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6年1期轉載
董衛國《<中庸>對孔門仁學的新詮釋》,《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1期
程旺《老子哲學中的“身”及其意蘊》,《道學研究》2016年第1期
周耿《<老子三十八章> “上”、“上德”探微》,《哲學研究》2017年第5期
周耿《論庄子的“無情”觀》,《諸子學刊》2017年第1期
周耿《“自然”而“立於獨”——道家對個性實現的看法》,《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周耿《“道生、物形”論:先秦道家萬物生成論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論意義》,《國學學刊》2016年第4期
(課題組供稿)